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冬季混凝土施工方案解析(實用11篇)

766個月前

隨著冬季的到來,低溫對混凝土施工的影響日益顯著,如何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成為施工單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制定科學合理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案顯得尤為關鍵。通過采取適宜的加熱措施、控制水灰比以及使用抗凍劑,不僅能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還能保障工程進度與安全。深入研究和實施冬季施工的最佳實踐,將為建筑行業在寒冷季節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1篇

混凝土施工在現代建筑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冬季較低的氣溫對混凝土的施工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如何在寒冷的季節進行混凝土施工,并確保其質量達到相關標準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相關的施工團隊必須深入研究冬季施工的技術,提升混凝土的施工質量,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可靠的建筑。

一、冬季對混凝土施工的影響分析

在我國,冬季的氣候在不同的地區差異顯著,但普遍存在的特點是氣溫較低及冷熱溫差波動。混凝土施工對環境溫度的要求較高,這就給冬季的混凝土施工帶來了不少困擾。為滿足工程建設的需求,冬季混凝土施工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混凝土在施工完成后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水化反應,若在此階段遭遇低溫,會引發嚴重的質量問題。冬季對混凝土施工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當環境日均溫度降至5℃或日最低氣溫低于0℃時,施工技術需進行相應調整。在這種溫度條件下,水與混凝土之間的化學反應速度明顯降低,甚至可能會完全停止,影響混凝土的凝結與固化。

第二,水泥固化的速率與材料的配比和環境溫度密切相關。當氣溫低于0℃,水泥的固化效率會降低,最終影響到混凝土結構的強度。

第三,當溫度低于0℃時,混凝土內的水分可能會出現結冰現象,導致參與水化反應的水量減少。水在結冰過程中會體積膨脹約9%,產生冰脹應力,對混凝土結構造成嚴重損害,從而影響其整體質量。

第四,混凝土內部水分結冰后,還可能在鋼筋和骨料表面形成冰層,進一步降低混凝土與這些組成部分的粘結強度,嚴重影響混凝土的整體質量。

二、提升冬季混凝土施工質量的技術措施分析

混凝土施工質量的直接表現就是其抗壓強度,而影響混凝土質量因素有很多,包括材料的種類及質量,材料配比等。在研究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技術措施時,必須重視上述因素的影響。

1. 做好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準備工作

在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研究中,雖然多數工作人員專注于具體的施工技術,但對施工準備階段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其實,施工準備階段對于提高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至關重要。為此,需要做好以下準備:

第一,做好施工技術準備。對施工中涉及的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確保每項關鍵技術都由專業人員進行把控。

第二,確保原材料與設備的準備。在施工前,結合當地氣候特點與工程要求,合理選擇原材料與設備,并對物資的生產資質與質量進行嚴格審核。

第三,組織有效的施工團隊。根據項目需求選擇具備資質的施工隊伍,并在施工前對其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以確保工作人員能夠遵循相關技術規范進行操作。

2. 確保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技術保障

技術保障對提高混凝土施工技術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需要著重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原材料的質量控制。確保混凝土施工中所使用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質量合格,優先選擇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避免使用粉煤灰或火山灰類水泥。砂的泥土含量應低于3%,碎石則應選擇堅硬的材料,施工所用的水應優先選擇飲用水。

第二,強化攪拌過程中的技術控制。在施工中需確保材料的清潔,氣溫在0℃時適量添加早強劑,并在操作前進行模擬測試。使用早強劑時,切忌使用高鋁水泥,并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考慮到其他材料可能帶來的水分影響。

第三,確保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技術控制。冬季混凝土施工應選擇氣溫較高的時段,并配備足夠的溫度測量儀器,及時監測溫度變化。

第四,控制混凝土拆模過程。在拆模過程中,需保證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70%以上,且混凝土表面的溫度與外界溫度差應不超過10℃。

第五,嚴格控制混凝土結構的養護過程。養護對混凝土質量影響巨大,需關注混凝土結構的實際強度,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養護工作。特別是在氣溫低于10℃時,混凝土的強度應達到5MPa以上,保持結構的濕潤,并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如覆蓋薄膜、麻袋等材料。

第六,溫度保持在合理范圍內,確保養護過程中溫度不超過80℃,且加熱過程要內外同步進行。

3. 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監督管理

為確保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有效實施,需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監督管理。

第一,實施常規檢查。對混凝土質量、預應力結構等進行嚴格檢查,同時對施工環境、溫度變化進行監測,以便相關人員及時進行調整。

第二,加強技術落實檢查。在施工前進行嚴格的技術交底與培訓,對于不符合技術要求的施工團隊,需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提升施工標準化意識。

冬季混凝土施工是實際施工中面臨的常見問題,合理處理冬季施工的技術控制工作對提升混凝土質量至關重要。針對冬季施工過程中復雜的工序,相關技術人員應當持續加強技術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質量。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2篇

一、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挑戰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混凝土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基本材料,其施工質量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整體安全與穩定。然而,冬季施工的環境條件尤為苛刻,低溫會對混凝土的水化過程產生顯著影響。這一時期,施工人員必須采取適當的技術與措施,以確保混凝土在冬季施工中能夠達到預期的強度與耐久性。

冬季施工主要面臨以下幾種質量問題:

1. 混凝土強度不足:低溫導致水化反應延緩,從而影響強度的正常增長。

2. 裂縫產生:由于溫度變化或水泥水化不足,混凝土內部可能出現裂縫,影響其整體結構。

3. 凍害影響:在低溫環境下,混凝土內部的水分結冰,可能導致其結構破壞。

4. 表面起灰:過高的水灰比可能導致混凝土表面出現泌水、離析現象,影響美觀與強度。

二、混凝土在低溫條件下的性能及影響因素

混凝土的強度增長主要依賴于水化反應,而低溫會顯著減緩這一過程。為了保證混凝土在冬季施工后能夠順利硬化,施工人員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溫度對混凝土水化的影響

在正溫環境下,混凝土的強度能夠不斷提升,但一旦溫度降至0℃或以下,水的結冰會干擾水化過程,并可能在強度發展上造成滯后。冰的形成不僅對混凝土內部壓力造成影響,還可能在解凍后留下空隙,降低其密實度。

(二) 允許凍害發生的臨界強度

對于新澆筑的混凝土,只有在達到某一初始強度后,才能承受凍害影響。混凝土在遭受凍害后恢復到正常養護條件下,強度仍會繼續增長。初始強度的保障至關重要。

(三) 凍害對混凝土的影響

凍害一旦發生,會導致混凝土內部產生微裂紋,嚴重影響其抗壓能力及耐久性。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三、有效的冬季施工措施

在冬季混凝土施工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至關重要。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蓄熱法

該方法適用于氣溫在-10℃以上的大型工程。施工過程中可以對材料進行預熱,以確保混凝土在澆筑后仍能保持適當的溫度,促進水泥水化反應。加強混凝土的保溫措施,延長養護時間,以便其獲得足夠的抗凍能力。

(二) 調整配合比

適應冬季施工氣溫,合理調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是關鍵。可通過摻入引氣劑來增加混凝土的抗凍性,同時控制水灰比,提升其密實性與強度增長速度。使用高效減水劑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三) 外部加熱法

該方法適用于氣溫在-10℃以上的施工區域。通過加熱混凝土周圍環境來提高其溫度,可以保證施工質量。常用的加熱方法包括火爐加熱和電加熱,各有優缺點,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通過這些有效的施工方案,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質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保證工程順利進行的也提升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3篇

 一、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案

1.在本項目的冬季施工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剪力墻和樓板的混凝土澆筑,澆筑過程中將全程使用商品混凝土,并通過混凝土泵送技術進行澆筑作業。

2.剪力墻和樓板的表面系數為12.5m-1,采用綜合保溫法養護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早強型抗凍劑,利用原材料的加熱和水泥水化所釋放的熱量,通過保溫措施延緩混凝土的冷卻,確保混凝土在降到0℃或外加劑規定的溫度之前達到臨界強度。在環境溫度為-15℃及以上時,臨界強度需達到4MPa,而在-30℃以上時,臨界強度應為5MPa。

3.通過成熟度法計算混凝土早期強度,以此作為養護和拆模的依據。每次拆模的時間務必基于實際計算結果進行確認。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要求

1.水泥應選用強度等級為42.5及以上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2.水灰比應控制在≤0.6,摻入TH高效減水劑,盡量降低混凝土中的水分,提高早期強度。

3.樓層抗凍劑采用xx市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產的JM-Ⅴ型早強抗凍劑,具備良好的抗凍和早強性能;

4.屋面混凝土應添加JM系列冬季防水劑以提高防水效果。

5.上述外加劑的使用量在施工前需提前由實驗室進行預配,攪拌過程由專人負責,嚴格控制摻量。在冬季施工混凝土進場前,需將防凍劑相關資料報監理單位,得到監理同意后方可使用。

 三、混凝土的攪拌

1.混凝土的攪拌應由指定的攪拌站負責,本工程要求混凝土入模的最低溫度不低于5℃,水需加熱,水溫應保持在50℃至60℃。粗骨料和砂不需加熱,但需采取覆蓋措施,同時在料倉口設定加溫裝置,對骨料進行簡單加熱,確保出機溫度高于10℃,從而確保入模溫度符合規范要求。

2.混凝土攪拌必須遵循以下要求:

(1)骨料必須保持清潔,如含有冰雪等凍結物,需采用蒸汽進行融化處理。

(2)必須嚴格控制水灰比,來自骨料及外加劑的水分應從混合水中扣除。

(3)當氣溫低于-15℃時,應暫停混凝土的攪拌。

(4)當氣溫低于0℃時,骨料應使用巖棉被進行覆蓋。

(5)混凝土攪拌站的技術負責人需記錄每天的大氣溫度及混凝土出機溫度,并作為技術部的歸檔資料。

 四、混凝土的運輸

混凝土運輸時采用專用罐車,對于間斷使用的罐車,需確保內部混凝土的清潔。在冬季施工期間,罐車外應覆蓋定型保溫被,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熱量損失。

 五、混凝土澆筑

1.在澆筑混凝土之前,必須清除模板及鋼筋上的冰雪和雜物。

2.冬季施工的混凝土澆筑方法與常態相同,但需對泵管及混凝土泵采取保溫措施,泵管可用阻燃草簾被進行包裹,混凝土泵應設立保溫棚,以降低熱量流失。

3.混凝土罐車到達現場后,應盡快進行澆筑,確保在0.5小時內完成澆筑作業。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4篇

在冬季施工中,當室外日均氣溫連續5天穩定低于5℃時,必須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確保混凝土施工的順利進行。混凝土的凝結和硬化主要依賴于水泥和水之間的水化反應。水化反應的速度在一定的濕度條件下主要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強度增加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則較慢。當溫度降至0℃以下時,水化反應幾乎停止,若溫度繼續下降到-2℃到-4℃之間,混凝土中的水開始結冰,結冰后體積膨脹8%至9%,從而在混凝土內部形成冰晶應力,導致強度較低的水泥石結構內部產生微裂紋,并降低水泥與砂石及鋼筋之間的粘結力,最終造成混凝土后期強度的降低。雖然被凍結的混凝土在解凍后強度仍能繼續增加,但已無法達到原設計的強度等級。

研究表明,混凝土遭受凍結的損害程度與受凍時間的早晚以及水灰比等因素密切相關。受凍時間越早,水灰比越大,強度損失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則損失較少。

實驗結果顯示,混凝土在經歷預先養護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遭遇凍結,其后期抗壓強度損失會顯著減少。通常情況下,混凝土在后期抗壓強度的損失不超過5%時,可以將其預養強度值定為“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對于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為設計強度標準值的30%;而對于使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則為設計強度標準值的40%。

一、選擇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方法

冬季施工時混凝土的養護可采用不加熱的方法,包括摻入化學外加劑,主要使用早強劑和防凍劑。

二、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要求

(1) 在冬季混凝土拌制時,優先采用加熱水的方法,若加熱水無法滿足要求,則對骨料進行加熱,水和骨料的加熱溫度應依據熱功計算確定。

(2) 配制冬季施工用混凝土時,應優先選擇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不得低于42.5MPa,每立方米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kg,水灰比不得大于0.6。

(3) 骨料必須保持清潔,不能含有冰、雪等凍結物。

(4) 在攪拌之前,應使用熱水或蒸汽沖洗攪拌機,攪拌時間應較常溫時延長50%。拌制順序為:骨料、熱水,然后添加水泥和外加劑。確保混凝土的出機溫度不低于15℃,入模溫度不低于5℃。

(5) 混凝土的運輸應盡量縮短距離,運輸和澆筑混凝土的容器應采取保溫措施。

(6) 在澆筑混凝土前,需清除模板和鋼筋上的冰雪及污垢,運輸和澆筑混凝土的容器也應做好保溫。在運輸和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的溫度應符合熱工計算要求,如不符,則需采取調整措施。

(7) 嚴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質量、外加劑及水灰比,縮短混凝土在施工現場等候的時間,做到隨到隨澆筑。

三、混凝土的冬季施工養護

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使用的外加劑包括:早強劑、防凍劑、減水劑和引氣劑,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抗凍性、促進凝固、減少用水量及降低冰點。當摻加外加劑后仍需加熱保溫時,這種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方法稱為正溫養護工藝;而當摻加外加劑后不再需要加熱保溫時,則稱為負溫養護工藝。

1. 防凍劑和早強劑

防凍劑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混凝土液相的冰點,確保混凝土在早期不受凍,并使水泥的水化作用能夠持續進行;早強劑則是指能夠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且對后期強度無顯著影響的外加劑。

常用的防凍劑有氯化鈉(NaCl)、亞硝酸鈉(NaNO2)及乙酸鈉(CH3COONa)等。早強劑一般以無機鹽類為主,如氯鹽(CaCl2、NaCl)、硫酸鹽(Na2SO4、CaSO4、K2SO4)、碳酸鹽(K2CO3)及硅酸鹽等。氯鹽中,氯化鈣的早強效果較好,常用作早強劑,而氯化鈉則常作為防凍劑使用。有機類的早強劑有三乙醇胺、甲醇(CH3OH)、乙醇(C2H5OH)、尿素及乙酸鈉(CH3COONa)等。

氯鹽的摻入效果與摻量相關,摻量過高不僅會降低混凝土的后期強度,還會增加混凝土的收縮量。由于氯鹽對鋼筋有腐蝕作用,規范中對于氯鹽的使用和摻量有嚴格的規定。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氯鹽摻量按無水狀態計算不得超過水泥用量的1%。

2. 減水劑

減水劑是在不影響混凝土和易性的前提下,具有減少用水量并提高強度的外加劑。常用的減水劑包括木質素磺酸鹽類、奈系減水劑、樹脂系減水劑、糖蜜系減水劑、腐殖酸減水劑以及復合減水劑等。

3. 引氣劑

引氣劑是混凝土中經攪拌能引入大量均勻分布的小氣泡的外加劑。當混凝土受凍時,氣泡中的部分水被凍漲壓力擠入氣泡,從而緩解混凝土受凍時的體積膨脹,防止凍害。常用的引氣劑有松香熱聚物、松香皂及烷基苯磺酸鹽等。

四、混凝土的保溫

新澆筑的混凝土應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并在上面再鋪一層棉氈以增強保溫效果;延長混凝土側模的拆除時間,拆除后應立即用塑料薄膜和棉氈進行包裹。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5篇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案,尤其適用于寒冷地區,為避免混凝土在早期出現受凍現象,通常會要求澆筑時混凝土達到較高的溫度。對于大體積混凝土,雖然澆筑后其表面溫度相對較低,但由于水泥的水化反應,內部溫度會逐步上升。為了減少內部與外部的溫差,以及基礎的溫差,澆筑時的溫度應盡量低。如果澆筑溫度超出了規定的范圍,則需要加強保溫措施,以降低內外溫差。根據《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SDJ-207-82)的規定,混凝土澆筑溫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在溫和地區,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溫度不應低于3℃,在寒冷地區則不應低于5℃,一般控制在5℃至8℃之間。

 1.混凝土冬季施工早期

在白天氣溫為正數時,夜間則為負數。本階段施工的重點在于骨料的保溫和澆筑過程中的溫度控制。現有工程所用的骨料主要是天然河卵石,因此在進入冬季施工期之前,要將所有骨料提前備齊,并進行集中堆放,再用土工膜覆蓋以保溫,減少溫度損失。混凝土的澆筑盡量安排在白天進行,以提高澆筑溫度,混凝土的拌合可使用熱水攪拌,并盡量減少運輸次數,加快澆筑速度。當室外溫度保持在-5℃以上時,可以添加早強減水劑(不同型號的早強減水劑使用方法詳見說明書),以確保混凝土的早期強度能正常上升。澆筑后的混凝土可以用土工膜或草簾進行覆蓋,以防止早期受凍。

 2.混凝土冬季施工后期

當日均氣溫降至零度以下時,若無法滿足混凝土的澆筑及養護條件,工人的勞動環境也會惡化,這將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和施工進度。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并實現正常的混凝土澆筑,本階段應采用搭建暖棚的方式進行施工。

2.1暖棚的搭建:

根據具體工程的規模及現場情況,暖棚的搭建可采用一次性固定暖棚,即在開挖區域邊緣用腳手桿搭建支架,頂蓋用腳手桿綁扎,表面覆蓋土工膜,將澆筑區域、拌合設備及所用砂石料完全罩在暖棚內,內部可通過鍋爐進行加熱。

2.2澆筑前的準備工作:

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澆筑前需要清除模板和鋼筋上的污垢,防止混凝土在容器上凍結。應設置防風和防凍措施。如果發生混凝土受凍情況,應進行二次加熱攪拌,以恢復適宜的和易性后再進行澆筑。對于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不應留有水平施工縫。如有施工縫,繼續澆筑前需去除表面水泥薄膜及松動石子,使其表面濕潤并沖洗干凈,并確保舊混凝土表面溫度高于+2℃,然后可鋪上一層水泥或砂漿,才可繼續進行混凝土澆筑。

對于混凝土表面的“鑿毛”處理,水利水電工程的大體積混凝土在常溫季節澆筑后達到終凝時,一般用風水槍進行“沖毛”,利用高壓水和氣流將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膜沖刷掉,露出石子。然而,在冬季,由于沖洗過程中使用的大量水會影響保溫材料的效果,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在暖棚內施工時,當混凝土澆筑后強度達到2.0Mpa左右時,使用帶齒的鋼耙對其進行打毛處理。基面清理時,需先用人工掃帚清理混凝土表面碎屑,再用水沖洗。對于嚴寒環境中暴露時間較長的老混凝土,其表面溫度(包括側面)通常低于零度,澆筑新混凝土時若未進行充分的加熱處理,或澆筑溫度不足,都會導致新舊混凝土接縫出現早期受凍。為防止舊混凝土溫度過低,在新混凝土澆筑后,可以覆蓋草簾進行保溫,并在下一次新混凝土澆筑時適當加熱。

 3.混凝土材料的加熱

通過加熱混凝土材料,使其在攪拌、運輸和澆筑后保持一定的熱量,以避免受到凍害,并在適當的養護條件下硬化,逐漸達到所需強度。具體要求為,砂石骨料中不得有凍塊,混凝土拌合物應保持在適宜的溫度,在運輸和澆筑振動過程中不能受凍。

3.1拌合水的加熱:

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拌合材料中的水、砂子及粗骨料通常需進行加熱。加熱時優先加熱水,水的加熱溫度一般不超過80℃,極限可達到100℃,但應合理安排投料順序,且加熱的水不可與水泥直接接觸,以免引發水泥的速凝與“假凝”。本工程采用熱水鍋爐進行水的加熱。

3.2如果將水加熱至最高溫度仍無法滿足混凝土拌合溫度要求,則需考慮對骨料進行加熱。本工程所用砂石料采用蒸汽直接加熱法加熱粗骨料。

3.3外加劑的加熱:

外加劑不可用蒸汽直接加熱,外加劑加熱應在稀釋桶內進行,稀釋用的水需使用熱水,熱水溫度應控制在不影響外加劑性能的范圍內。

3.4水泥不應以任何方式加熱。

 4.混凝土入倉要求

混凝土入倉方式依賴于整體工程施工設備條件,但在冬季施工時,應盡量考慮混凝土施工的特殊性,選擇適合于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入倉設備,進而減少混凝土的倒運次數,盡量實現一次入倉。混凝土的入倉應盡量做到連續,以加快供料速度,縮短時間,從而減少混凝土溫度損失,避免表層受凍。

 5.防凍劑的使用

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加入防凍劑能夠使混凝土在負溫條件下硬化,并在規定時限內達到足夠的強度,確保其最終質量與常溫養護相同。這也是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有效方法之一。防凍外加劑的摻量以及配制混凝土水溶液的濃度,需根據混凝土的澆筑溫度與養護溫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澆筑與養護溫度越低,所需的溶液濃度亦越高。

 6.混凝土的養護

混凝土澆筑后需要一定時期的養護,以使其強度逐步提升。在常溫施工條件下,通常采用灑水養護,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但在冬季施工時,這種方式很難實現,因此環境溫度對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養護至關重要。結合實際工程情況,由于工程作業面全部覆蓋在暖棚之內并配有鍋爐加熱,混凝土澆筑后可在其表面覆蓋草簾進行保溫,并灑水保持表面濕潤。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各個環節需緊密相連,因此施工過程中的各個部門需相互協調,部門領導需常進行檢查與指導,現場施工人員也要積極發揮作用,以確保在不利的施工條件下向業主交付滿意的產品。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6篇

 1、冬季施工準備工作

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技術要求更為嚴謹,特別是防止因低溫導致混凝土強度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凍害。需從材料選擇、施工工藝和現場管理等方面進行充分準備,才能確保冬季混凝土施工的順利進行。

1.1材料選擇

①水泥:在冬季施工中,需選用抗凍性好的水泥,如高強度水泥,因其較低的水化熱,更適合低溫環境下的施工。采用早強水泥,可以加快混凝土的強度發展,降低冰凍風險。

②粗骨料:冬季施工時,應選擇較為干燥的碎石,避免吸水后凍結。粗骨料的粒徑應在5-25mm之間,確保顆粒級配良好,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耐凍性。

③細骨料:為減少水分帶來的結冰風險,優先選用中砂,含泥量控在1%以內,避免使用細砂,以減少水分的滯留,確保混凝土的整體性能。

④外加劑:冬季施工中可適當摻加抗凍劑,提升混凝土的耐受低溫能力,利于混凝土在寒冷氣候中達到所需強度。采用減水劑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減少施工難度。

1.2混凝土配合比

①混凝土的配合比應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試配,確保在低溫條件下依然能夠實現良好的施工效果。

②應依據現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進行合理的配合比設計,確保達到冬季施工的要求。

1.3現場準備工作

①在施工前,基礎底板的鋼筋綁扎應盡快完成,并做好隱蔽驗收。

②施工過程中,采用保溫材料覆蓋混凝土澆筑區域,以降低冬季低溫對混凝土的影響。

③基礎部位的標高應提前標記,確保澆筑時精準度。

④項目管理部門需提前與相關單位協調施工用電,保障混凝土的振搗與澆筑照明。

⑤加強現場管理,確保操作人員隨時應對氣溫變化,做好夜班值守,保證混凝土持續澆筑。

 2、冬季混凝土施工對溫度的要求

根據設計要求,冬季施工的混凝土溫度應保持在5℃以上,確保混凝土的水化反應正常進行。施工現場需要定期進行溫度監測,確保混凝土的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3、冬季混凝土施工

3.1鋼筋加工及安裝

鋼筋加工可在現場或預制場地進行,確保主筋與模板的連接牢固。完成鋼筋配置后,需組織隱蔽驗收,確保無誤后方可澆筑混凝土。

3.2混凝土澆筑施工

①混凝土應使用商品混凝土,運送至現場后,確保在1小時內完成澆筑,避免在低溫下放置過長時間。

②澆筑時采用分區施工,循序推進,每個區域需及時澆筑,避免混凝土出現冷縫,確保連續性。

③為提升混凝土的密實度,每澆筑100方混凝土應進行試塊取樣,保證混凝土質量。

3.3混凝土測溫

①在混凝土澆筑時,預埋測溫管并定期記錄溫度變化,確保混凝土始終保持在適宜溫度。

②配備專人負責測溫工作,確保記錄的準確與及時,實時監控混凝土狀態。

3.4混凝土養護

①澆筑完成后,立即覆蓋保溫材料,防止混凝土表面因溫度降低而出現開裂。

②養護期間需保持混凝土濕潤,避免因干燥導致的表面裂縫。

④加強對易受凍部位的管理,確保養護措施得當,防止因溫差大而影響混凝土的強度發展。

 4、主要管理措施

①所有原材料需經過嚴格檢驗,確保符合施工標準后才能入場。

②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逐車對商品混凝土進行檢查,確保其溫度及坍落度符合要求。

③施工現場加強混凝土試塊的制作與養護管理,及時進行編號和數據完善。

④對施工過程進行全面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采取相應措施。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7篇

為確保冬季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的質量符合標準,保證施工單位對混凝土使用的方量及時間要求,特制定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況

(根據工程具體情況編制)。

 二、材料要求及混凝土等級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確定。

 三、施工技術方案

(一)原材料情況

1、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42.5級水泥,確保其質量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xx的各項要求,并確保數量滿足施工需求。

2、細、粗骨料:選用級配良好的中砂和5~31.5mm粒徑碎石,確保其質量符合國家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和碎(卵)石檢驗方法及質量標準》JGJ52-20xx、《建筑用砂》GB/T14684-20xx和《建筑用碎石、卵石》GB/T14685-20xx的相關規定。中砂細度模數控制在3.0—2.3,平均粒徑在0.5—0.35mm,含泥量小于3.0%,泥塊含量小于1.0%,碎石的含泥量小于1.0%。

3、粉煤灰: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xx中Ⅱ級粉煤灰的質量指標,能夠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密實度,并增強其耐久性。

4、減水劑:采用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外加劑》GB8076-20xx的高效減水劑,確保其性能指標達到一級品的要求。該減水劑摻入后,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水化放熱速度,延長初凝時間,有利于混凝土的現場泵送操作。

5、水:使用市政供水,確保水質符合施工要求。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確定

由試驗室與質量控制部門根據工程情況具體制定。

(三)施工布置及混凝土的供應

本工程的混凝土由我公司XX攪拌站進行生產。生產前應充分考慮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泵送設備、運輸工具和運輸路線,并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制定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的意外情況。

1、原材料供應:

生產前,材料設備部和攪拌站、試驗室需根據生產方量及混凝土配合比,確保原材料的充足供應。

2、混凝土的拌制:

(1)生產前對攪拌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護,確保設備運行良好,稱量設備需進行校驗,確保稱量準確。

(2)混凝土生產前,試驗人員需根據原材料的特性對配合比進行調整,并確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遵循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

(3)在生產過程中,操作人員須嚴格按照實驗室提供的配合比進行混凝土的拌制,原材料計量偏差需控制在國家標準《預拌混凝土》GB14902—20xx規定的±1%以內。質檢員需對出廠混凝土的坍落度進行嚴格把控,確保在規定范圍內,并由試驗室人員隨機抽查混凝土質量。

3、混凝土的運輸:

(1)施工現場需設置寬敞的車道,確保混凝土運輸車輛的安全通行,必要時安排交通指揮人員。

(2)運輸車輛在裝料前,須將罐體內的積水清除干凈。若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坍落度損失過大,可在試驗人員指導下加適量符合配合比要求的水、不得隨意加水。

(3)運輸過程中,攪拌筒需保持3~6r/min的轉速,防止混凝土發生離析。

(4)運輸車司機須遵循預定路線行駛,并在遇到交通問題時及時向調度匯報,調度人員需迅速調整運輸路線,確保混凝土澆筑的連續性。

(5)若運輸過程中發生機械故障或交通事故,需及時向調度匯報,不得隱瞞情況。

4、混凝土的澆筑:

(1)混凝土澆筑時應選擇合適的澆筑方法,確保施工質量。

(2)運輸車從攪拌站到工地的運輸時間平均在XX長時間左右,應保證每小時能輸送足夠的混凝土,以避免在澆筑過程中產生冷縫。

(3)施工過程中,嚴禁使用不符合泵送要求的混凝土,確保澆筑過程的完整性。

 四、施工過程中的應急措施

(一)攪拌站:我公司XX攪拌站負責大體積混凝土的生產。為防發生突發情況,需對設備進行完整的檢查和維護,并準備好備用設備以應對突發的混凝土供應問題。

(二)運輸車:在施工階段需安排足夠數量的運輸車輛并設置應急車輛,如遇運輸不足的情況應及時增派車輛。

(三)混凝土輸送泵:現場澆筑時需配置足夠的泵送設備,并預留備份設備,以防設備故障影響混凝土澆筑。

 五、混凝土質量保證體系

(一)材料設備部、試驗室、攪拌站和科技質量部需對進場原材料嚴格把關,確保所有材料均為合格。

(二)生產和檢測過程中相關的計量設備應按照規定周期進行校驗,確保設備合格并符合標準并嚴格按照配合比進行生產,確保混凝土的質量。

(三)質檢員需逐車檢查混凝土,并按照規定次數抽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其他性能,確保出廠混凝土合格。

(四)技術和試驗室人員需不定期檢查外加劑的摻量、混凝土的坍落度,以確保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xx的相關規定。

(五)公司混凝土生產過程需嚴格按照流程進行,確保混凝土出廠合格率100%。

 六、混凝土生產過程安排

(一)成立以生產副總經理為組長的施工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施工進度,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1、經營項目負責人:負責與施工方溝通協調,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

2、攪拌站站長:負責生產的統一實施及執行施工領導小組的各項決定。

3、攪拌站調度:負責生產任務的下達及與施工方的溝通協調。

4、攪拌站安全員:負責現場及運輸中的安全管理,確保施工安全。

5、攪拌站材料組長:負責原材料的供應及設備的維護,確保數量和質量滿足施工要求。

6、攪拌站車隊長:負責運輸車輛的檢查及應急調配。

7、攪拌站機修班班長:負責設備的檢查和故障搶修。

8、攪拌站質檢員:負責配合比的確定及混凝土質量的監督。

9、攪拌站操作員:負責混凝土的生產,確保按照規定流程進行。

(二)攪拌站負責整個混凝土生產、運輸與泵送工作,在施工期間安排專人值班,確保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

(三)混凝土澆筑前,攪拌站將組織人員與施工單位確認泵送設備及其他輔助性設備的位置,確保澆筑作業順利進行。

(四)攪拌站負責機械設備的維護工作,確保在混凝土生產期間如遇突發事件能及時處理。

(五)在混凝土生產期間,試驗室需安排人員進行現場和攪拌站的抽樣檢測混凝土質量。

 七、施工現場配合

(一)施工現場需提供平整暢通的道路,便于混凝土運輸車輛的運行和卸料作業。

(二)施工現場應提供必要的條件以保障混凝土泵送的安全,如夜間施工需確保充足的照明。

 八、施工安全措施

(一)施工期間應嚴格遵循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xx的相關規定,確保文明施工。

(二)各部門在施工前應進行技術和安全技術交底,確保工程安全。

(三)參與施工的人員需熟知崗位職責及操作規程,確保施工安全順利進行。

(四)作業人員進入施工現場時需佩戴安全帽,確保使用安全防護設施及標志,未獲許可不得隨意拆除。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8篇

在寒冷的冬季進行混凝土施工時,需要綜合考慮多項因素,如氣溫、材料、施工工藝及養護措施,確保混凝土在低溫條件下的施工質量和強度。以下是詳細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案:

 一、施工準備

氣溫監測:當室外日均氣溫連續五天低于5℃時,需采取相應的冬季施工技術措施。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防寒準備。

材料準備:

水泥:推薦使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確保其強度等級不低于42.5MPa,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應不少于300kg。

骨料:確保骨料干凈,無冰雪或其他凍結物。

外加劑:準備早強劑、防凍劑、減水劑及引氣劑,以促進早強、抗凍、促凝,并降低冰點。

 二、施工技術

混凝土拌制:

在拌制混凝土時,應優先采用加熱水的方式;如果還無法滿足要求,則需對骨料進行加熱。水和骨料的加熱溫度應依據熱功計算確定。

在攪拌前,用熱水或蒸汽清洗攪拌機,攪拌時間應比常溫延長50%。

投料順序為:骨料、熱水,隨后加入水泥及外加劑。

確保混凝土的出機溫度不低于15℃,入模溫度不低于5℃。

混凝土運輸:

盡量縮短運輸距離,以減少溫度損失。

運輸及澆筑混凝土的容器需具備保溫措施。

混凝土澆筑:

在澆筑前,需清除模板和鋼筋表面的冰雪及污垢。

澆筑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質量、外加劑及水灰比。

減少混凝土在施工現場的等候時間,實現隨到隨澆。

 三、養護措施

正溫養護工藝:當摻加外加劑后仍需加熱保溫時,采用正溫養護工藝,具體措施如下:

澆筑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混凝土,隨后在其上鋪一層棉氈進行保溫。

適當延長混凝土側模的拆除時間,拆模后須立即用塑料薄膜和棉氈包裹。

負溫養護工藝:若摻加外加劑后無需加熱保溫,則可采用負溫養護工藝,注意事項包括:

選用具有減水和引氣性能的早強型復合外加劑。

澆筑后,使用防水材料對裸露表面進行覆蓋和保溫。

起始養護溫度不得低于5℃。

 四、其他注意事項

防止混凝土凍害:在冬季施工中,必須特別注意防止混凝土受凍。一旦發生凍害,混凝土的強度將大幅下降,可能無法滿足設計要求。必須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以確保混凝土在澆筑和養護期間不受凍。

加強質量控制:冬季施工期間,應加強混凝土質量的監測與控制,包括外加劑的質量及摻量、水、骨料及混凝土在出機、澆筑、初始養護時的溫度等。應增設不少于兩組同條件養護試件,以檢查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和拆模強度等。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9篇

 一、施工條件判斷

當室外日均氣溫連續5天穩定低于5℃時,需實施冬季施工技術措施進行混凝土施工。

 二、材料選擇與加熱

水泥:優先選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需不低于42.5MPa,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應不少于300kg,水灰比不得超過0.6。

骨料:骨料應保持清潔,不得含有冰、雪等冰凍物。在攪拌前,需對骨料進行加熱,加熱溫度應根據熱功計算進行適當調整。

水:用于拌和的水應加熱,水溫不得超過60℃。如超過60℃,則需調整加料順序,先將骨料與水拌混,再加入水泥,以免導致水泥假凝,影響混凝土質量。

 三、外加劑的使用

防凍劑:用于降低混凝土液相冰點,保證混凝土在早期不被凍壞,并促進水泥水化的繼續進行。常用的防凍劑有氯化鈉(NaCl)、亞硝酸鈉(NaNO2)、乙酸鈉(CH3COONa)等。

早強劑:這種外加劑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并對后期強度影響不大。常用早強劑多為無機鹽類,如氯鹽(CaCl2、NaCl)、硫酸鹽(Na2SO4、CaSO4、K2SO4)、碳酸鹽(K2CO3)、硅酸鹽等。

其他外加劑:例如減水劑、引氣劑等,亦可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四、攪拌與運輸

攪拌:攪拌前應使用熱水或蒸汽清洗攪拌機,攪拌時間需比常溫延長50%。投料順序為骨料、熱水,隨后加入水泥和外加劑。確保混凝土出機時溫度不低于15℃,入模時溫度不低于5℃。

運輸:混凝土的運輸應盡量縮短距離,運輸和澆筑混凝土的容器應采取保溫措施。

 五、澆筑與養護

澆筑:在澆筑前,需清除模板和鋼筋上面的冰雪及雜物。澆筑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質量、外加劑及水灰比。

養護:

綜合蓄熱法:通過加熱原材料及水泥水化所產生的熱量,適當保溫以延緩混凝土冷卻,確保混凝土溫度降至0℃或設計規定溫度以前,達到預期強度。起始養護溫度不得低于5℃。

暖棚法:在混凝土澆筑區域搭建暖棚,通過蒸汽管道或暖風機供熱,保持棚內溫度在0~5℃之間。

負溫養護法:適用于表面系數大于15或不易加熱保溫的結構工程,且對強度增長要求不高的情況。起始養護溫度不應低于5℃。

 六、質量檢查與控制

外加劑質量及摻量:外加劑抵達施工現場后需進行抽樣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溫度檢查:應根據施工方案中確定的相關參數檢查水、骨料、外加劑溶液以及混凝土出機、澆筑和初始養護時的溫度。

強度檢查:應設立至少兩組同條件養護的試件,其中一組用于檢查混凝土受凍的臨界強度,另一組用于檢查混凝土的拆模強度或拆除支撐強度等。

 七、注意事項

禁止采用灑水方式養護,撤除保溫材料時溫度不能低于15℃。若環境溫度已經低于15℃,需盡量保持保溫材料的覆蓋,以免影響混凝土后續強度。

在極端低溫條件下,避免進行混凝土施工,以免影響混凝土的強度發展。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10篇

 一、施工條件判斷

當室外日均氣溫連續五天穩定低于5℃時,應實施冬季施工技術措施以進行混凝土施工。

 二、施工準備

材料選擇:

優先選擇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應不低于42.5MPa,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kg,水灰比應控制在0.6以下。

骨料需要保持清潔,嚴禁含有冰雪等冷凍物質。

外加劑選擇:應選用具備早強、抗凍、促進凝結、減水和降低冰點功能的外加劑,如早強劑、防凍劑、減水劑及引氣劑等。

加熱設備:

準備加熱設備和保溫材料,如熱水鍋爐、蒸汽生成器、保溫毯等。

對攪拌站、運輸車輛及澆筑設備進行保溫處理。

 三、施工過程控制

混凝土拌制:

在拌制混凝土時,優先采用加熱水,水溫不應超過60℃。若水溫超標,應調整加料順序,先混合骨料與水,再加入水泥,以防水泥假凝。

如加熱水仍不足以滿足要求,可對骨料實施加熱,但骨料加熱的最高溫度也不得超過60℃。

在攪拌之前,應使用熱水或蒸汽清洗攪拌機,攪拌時間應比常溫延長約50%。

拌制時的投料順序為骨料、熱水,再加入水泥及外加劑,確保混凝土出機溫度不低于15℃,入模溫度不得低于5℃。

混凝土運輸:

混凝土運輸距離應盡量縮短,以減少溫度損失。

運輸和澆筑混凝土的容器需采取保溫措施。

混凝土澆筑:

澆筑前,應清除模板和鋼筋上的冰雪及污垢。

澆筑操作應盡可能安排在氣溫較高的時段,避免在極低溫度下施工,以保證混凝土的強度。

澆筑時,應連續且均勻進行,避免在混凝土內部產生過大的溫度梯度。

混凝土養護:

澆筑完成的混凝土應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并在上面鋪上一層保溫棉氈。

應延長混凝土側模的拆除時間,拆模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和棉氈包裹。

禁止進行灑水養護,撤除保溫材料時的環境溫度應不低于15℃。

 四、施工方法與選擇

綜合蓄熱法:

適用于氣溫在-10℃以上的情況。

利用原材料加熱及水泥水化熱的熱量,通過適當保溫,延緩混凝土的冷卻,使其溫度在0℃或達到設計規定溫度前達到所需強度。起始養護溫度不得低于5℃。

暖棚法:

適用于氣溫在-10℃以下的情況。

在混凝土澆筑部位搭設暖棚,棚內可通過蒸汽管道或暖風機供熱,以維持棚內溫度在0~5℃之間。

棚內各測點溫度不得低于5℃,并需專人負責監測混凝土及棚內的溫度。

負溫養護法:

適用于表面系數大于15或難以加熱保溫,且對強度增長要求不高的一般結構工程。

根據混凝土澆筑后五天內的日最低氣溫選用防凍劑,起始養護溫度應不低于5℃。

 五、質量檢查與控制

外加劑質量與摻量檢驗:外加劑到達施工現場后需進行抽樣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溫度檢查:

監測水、骨料、外加劑溶液及混凝土在出機、澆筑及初始養護時的溫度。

檢查混凝土從入模到拆除保溫層或保溫模板期間的溫度。

強度檢查:

按規定留置混凝土抗壓強度試件。

增加不少于兩組同條件養護試件,其中一組用于檢查混凝土的抗凍臨界強度,另一組用于檢查混凝土拆模強度或脫支撐強度等。

 六、安全措施

防火措施:

暖棚內必須配備消防器材,以防火災發生。

在混凝土養護期間,應將煙霧或燃燒氣體排至棚外。

防凍措施:

施工人員需穿著保暖衣物,防止凍傷。

施工現場應設置防滑措施,防止人員滑倒受傷。

冬季施工混凝土方案 11篇

 一、施工條件判斷

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低于5℃時,應采取冬季施工措施,以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

 二、混凝土材料選擇與加熱

水泥選擇:應優先使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不低于42.5MPa,并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至少為300kg,水灰比不得超過0.6。

骨料處理:骨料必須保持干凈,不得有冰雪等凍結物。在混合混凝土前,應對骨料進行加熱,加熱溫度根據熱功計算進行選擇。

拌和水加熱:拌和水應加熱至適當溫度,但水溫不應超過60℃。如果超過60℃,則需要調整加料順序,先將骨料與水混合,然后再加入水泥,以防止水泥假凝,影響混凝土質量。

 三、混凝土拌制與運輸

拌制過程:

攪拌前應使用熱水或蒸汽清洗攪拌機,攪拌時間應比常溫延長50%。

拌制投料順序為骨料、熱水,再加入水泥及外加劑。

確保混凝土出機溫度不低于15℃,入模溫度不低于5℃。

運輸要求:

混凝土運輸時應盡量縮短運輸距離,以減少溫度損失。

用于運輸和澆筑混凝土的容器應采取保溫措施。

 四、混凝土澆筑與養護

澆筑前準備:

清理模板和鋼筋上的冰雪與污垢。

運輸和澆筑混凝土用的容器應具備保溫措施。

澆筑過程:

應盡量在溫度較高的時段進行混凝土澆筑。

澆筑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混凝土的質量、外加劑及水灰比。

要縮短混凝土在施工現場等待的時間,做到隨到隨澆。

養護措施:

澆筑后的混凝土應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并在上面加鋪一層棉氈以增強保溫效果。

延長混凝土側模的拆除時間,拆除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和棉氈包裹。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保溫養護法、暖棚養護法或負溫養護法等,保溫養護法適用于氣溫在-10℃以上的情況,暖棚法適合氣溫在-10℃以下的情況。負溫養護法適用于添加外加劑后無需加熱的情況。

 五、外加劑使用

外加劑種類: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可使用早強劑、防凍劑、減水劑和引氣劑等,以達到早強、抗凍、促凝、減水及降低冰點的效果。

防凍劑作用:防凍劑的作用是降低混凝土液相的冰點,使混凝土在早期不受凍害,同時水泥的水化反應得以繼續進行。

早強劑作用:早強劑是指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且對后期強度無顯著影響的外加劑。

外加劑摻量:外加劑的摻量應根據具體情況加以確定,并嚴格控制,以免影響混凝土的總體質量。

 六、施工質量控制

溫度監測:在混凝土施工和養護過程中,需定期監測混凝土的溫度,以確保混凝土在達到受凍臨界強度之前不出現凍害。

強度檢測:應按規定留置混凝土抗壓強度試件,并進行同條件養護,以確保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施工記錄:應詳細記錄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技術參數及質量控制措施的執行情況,以便后續分析和總結。

 七、安全措施

防火措施:采用暖棚法施工時,應做好防火措施,防止火災事故的發生。

防凍措施:施工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因低溫環境造成的凍傷等安全事故。

《冬季混凝土施工方案解析(實用11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丹棱县| 邢台市| 余干县| 泽普县| 公主岭市| 建阳市| 江津市| 交城县| 甘孜县| 静安区| 湘西| 台北市| 张北县| 唐山市| 祥云县| 襄城县| 林州市| 淅川县| 辽阳县| 盐城市| 屏东县| 通渭县| 巴彦县| 永顺县| 万宁市| 洛隆县| 泸溪县| 凤山县| 蒙山县| 五常市| 松潘县| 柳林县| 二连浩特市| 儋州市| 平江县| 读书| 隆子县| 兰州市| 奉化市|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