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實習總結報告
在這次養老院實踐報告中,我們深刻體悟到老年人不僅需要生理上的照護,更渴望心理上的關懷與社會的連接。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和觀察,我們發現,營造一個溫馨、包容的環境,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尊重他們的個體需求與歷史故事,能有效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這一切都讓我們認識到,養老院不僅是生活的場所,更是情感的港灣。
一、實踐目的:
通過對陽光養老院的走訪,深入了解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居住及照護狀況,以及養老院內的社會工作發展狀況。選擇陽光養老院的原因在于該機構在服務質量和規模上具有代表性,能較全面地反映當代養老院的運營情況。
二、實踐內容
1.實踐方案:本次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包含四到五名成員,負責關照兩位老人。主要通過談話、表演節目以及進行互動游戲的方式與老人交流,另一些小組還主動協助老人解決生活中的瑣事,如洗發、喂飯等。希望通過建立融洽的關系,深入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感受。通過實地觀察與工作人員的對話,調查養老院的實際工作流程、面臨的困難及社會工作整體發展狀況。
2.具體過程:我們早晨便到達陽光養老院,院址雖靠近市中心,但周圍高樓林立,導致陽光照射不足,這對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響。陽光養老院規模適中,結構為一棟兩層的小樓,前方有一個不大的院子,院里種了一些花草與健身器材。隨我們到訪時,院內的老人們剛起床,正在院內散步運動。整體氛圍讓我有些失落,老人的情緒顯得并不高漲,而工作人員對我們的到來也沒有表現出熱情。雖然有些負面印象,但我們依然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在互動過程中,大部分老人較為配合,才藝表演與游戲環節均進行得很融洽,只有部分老人因身體原因,交流略顯困難。我們為此次活動準備了多種表演節目,包括合唱、舞蹈以及小品,老人們在觀看時表現得相當認真。我們還準備了一些手工藝品作為游戲獎勵,這也增加了老人的參與熱情。在交流中,我們盡量避免觸及老人的隱私,尤其是他們的過去,因為許多老人因子女不愿照顧而來此地,他們渴望家庭的溫暖與關懷。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很多工作人員對老人的照顧不夠細致,部分老人衣著簡陋,生活環境較差,而有些工作人員則在一旁悠閑地看電視,并不常與老人互動,導致許多老人與人隔絕,感到無比孤單,這樣的狀況讓我們感到心痛,卻無能為力。
三、實踐結果與分析
結束當日活動后,我心情沉重,從老人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一種深深的絕望與孤獨。這不僅是因為子女的漠視,也有社會對老人的忽視。這里的許多老人身體欠佳,甚至有些失去自理能力,他們覺得自己被家庭和社會拋棄,僅剩等待死亡的無奈。因此他們不將養老院視作家,而只是一處臨時的避難所。這讓我反思,怎樣才能為老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質量?僅僅改善物質條件就足夠嗎?我認為不然。人的生存意義不僅在于物質滿足,還包括心理與情感上的需求。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示,首先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感、歸屬感與尊重需求,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頂層需求。
我們注意到我國的許多養老院主要集中在基本生理需求,卻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心理與情感需求。與國外養老院相比,后者在滿足老人需求方面更加全面。有報道指出,國外的一些養老院為老人制定了一整套延緩衰老的課程,鼓勵他們鍛煉思維與創造力。相較之下,我國的養老院更像是老人生活的“消磨地”,幾乎沒有鍛煉思維的活動,導致許多老人情緒低落、衰老加速。
(一)對我國養老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鑒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龐大且未來對養老的需求將持續上升,現在的養老模式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傳統的模式已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需求,社會養老機構亟需發展。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加入養老事業,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幫助老年人開心地生活。
(二)關于老年居住環境的改善
應注重為老年人創造適合的居住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在住宅建設中考慮老年人生活需求。設計上應兼顧安全與便利,為老年人創造適宜獨立生活的空間。
2. 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增強其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
3. 推廣兩代同居房型,鼓勵年輕人與父母共住,既可相互照應,又保持各自獨立。
4. 關注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以增加與社會的接觸,避免隔離感。
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需結合自身特點與社會實際,為老人們創造一個溫馨、幸福的生活環境。
四、實踐體會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深刻體會到社會對老年人關注的不足。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一美德似乎日益被忽視。生活再忙,也不要忘記孝順父母;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隨著老齡化問題日漸嚴重,建立一個符合國情的養老體系尤為重要。只有通過綜合措施,才能為老人們創造一個安心、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