未成年人道德素養提升工作總結(精選2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系統的研究與實踐,我們發現,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有助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能有效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能力。各類活動與課程的實施,鼓勵未成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此強化他們的道德意識,培養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這一過程,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匯報 1
xx市xx中學的校長(右一)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僅僅是教導學生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是一種責任感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體現,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道德基石。”
xx市xx中學坐落于美麗的xx市東部,創辦于20世紀60年代,屬于二道區教育局的一所標準化學校,融合了小學和初中的特點,被評為xx市特色教育先進單位及基礎教育名校。學校分為三個校區,總占地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4.6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300人,開設83個班級,在校學生4000余名。學校的教育技術設施在省內處于領先水平,擁有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室、音樂、美術與多功能教室、德育展覽室、心理咨詢室、圖書館等100余間標準化教室,以及現代化的多功能體育館。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形成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師職業追求、推動學校持續發展、辦人民滿意的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我校將“感恩孝親,心靈導航”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扎實推動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一、抓住機遇,積極開展活動。
隨著網絡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青少年面臨了許多不良影響,部分學生逐漸遠離中華傳統美德;獨生子女的自私、孤傲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使他們缺乏親情,而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則表現出消極的生活態度、對他人的嫉妒心理和對社會的不滿;往往忽視前輩們的奉獻精神,抵觸師長的教導,容易迷失方向。針對這些心理特點,我校根據社會現狀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一條積極有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路徑,將孝道和感恩教育的核心價值融入學生的內心。
二、統一思想,健全組織。
自XX年初以來,我校開展的“感恩孝親、心靈導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系列教育活動,始終堅持“三抓”方針:從“孝親”抓起品德,從說話抓起文明,從習慣抓起行為。特別成立以校長為核心的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黨、政、工、團、師等各組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開展工作,確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軟任務”被視作“硬任務”。深入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使教職員工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傳播傳統美德的楷模,努力做到“視學生如子的愛生模范、以身作則的正己模范、安身立教的敬業模范和甘為人梯的奉獻模范”。
三、營造環境,創設氛圍。
學校從營造育人環境入手,創造優雅的校園環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書聲瑯瑯,琴聲悠揚。通過在校園內展示《二十四孝圖》,編印感恩教育教材,圍繞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他人、感恩祖國等進行探索,構建家庭、學校及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模式。定期由專人負責,培訓一批骨干學作為“感恩孝親”宣傳員和講解員。每年新生入學時,安排各班講解“二十四孝”中的感人故事,之后組織班會,邀請部分家長及社區代表參與,分享親情故事,感動周圍的人。通過校報、手抄報等多種媒介廣泛宣傳“孝親”典型,學校為每位學生發放《孝親手冊》,便于日常學習和體會,定期舉行“孝親日”,書寫《孝親報告》,分享個人體驗。每年依照“學孝、行孝、評孝”的步驟,評選出“孝親小明星”,并向全校和社會公示。
學校專門成立了校本教材編寫小組,完成《感恩的心》等六部感恩教育校本教材的編寫,課堂上將“感恩孝親”的內容融入其中。小學每周開設兩課時,初中每周一課時,由經驗豐富、政治素質高的教師授課。課間還組織傳唱《感恩的心》等多首感恩歌曲,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講述感恩故事、爭做“孝親明星”、唱響感恩歌曲。XX年國慶節前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導自演了以“魂系祖國、演繹感恩、情牽奧運、放飛希望”為主題的青春樂章。
系列活動包括:“獻孝心,見行動”的九九重陽敬老活動,充分利用重陽節的傳統,組織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孝道,在家庭中盡孝,同時赴敬老院獻愛心。另有評比學習身邊的榜樣活動,建立“孝心聯系卡”,通過學生、家長之間的評選樹立一批孝星,并廣為宣傳,開展“向身邊的孝星學習”的主題教育活動。
我們將按以上三大塊內容整理材料,組織“孝敬工程”活動評比,評比孝豐鎮的“百名小孝”、最佳孝敬星、十佳孝敬標兵及孝敬教育最佳班級。圍繞“感恩教育”的特色,開展“弘揚孝子文化,爭當孝子新傳人”的系列活動,扎實推進以實踐為抓手的思想落到實處,確保在學校中有效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匯報 2
xx市xx小學位于風景如畫的xx市南部,成立于20世紀70年代,是隸屬于三道區教育局的一所綜合性標準化學校,享有市級特色教育先進單位和市基礎教育名校的榮譽。學校擁有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教職工總數為200人,共有65個教學班,現有在校生3000多名。學校教育技術設施優越,設有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室、音樂、體育、美術等專業教室以及心理咨詢室、圖書館等70余間標準化教室,同時配備了省內頂尖的多功能體育館等現代化教育設施。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逐漸形成了“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辦受家長滿意的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我校以“尊老愛幼,心靈引航”為主題,深入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系列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在全區推廣。
一、把握時機,開展豐富活動
隨著網絡文化的蓬勃發展,大量外來文化的涌入給青少年帶來了負面影響。一些學生逐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淡漠,獨生子女往往表現得自私和孤獨,缺乏親情交流;尤其是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對他人心懷嫉妒,容易偏離社會價值觀。為了應對這一現狀,我校立足于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結合時代發展與學校自身情況,積極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路徑,以此作為教育工作的切入點與核心,將孝道與感恩教育推向更深入的層面。
二、思想統一,組織健全
自“尊老愛幼,心靈引航”系列教育活動開展以來,我校始終堅持“抓三項”的工作方針:以“孝親”為核心引導品德教育,以“文明禮儀”為基礎營造良好校園氛圍,以“行為習慣”為標準強化學生自我管理。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專項領導小組,健全長效機制,各部門密切配合,確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深入貫徹《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使教職工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積極營造傳統美德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發揮以身作則的模范作用。
三、營造環境,創造氛圍
從優化育人環境入手,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校園環境整潔優美,綠樹成蔭,書聲瑯瑯,到處洋溢著學習的氣息。將《二十四孝圖》引入校園展示,編印感恩教育教材,從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教師的教導之恩、他人的幫助之恩、祖國的關懷之恩等四個層面,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每年定期選拔并培訓一批骨干學生,擔任“尊老愛幼”宣傳員與講解員。在新生入學之際,各班輪流講述“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并舉行《體驗親情》觀摩班會,邀請部分家長與社區代表參與,分享親情故事,深刻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通過手抄報和校內宣傳等多種形式,廣泛傳播孝道典型,學校每位學生將獲得一本《孝親手冊》,以便日常學習與身體力行。每月設立“孝親日”,書寫《孝親報告》,分享“孝親”體會,并評選“孝親小明星”。
定期召開家長培訓聯誼會,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的方法。通過“致家長一封公開信”這一形式廣泛宣傳學校方法,同時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鼓勵家長在關愛中培養孩子的孝心,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責任。
四、與時俱進,擴展成效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不斷擴大成果,活動內容由原來的“五個一”逐漸擴展至“八個一”系列活動:
一是在家庭中感激父母的教導和養育,布置家庭愛心作業,包括為父母送去祝福,分享開心的故事,為父母制作生日禮物等,感知親情的重要性。
二是在校園內感激老師的辛勤付出,鼓勵學生給老師寫感恩信、制作賀卡、召開主題班會等,進一步增強師生間的情感聯系。
三是在社會上感激他人的幫助,每年組織一次貧困生救助活動,促進學生間的團結,提高社會責任感。
四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激祖國的關懷,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組織開展愛國主題班會、板報競賽、觀影活動等。
五、感恩教育,成果顯著
通過圍繞“感恩教育”開展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給學校帶來了顯著成效。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我校緊跟時代步伐,弘揚時代精神,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每年受到表彰的優秀學生、干部、孝親小明星等各類品學兼優的學生占全體學生的90%以上,形成了全校尊師愛親、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中考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許多學生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榮譽與表彰,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的各項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