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本培訓經驗總結
為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能力,我校開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訓活動,旨在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學校根據教育局政策與自身情況,成立培訓領導小組,制定獎懲制度,以確保教師認真參與培訓。培訓內容涵蓋理論學習與實踐分享,安排了多位優秀教師進行講授,主題包括課題研究、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等。學校鼓勵集體備課、師徒結對和反思實踐,以提升教學質量。經過一年的培訓,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科研能力增強,教學能力提升,學生成績在區域評估中名列前茅,體現了校本培訓的良好成效。
為了有效提高我校教師素質,增強全體教師的教育能力,開展扎實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根據教育局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以及本校具體情況,學校結合實際展開了教育改革探索,積極推動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提升教學能力與教育理論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培訓措施。學校在上級指導下,按照有計劃、有步驟的原則,推進教師培訓工作的實施。以下是過去一年培訓工作的總結。
一、學校基本情況
我校在區域內農村學校中,屬于規模較大、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現中心校設置了教學班37個,注冊學生20xx人,轄下新建、石柱、甲北、高閘四個完小,完小設置教學班32個,學生人數1383人。在職公辦教師共166人,其中,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教師72人,占43%。所有專任教師均滿足學歷要求,新任教師人數為9人。
二、校本培訓的主要做法
(一) 加強組織,明確分工
自2月起,學校啟動了教師校本培訓的準備工作,成立了由校長朱兆敏領銜的培訓領導小組,副校長洪錦祥負責教師培訓事務。教導處和教科室負責具體落實培訓計劃。每學期初、中、末,領導小組將召開專門會議,商討實施培訓的細節。通過全體教師會議,強調培訓的重要性與實效性,使教師們意識到此次培訓是學校發展及教師自身成長的必要途徑,確保每位教師都能以認真積極的態度參與其中。徐禮邦校長上任以來,更加重視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性。
(二) 制定獎懲制度
1. 所有教師需認真聽取培訓課程,記錄筆記,并及時完成作業。
2. 集中培訓時需簽到,無正當理由不允許缺席。請假者需補上相應課程和筆記。
3. 學校中層干部應帶頭參與培訓,確保學習的態度認真,取得優秀成績。
4. 每位教師需積極參與專題研究、示范課等活動,確保人人參與,共同完成分配的研究任務,并對參與學習的態度和成效進行評比,給予優秀教師獎勵。
(三) 培訓實施途徑
1. 加強理論學習
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關鍵在于學習。學校鼓勵教師通過參加區內外的研討會、骨干教師經驗分享、校外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以更新教育理念,支持新課程實施所需的理論基礎。
2. 開展集中校本培訓活動
校本培訓應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分享,學校設立了教學實踐的碰撞平臺。在校本培訓中,安排了多個主題課程。
(1) 施偉珍老師主講《課題方案的撰寫》。
(3) 邀請了區實驗一小的陳愛萍老師授課。
(4) 胡銀紅老師講解《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研究》。
(6) 卓麗娜老師主講《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
(7) 邀請區實驗一小張燕副校長講授《漫談教師的專業成長》。
(9) 施偉珍老師主講《課題研究報告的撰寫》。
(10) 市教科所的張國榮老師主講《教師專業發展的若干要素》。
3. 集體備課
為提升教學質量,學校安排各年級教研組定期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們在備課組中進行深入交流,分享經驗,最后形成指導教師的講學稿。
4. 主題班會觀摩課
開展班主任培訓和班級主題班會研討活動,以提高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確保教師能夠勝任班主任的工作。
5. 示范課及師徒結對
通過區內的星級教師和骨干教師示范教學,幫助年輕教師盡快適應課堂教學。建立師徒結對制度,鼓勵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年輕教師,幫助他們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
6. 積極開展小組實踐活動
在周三的開放課期間,開展教學研討活動,鼓勵教師關注課堂教學,以課堂為基礎,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實施新課程。
7. 采用互動學習方法拓展培訓空間
學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派教師外出聽課,并邀請優秀教師回校分享教學經驗。鼓勵教師參加各級的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學思路的拓展。
8. 強調反思實踐
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反思,通過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學前、教學過程中、教學后均應進行反思,促進專業素質的提升。
三、校本培訓的成效
(一) 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
經過校本培訓,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教育教學研究逐漸成為教師的自發行為。
(二) 教師科研能力增強
學校鼓勵每位教師至少完成一篇教育論文,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積極參與各級課題研究,提升科研成果的質量。
(三) 正確的學生觀和質量觀得到加強
學校圍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開展教師關于如何認識好學生的討論,確保每位學生都受到關注和重視。
(四) 教師的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反映在學生成績上,學校在區域內的教學質量評估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