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報告(精選4篇)
課例研究報告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深入探討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具體課堂案例的深入分析,不僅揭示了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微妙關系,還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策略提供了豐厚的素材。這種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也為學生的語言素養發展開辟了新的視角。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篇1
【課例研究報告】
《春天的氣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寫作示例。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描寫自己喜歡的季節,展示春天的美麗與生機。
能力目標:嘗試撰寫一篇描寫季節變化的作文。
情感目標:激勵學生熱愛自然,珍惜四季變化所帶來的美好。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春天的景象,抓住特點,系統地進行描述。
【教學難點】
有條理的描寫,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展現春日的魅力。
【教學準備】
準備春天的圖片和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話題:
1.同學們,春天來臨,萬物復蘇,花兒爭相開放,鳥兒歡快歌唱。我們的校園也變得生機勃勃,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展示春天的圖片)大家來看看,你們覺得這些景色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2.展示一些描寫春天的優美詞句。
你們剛才說得非常好,老師這里也有一些春天的美詞句,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二、引導分析:
1.回顧課文的寫作技巧:
(1)師:今天,我們將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大家想一想,怎樣的描述能讓讀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春天的氣息》這篇課文,思考一下它是如何描寫的?
(展示《春天的氣息》相關段落)
(2)師
描寫特點(板書):花朵:嬌艷欲滴;樹木:郁郁蔥蔥;小草:生機盎然。
使用手法(板書):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2.觀察與討論、修改,學以致用。
師:現在我們一起看一幅春天的圖片。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享可以用哪些詞匯或句子來生動形容春天的畫面?
(2)師:有位同學也寫了春天的段落,(展示句子)你們覺得這段話是否能夠傳達春天的美呢?有沒有更好的修改建議,讓它變得更吸引人?
請你和同學討論一下。討論后請同學們分享。
(3)教師進行指導與解析。
(4)挑選一篇優美的修改段落,讓全班閱讀。
(5)師運用優美的詞句和合適的修辭手法,能使寫作更為生動有趣。
三、寫作指導:
1.師: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去游玩、踏青。你們最喜歡的春季活動是什么呢?
(學生自由發言)
2.明確寫作內容:
師:那么寫作時有什么要求呢?
(1)描寫一個你心目中美麗的春天。
(2)抓住春天的特點來寫。
(3)運用優美的詞句、修辭手法來豐富文章。
3.學生構思,自主寫作。教師為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個別指導。(展示相關春天圖片)
請大家開始寫作,描繪你記憶中的春天,細致描述所見的花草樹木的顏色和形態,要用剛才學到的吸引人方法,相信你們的文字一定很美!如遇不認識的字可以使用拼音。
四、分享佳作:
1.展示優秀習作,引導同學欣賞。
2.找出習作的優點,也歡迎提出改進的建議。
3.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習作:
(1)寫明你在哪里體驗的春天?與誰一起?
(2)為你的文章起一個生動的標題,吸引讀者。
(3)在開頭和結尾加強與主題的聯系。
[案例分析與反思]
在《春天的氣息》這個課例的教學設計中,遵循了《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寫作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鼓勵他們關注周圍,熱愛自然”的理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文章教學與學生能力的特點,拓寬寫作思路。結合教材內容,以教科書的范文引導學生理解寫作技巧,幫助他們體會文字的魅力,體驗作者對自然的熱愛。我要注意激勵學生參與習作和互評,使他們能夠自信地表達并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主要實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范文引導,啟發寫作思路
明確教材中的范文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應用。課文都通過“特點”和“感受”的方式進行描繪。《春天的氣息》通過描述花草樹木的變化,以及對春天美好期盼的感受,層層深入地展現春天的魅力。
引導學生提煉出課文中的優秀詞句,通過積累來豐富自己的寫作。
從評改結果來看,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表達情感
在寫作中,標題的選擇至關重要。“好標題”能為文章增添吸引力。利用《春天的氣息》等文章的構題方法,讓學生明白,標題中運用形容詞能夠增強文章的吸引力,生動傳達主題。通過這一方法,我發現在后續的習作中,學生們紛紛巧妙使用了“迷人的春天”、“絢麗的花海”等標題。
三、創建互動平臺,促進學生自我修改
我嘗試著教學生使用簡單的修改符號,以幫助他們理解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經歷這一過程后,大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優秀文章是經過深入思考和精心修改的結果。
在最后的總結環節中,引導學生不僅要享受當下的春景,還要走出校門,觀察更多自然的變化。希望他們能將自己所寫的與家人朋友分享,讓他們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關系,也能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外面的世界。
此次教學實踐讓我收獲頗豐,也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比如如何提高課堂寫作的有效性等,都需要我繼續研究和解決。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篇2
本次語文課例研究報告的核心理念是通過課例的具體分析,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從教學設計到實施再到反饋和改進的完整過程,提升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實踐研究能力。在這次研究中,我設定了幾個關鍵目標:第一是提升課堂教學能力,通過參與課堂實踐、觀察與反饋活動,著重解決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實施和反思能力;第二是增強對課堂研究的認識,通過具體的課堂行動研究,培養自己的學科素養,并學習相關的研究方法,實現“在聽中學習、在做中成長”;第三是積累并匯總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即通過反思實踐、同行交流及專業指導,努力把“學會的內容轉化為課例實踐”,并撰寫一份以課例為基礎的研究報告。本次我選擇的課例是《語文課本》中五年級下冊的閱讀與理解——“春天的故事”。
一、研究的目的與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小學語文學習的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在各種語言環境中進行有效溝通。”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未能充分關注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學生在期末考核中頻頻遇到困難,閱讀理解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鍛煉,也讓部分教師意識到教學上的短板。
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在本次研究中,我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實踐、反思、導師指導、自主改進和再次實踐。研究步驟如下:第一步,進行第一次課堂實踐,由導師觀察并提出反饋;第二步,進行反思導師引導我們評課;第三步,整合反饋,調整教案,重新備課;第四步,根據修改后的教案進行第二次課堂實踐,并進行總結。
(一)課堂實踐,問題發現;反思導師引導
在第一次課堂實踐中,我的教學思路較為清晰,然而課堂掌控顯得不夠理想,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經過導師與同伴的評課,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是閱讀理解教學,我在課前沒有強調理解活動的重要性,只注重了“閱讀”的部分,忽略了“思考”和“反饋”;
2、小組討論的時間設置不足,具體要求不夠明確;
3、設計的閱讀情境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在討論環節,學生參與度不高;
4、在總結閱讀內容時,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評估自己的理解;
5、拓展閱讀環節中,我沒有強調與文本相關的生活應用,這樣的指導顯得十分薄弱。
導師們指出的主要問題在于,閱讀理解不僅僅是“讀”的過程,還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進行“思考與表達”,而我僅關注了閱讀的表層,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整合反饋,調整方案;再次實踐,持續改進
經過第一次教學實踐后,我仔細反思并聽取了導師的意見,開始著手修改教案,逐一解決存在的問題。
1、在第二次課堂上,我開場時就強調了理解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思考,并在討論時要積極表達;這種改變有效提高了課堂的紀律性,相較于第一次實踐情況有了顯著改善。
2、由于開場引導到位,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感提高,許多小組主動向我發問,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這讓我倍感欣慰。
3、在討論閱讀內容的環節,我重新設計了一些情境,并與學生共同參與,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學生的反饋也變得更加深入細致。
4、在總結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在分享和展示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強了互動性。
5、在拓展環節,我增設了與生活相關的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強化學生的實際聯系,讓他們在理解文本的明白閱讀的重要性與應用價值。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篇3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語文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更是促進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在落實這一核心任務上還有待加強。為此,小學語文五年級的教師和相關專業社群的老師圍繞“語文課例研究報告——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展開了研究,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按照預定計劃,圍繞“敘事類文本”、“說明文”、“詩歌及散文”三類課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們也發現,單純從課文類型入手進行語言文字研究存在局限性,因此我們將原計劃一年的研究延長至兩年,以期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教學規律。
一、研究開展以來的成果
1.明確課文特征,發現規律。通過對“敘事類文本”和“說明文”的分析,我們總結出這兩類文本的語言表達特征,以及學習這些文本時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文本,感受語言魅力。課堂中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鼓勵學生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韻律和美感。通過配樂朗誦、范讀和賞讀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選擇適合的朗讀方式,最后進行感受分享。在此過程中,也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指導,幫助他們深入體會。
3.理解文本,品味詞匯。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首先應該關注語言文字,然后再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掌握重點詞匯,通過針對性的訓練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4.深入分析,領會語言之美。文章中有許多詞匯不僅僅是字面意思,它們往往承載了豐富的情感與內涵。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引導他們在字里行間深入分析,進行語言的品味和演繹。
5.語言積累,學會運用。學生語言發展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需經歷識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環節。語言訓練不應孤立進行,而應將理解、積累與應用有機結合,形成聯系緊密的教學環節,讓訓練目標逐步提升。
二、當前教學中的問題
1.課程意識不足。閱讀教學常常陷入封閉狀態,與寫作和口語表達等內容缺乏有機結合,涉及讀寫的教學往往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的互動。
2.目標意識淡化。教師過多聚焦于文本內容解讀和主旨把握,忽視了課程總體目標、學段目標與具體教學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
3.單元意識缺失。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過于簡單化,教學往往是以“篇”為單位,缺乏對單元主題的整體把握,導致各篇課文的教學相對孤立。
4.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聯系單薄。許多教師在進行課內外結合時缺乏深度,往往只關注內容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無法深入發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論基礎
1.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的敏感度與理解程度。它包括對課程理論的認識和對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教師的課程意識直接影響教改的成敗以及教學質量。教師在課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是課程動態的構建者。
2.目標意識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設定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了內容、策略、方法等多方面,明確的目標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
3.綜合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同時具備知識、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領域的綜合素養。這種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創造性思維。
四、研究途徑與策略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研究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策略
我們進行了數次主題式的常規教研活動,涵蓋了不同年級。
(1)專題講座:
一年級:《如何有效教學語文》
二年級:《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提升的策略》
四年級:《閱讀教學的創新方向》
(2)課例觀摩研討:
一年級:《小鳥的故事》
二年級:《小王子》
四年級:《春天的聲音》
(3)征集“我的教學一招”,進行經驗分享。
(4)期末復習指導:將“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融入期末復習。
2.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識字與語言表達的關系”
(2)主題:“詞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3)主題:“朗讀指導的技巧”
二年級:(1)主題:“建立閱讀教學的常態”
(2)主題:“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
(3)主題:“通過句型訓練促進語言運用”
四年級:(1)主題:“教學中的語言積累與使用”
(2)主題:“段落教學的有效遷移”
(3)主題:“引導學生提問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3.社群活動課題化
五、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明確了“敘事類文本”的教學規律,如“提出問題,感受文本特點”、“初讀感知,交流思考”、“詞匯的引導,啟發深思”、“深入閱讀,學習語言運用”。
2.總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語言運用規律。
(1)在內容上,通過抓重點字詞進行理解,通過重點生成情景,通過留白激發想象,通過段落掌握表達。
(2)在策略上,強調以讀為導,引導讀與說、讀與寫等多種結合方式。
3.編寫了100篇教學反思,形成教學知識的高度提煉,并補充課外閱讀的內容。
4.整理了小學1—5年級的閱讀教學設計、課件及作業設計。
六、研究中的不足與反思
1.如何發揮母語教學的優勢。教師常常缺乏對學生需求的了解,過于強調自身所需,忽視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學習能力。
2.如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更關注如何引導學生提問、發現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概括總結。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篇4
在討論語文課例研究報告的有效性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課標》規定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提升語言感知;二是掌握閱讀技巧;三是增強作品欣賞能力(包括思想內容與表達方式)。以下通過一節《鄉下人家》的教學實例,分享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以讀為核心——“運用語言工具解決語言問題”
片段一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鄉下人家》的第一自然段,誰能流利地朗讀這一段?
生:(紛紛舉手)我可以。
師:大家在舉手之前,先要確保讀的準確性,接下來我給大家一點時間,準備好后再舉手。
(這是第一次朗讀,目標是讓學生自由地朗讀,目的是讓他們充分準備,輕松進入學習狀態。)
片段二
師:現在,我請三位同學來朗讀哦。
生:(爭先恐后)我來讀。
師:不過,我有個條件,讀書的同學必須先回答我的一個問題,答對了才能讀。(有學生不再舉手)看來有的同學信心不足。(對舉手的學生1)其實問題很簡單:為什么選擇三位同學來讀這一段呢?
生1:因為這一段有三句話。
師:非常好,抓住了關鍵!這說明要有自信。
(這是第二次朗讀,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段落結構,并檢查初讀效果,糾正發音。)
片段三
師:這是如此優美的文字,老師也想朗讀一下。(范讀)聽完我的朗讀,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師讀得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鄉村的美麗風景。
師:沒錯,因為我的語調比較柔和。
生3:我感覺自己在鄉下的瓜棚下。
師:正因為我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角色,站在瓜棚下。請你們也試著代入作者的視角,舒緩地讀一讀。
(這是第三次朗讀,通過范讀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詩意的田園風光,體驗朗讀的樂趣,并在對比中領悟朗讀的技巧。)
片段四
師:請一位同學讀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傳達什么?
生4:“當花兒落下的時候,藤上便結出青色和紅色的瓜,它們一個個懸掛在房前,襯托出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
師:你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什么?
生5:我感覺到“綠綠的葉”很柔嫩。
師:是的,因為她讀得很柔和。(對生4)你還讀出了什么感覺?你認為瓜架上的瓜多還是少?
生4:多。
師:那么,應該怎么讀?
生4:……(將“一個個”讀得更為突出)
(這是第四次朗讀,著重關注一些關鍵詞,指導性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提升朗讀的層次。)
片段五
師:剛才通過三個部分的朗讀,我們表達了作者對屋前瓜架的喜愛。我們跟著音樂,把它們連起來讀,一定會更加美妙!你們想讀嗎?
生:想!
師:好,請跟著音樂朗讀。(老師引領,學生自然跟隨……)
(這是第五次朗讀,回歸整體閱讀,從初讀到此是一個循環。到這里,朗讀的意境得到了升華,學生的興趣也調動了起來。)
五次不同層次的朗讀,體現出“以讀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每次朗讀都有不同的任務與要求,每一次朗讀都有切實的收獲與效果。通過朗讀,學生對文章加深了感性認識,感知語言,包括語音、結構與思想內容。朗讀作為主線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感悟、積累、運用”逐層遞進,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目標也相輔相成。這樣的教學讓我想起了一句名言:“運用語言工具解決語言問題”。什么是語言問題?是感悟、積累、運用;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而什么是語言工具?那就是朗讀!
二、授人以漁——“教材只是一個例子”
師:(指名讀第一句)請你在這句話中找出一對近義詞。
生1:攀——爬
師:作者為何要這么用?
生2:避免重復。
師:是的,請你讀一下,看看兩個詞是否可以互換使用?
生2:(默讀)我認為交換了不太好。屋檐用“爬”更合適,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動。
師:我也同意這樣用是最好的,說明作者在用詞方面是用心的。請大家一起讀一讀這句話,注意表達作者的用心。
生:“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師:(讀)閉上眼睛,感受到什么?
生3:我看到綠綠的瓜藤在架子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春天鄉下的生機勃勃。
師:太好了!現在我們把書翻過來。
生:(教師引領,帶著學生進入背誦)……
一個“攀”字生動地概括了春天的生機和瓜藤的靈動,帶領孩子們的想象力無限奔放。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關鍵字并深入分析,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級下冊的課標也明確指出“要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多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關鍵詞理解,結合上下文理解,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等。”而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方法教學不可能全面覆蓋,因此教師需精心設計訓練點,以點帶面。這個“點”可以是一個句子,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言:“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果例子運用得當,就能“授人以漁”。有了方法,舉一反三就不難了。
三、讀寫結合——教學生“踩著巨人的肩膀攀登”
師:(指名讀第三句話)這句話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生1:這里用了對比。
師:這樣對比有什么作用?
生2:突顯鄉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師:城里高樓門前的旗桿和石獅子就不美嗎?
生3:因為那是人工雕飾的,沒有鄉下人家的瓜架那種自然的美。
師:但我覺得,旗桿和石獅子也有一種莊嚴的美,你能說它們不美嗎?其實,有句話說得好,叫“青菜蘿卜,各有所愛”。
生:對,各有所好。
師:很多喜好是沒有理由的,就像作者對鄉下景物的偏愛,或許源于某種獨特經歷。我們怎樣讀這樣的對比表達呢?
生4:“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的石獅子和旗桿可愛多了。”
師:(學生讀得平淡)你一定不是那個鄉下的孩子。誰能再讀一下?
生5:……(將“可愛多了”讀得夸張)
師:正是如此,你讀出了偏愛,讀出了個性,這就是對比寫作所傳達的情感效果。很奇怪,面對作者這么偏激的表達,我們怎么沒有反感呢?
生6:因為鄉下人家的風景確實美。
師:是的,正因為前面對瓜架的具體描寫,我們才能接受作者的表達。想想看,如果“可愛多了!”這樣的句子放在段落開頭,你覺得如何?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師:是啊,如果在作文中出現“我們的校園真美,真的很美,美極了……”這樣的句子,因為缺乏具體描述,就顯得不實在、不可信。
閱讀教學有兩個主要任務:首先通過閱讀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理解他人文章的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其次要通過閱讀教學,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增強自己寫作表達的能力。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若在閱讀過程中未關注寫作方法,后續僅依靠單純的習作指導是很難彌補的。“讀寫結合”也是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節。我始終認為,能力的提升不是“教”的結果,而是“悟”的體現。如果非要有寫作課,那就讓孩子們閱讀那些文質兼美的課文,去“踩著巨人的肩膀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