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戀愛觀念的調研報告(實用5篇)
大學生的戀愛觀已不僅是個人情感的體現,更反映了社會文化和心理發展的復雜交織。本次調查報告深入探討了大學生對戀愛的態度、價值觀及其變化趨勢,揭示出自我認同、情感依賴和未來規劃在戀愛關系中的重要性。數據表明,現代大學生在追求戀愛時,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實與個人成長,而非傳統的物質與形式,顯示出他們對于戀愛新模式的獨特理解與期待。
在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報告 1
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許多年輕學子們經歷了無數的挑戰與拼搏,最終走進了大學這個充滿希望的殿堂,成為受人矚目的“天之驕子”。然而,伴隨而來的孤獨感卻讓不少學子倍感困擾,在這片知識的沃土上,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悄然上演,這便是大學生的戀愛觀。
根據國內某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87.9%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經歷過戀愛,其中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比例甚至高達94.6%。這是什么樣的概念啊!
那么,大學生對待愛情的態度如何呢?對新穎的戀愛形式又持有什么看法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同傾聽大學生的心聲吧。
一,戀愛類型與成功率
探究為何戀愛如此盛行于大學校園,實際上可以從大學生談戀愛的動機入手。研究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戀愛類型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志同道合型,即建立在共同理想與信念上的類型,這種戀愛鼓勵雙方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學習與事業上都不愿辜負對方。數據表明,這類戀愛的比例大約為17%,且其成功率很高,許多畢業后能攜手共進。
彌補型,許多大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單調,從而選擇戀愛來填補內心的空虛。這類戀愛通常表現為兩人密不可分,未能參與集體活動,容易招致他人議論。由于其戀愛的基礎是精神上的補償,這類戀情往往難以持久,成功率僅為15%左右。
虛榮型,一些大學生尤其是男性,認為擁有女友或者被追求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在這種心態驅動下,他們急于尋找伴侶來滿足虛榮的需求。此類型的戀愛往往缺乏堅實的基礎和目標,因而成功率極低,這類學生一般缺乏自律,學業成績不佳。
這五種戀愛類型幾乎涵蓋了大學生戀愛的95%以上,然而其成功率卻并不樂觀,多數僅在35%以下,這可見大學生戀愛的脆弱性,如泡影般脆弱。
二,大學生的迷茫與成長
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對性問題常常抱有矛盾的心態,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促使他們過早接觸性,另一方面心理尚未成熟使他們對性產生困惑。面對這一現象,許多高校開始嘗試對大學生進行性教育,然收效甚微,因為學校往往對性教育持謹慎態度。
三,嶄新的網戀現象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網戀:網戀是指通過網絡聊天認識異性,并在交談中發展感情,最終走到一起的戀愛過程。雖然這個定義尚不盡完善,但在當代大學生中,網戀的現象愈發普遍。一項調查顯示,78%的大學生頻繁上網,56%的人經歷過網戀,然而其成功率卻微乎其微,幾乎令人絕望。
許多大學生感到生活空虛,在這種情況下,網戀成了打發時間的方式之一。追求刺激成為大學生網戀的動機之一。網絡戀愛沒有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失敗后也不會感到太大的負擔,許多人在網上交往了多個“朋友”,卻未曾謀面,這也成為網戀失敗的重要原因。
網戀的失敗原因多種多樣,戀愛雙方只能通過聲音和言語表達自己,了解對方的手段相對有限。隨著時間推移,彼此可能會對對方形成片面的印象,但這些印象并不能全面反映對方的真實個性。當現實中的接觸發生時,雙方可能會因印象與現實間的差異而感到失望,最終以分手收場。
那么,網戀是否真的有成功的可能呢?根據調查,31%的男生認為是可能的,但只有16%的女生持相同觀點,顯然支持者寥寥。由此可見,網戀的未來依舊需要認真思考。
四,關于大學生是否可以結婚的爭論
最近,教育部推出了一項新高考政策,允許因特殊原因未能參加高考的學生在年齡上不受限制,這引發了關于大學生是否可以結婚的熱議。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不再滿足于戀人關系,開始計劃未來,甚至有學生無視學校規定,與愛人同居。統計表明,大學生懷孕的比例也在上升,這一現象令人擔憂。新的高考政策無疑為他們提供了理論支持。
對大學生是否可以結婚的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可以結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很多人將達到法定結婚年齡,自然可以結婚,否則與國家法律沖突。
第二種觀點則反對大學生結婚,認為大學是求知的時期,婚姻會影響學習,從而失去大學真正的意義。
第三種觀點認為在大學生中,如果在高考前已經結婚的學生可以繼續保持婚姻關系,而進入大學后的學生則不應結婚。這一觀點兼顧了兩方面的利益,呼吁國家在未來制定健全的政策以規范大學生的婚姻問題。
上述觀點充分反映出大學生對戀愛與婚姻的多元看法。大學生在戀愛方面的觀點日益復雜,學校、家庭與個人都應對此進行深入思考,明確如何平衡學業與愛情,未來的大學生必將具備掌控愛情的能力!
在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報告 2
“愛情可以給人力量,助其成長,激發潛能,提升創造力,并讓人更深刻地熱愛這個世界。”這表明,擁有真摯而純潔的愛情能夠使個人更加自信樂觀,甚至對社會有更強的責任感。然而,愛情的矛盾性不容忽視。當一個人的戀愛觀消極或扭曲時,便會對自身和他人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作為大學生,我們正處于年輕而美好的年紀,對愛情充滿向往。然而,由于我們經歷不足,形成的戀愛觀也各不相同。我通過校內問卷調查,探討在校大學生戀愛觀的特點、成因及其影響,以期引導同學們樹立健康的戀愛觀與人生觀。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選擇另一半的主要標準是什么?
確定戀愛對象之前,我們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選擇合適的伴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標準變化不斷。究竟“一見鐘情”的魅力源自何處呢?調查結果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結果顯示,39.7%的大學生在選擇戀人時會首先考慮對方的人品;32.4%則重視共同的興趣和志向。“選擇合適的人至關重要,因為選擇意味著選擇一種生活和目標。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會導致災難。”人品和志趣成為72.1%大學生選擇戀人的標準。這種擇偶標準較為高尚,重視精神層面的契合,而不拘泥于其他條件。然而,當大學生情侶走出校園,面對生活的新挑戰時,理想的愛情能否維持仍然是未知數。正如康德在《對愛與崇高的感性觀察》中所言:“比較男女兩種不同的性別,女人屬于美的類型,而男人屬于崇高的類型。”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有15.6%的同學選擇戀人時關注外貌,其中男性占74.9%。這類以感官滿足為目的的愛情通常難以持久,外貌魅力會逐漸減弱。許多女生則希望找一個能力較強的男朋友,在9.6%的同學中,有69.6%是女生關注能力這個因素。
二、大學生談戀愛的初衷是什么?
高爾基曾說:“在生活中,沒有什么比人的行動更為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推動動機,而動機則引導行為。對大學生戀愛動機的調查也是十分必要的。
調查發現,7.8%的同學因身邊人都在戀愛而感到壓力,出于攀比心理開始交往,這與從眾心理密切相關。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常常對自我缺乏認同感,甚至因此感到自卑,所以不會輕易與周圍的潮流背道而馳。31.7%的同學則是因為感到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托。大學生活常常讓人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孤獨感隨之而來,因此很多人選擇異性作為傾訴的對象。當兩人關系加深時,自然會發展為戀愛關系。對于許多離家求學的學生來說,身邊缺少父母的支持,渴望傾訴的愿望更加迫切。有8.5%的同學由于對方的強烈追求而不好意思拒絕(其中71%為女生)。另有53%的同學則是被對方的優點所吸引,屬于志同道合型。
三、大學生戀愛對自身的影響是什么?
專家指出:“對青年人而言,戀愛關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格的完整性。”我們對大學生談戀愛對自身影響的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57%的同學認為戀愛的影響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不同的,所產生的影響也各有不同。20.2%的同學認為談戀愛能讓學習生活更有動力,這類學生能夠理性處理學業與愛情的關系,持有積極的態度。在戀愛中經歷挫折時,他們也能夠更好地應對并促進學習。而4.5%的同學僅關注兩人世界,忽視了與同學的交流;5.7%的同學覺得戀愛影響了正常的同學關系。這10.2%認為戀愛帶來消極影響的同學中,有55.8%正在戀愛,58.4%為女生。這說明戀愛對女生的負面影響通常大于男生。
四、戀愛失敗后對學習生活的影響是什么?
大學生的戀愛關系常常如空中樓閣,缺乏經濟和社會基礎,特別是在面臨畢業和就業壓力時,成功走到一起的情侶并不多,因此經歷失戀的人群相對較廣。在調查中,92.4%的同學能夠理智地面對失戀:其中57%的同學認為這為未來的戀愛積累了經驗;16.2%則認為無所謂,可以再找;14.1%認為失戀后可以專心學習。失戀后有些同學的學習表現反而更加出色,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害怕失戀,覺得生活失去意義,學習失去動力,調查中占8.0%的人持有此看法。莎士比亞曾說過:“愛是一種甜美的痛苦。”在愛情中遭遇挫折并不算大問題,這項調查也反映出現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有待提高。若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并善于轉移和宣泄情緒,許多人在失戀中甚至可以獲得成長。
【對大學生樹立正確戀愛觀的建議】:
1、妥善處理戀愛與學業、事業的關系。雖然戀愛是人生的重要選擇,但并非生命的全部。大學生應以學業為重,學習是我們求學的重要目標。事業應優先于愛情,建議在未成熟時不宜過早進入戀愛,但也不應將愛情視為事業的絆腳石,恰當處理能促使事業發展。
2、正確面對戀愛中的挫折。愛情是一種雙向關系,若缺乏平衡,隨之而來的失戀便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理智的大學生,應理解并接受伴侶選擇結束愛情的原因。要適度宣泄失戀帶來的痛苦,可以向信任的朋友、老師傾訴,也可以寫作或借助心理咨詢。他們還可以通過參與集體活動或旅行等方式,幫助自己走出失落的陰影。失戀后常會感到空虛,因此應通過工作或其他活動來充實自我,盡快把失戀轉化為向上的動力,投入到學習或工作中去。重要的是,戀愛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應遮蔽人生的全部。
3、明確戀愛動機。戀愛是尋求志同道合終身伴侶的過程,而不應是安慰、刺激或單純的肉體需求。選擇伴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共同的理想、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戀愛動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戀愛的成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理想、道德和事業結合,構建健康的戀愛觀。
【對于學校的建議】:
1、加強大學生性知識教育。盡管大學生已經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但性教育內容仍顯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識可能會導致在異性交往時犯錯,嚴重時甚至引發越軌行為。因此學校應開展更全面的性知識教育,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2、增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知識競賽、心理咨詢等形式,幫助學生活躍思想,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理性看待戀愛與婚姻,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
3、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理想。學生的戀愛觀念與其理想和事業心密切相關,學校應鼓勵學生追求事業與理想,幫助他們意識到愛情雖美好,但絕不是生活的全部,避免因戀愛而荒廢學業和未來。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結合調查結果提出了一些建議,期望大學生們在健康的戀愛觀引導下,讓愛情之花更加絢爛綻放。
在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報告 3
調查結果
1. 當前是否在戀愛中?對戀愛的渴望程度如何?戀愛經歷如何?
調查結果顯示,有198名同學(約76%)正處于戀情之中或渴望談戀愛,表現出對愛情的美好期待。48%的大學生表示曾有過戀愛經歷。這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由于心理成熟度尚未完全,大學時期的戀愛應得到合理引導。
2. 大學生選擇戀愛對象的標準
針對選擇戀愛對象的問題,我們設置了開放式問答。結果顯示,約85%的學生認為“真心>人品>興趣愛好>能力>相貌”是選擇的主要標準。在年級上來看,大一和大二的學生更偏向于真心和興趣愛好,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則更看重人品和能力。
顯然,大學生們依然將“真心”、“能力”和“共同興趣”視為選擇戀愛對象的重要標準。盡管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戀愛觀產生了沖擊,但大部分大學生依然堅守著“真心”的選擇原則,這顯示出他們對待戀愛的認真態度。然而,調查中也存在少數學生較為重視外貌和物質條件,這種傾向值得關注。建議學校及家庭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給予適當的引導,以避免學生誤入歧途。
3. 大學生戀愛的動機分析
大學生活是人生中充滿美好記憶的階段。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到底是什么?根據調查數據,49%的學生選擇“體驗浪漫”、“感覺良好”作為動機,15%的學生選擇“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托”,還有36%的學生則表述為“被對方的優點所吸引”。這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戀愛應建立在雙方共同的基礎和情感之上,而非僅僅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
4. 對于大學生的戀愛未來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67%的同學對未來的戀愛關系有一定規劃。其中,27%的學生選擇了“一起考研或工作,直至結婚”,而40%的同學則希望雙方盡量向同一目標努力。然而,仍有33%的學生認為未來變化多端,難以預測,關注當下的快樂更為重要。
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在對待愛情時,更注重理性分析,考慮如何能讓這份感情持續下去。相比之下,部分同學則持有玩樂主義的態度對待戀愛,這點需要引起重視。
關于在校大學生的戀愛觀,我想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 大學生應以謹慎態度對待愛情
a. 正確區分友情與愛情。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應清楚認識到友情和愛情的不同,避免混淆兩者。
b. 正確認識愛情的地位。愛情并不應被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過度沉迷于愛情將影響個人發展。
c. 避免功利化看待戀愛。單純追求外貌或經濟條件,或是將戀愛視為逃避孤獨的工具,往往難以建立真摯的感情。
在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報告 4
一、關于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70%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的戀愛關系相對不可靠,只有30%的同學持肯定態度,認為大學戀愛是可以信賴的。這顯示出同學們對大學愛情的思考,認為作為在校大學生,我們在許多方面仍顯得不夠成熟,難以維持一段穩定的感情。我們也往往不具備以婚姻為目標經營愛情的能力,缺乏足夠的基礎來承擔對另一半的責任,因此普遍認為大學戀愛的可靠性不足。然而,僅有32%的同學明確反對大學戀愛,15%的同學完全贊成,7%的同學認為應順應時勢,剩下的30%則選擇了聽其自然。可見同學們對大學戀愛依然懷有期待,希望在校園生活中體驗愛情的快樂。關于戀愛的最佳年齡階段,58%的同學認為大學時期是最合適的。確實,在大學我們已不再幼稚,有了自己的情感需求,渴望與特別的人分享生活的點滴。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要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二、關于戀愛的動機與目的
在戀愛的主要動機方面,30%的同學選擇了尋求精神寄托,36%的同學希望擺脫孤獨,17%的同學是為了尋找結婚對象,7%的同學為了激勵學習,剩余10%的同學則是為了享受戀愛的樂趣。選擇為尋求精神寄托而戀愛的同學,似乎沒有找到大學生活的正確方向。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同學,不應把精神寄托完全放在戀愛上。而選擇為擺脫孤獨而戀愛的同學顯得對自己和他人不夠負責,僅因寂寞沖動投入感情,如何保證這段關系的真誠與純粹。為尋覓結婚對象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也表明大學生的戀愛多數并非以結婚為目標,大學戀愛過程中充滿變數,難保其中對象最終成為終身伴侶。至于大學生戀愛的目的,34%的同學選擇了滿足心理需求,41%的同學認為是享受過程,4%的同學則為滿足生理需求,13%的同學認為是為畢業后建立家庭,剩余8%的同學選擇了隨大流。調查結果顯示,確實有超過十%的同學對戀愛的目的存在偏差,其中選擇滿足生理需求的想法尤其值得警惕,這可能導致戀愛中的不負責任,甚至對他人造成傷害。很多同學因為身邊人都在戀愛而跟風,實屬不必要。如果沒有合適的對象和真實的感情基礎,僅僅是跟風去戀愛,往往無法體會到真正的愛情樂趣,甚至可能導致分手,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情感上的創傷。
三、關于婚前性行為
調查顯示,對于婚前性行為的看法,30%的同學堅決反對,5%的同學支持,20%的同學則認為應當隨其發展,剩余的45%同學表示無所謂,但自己不會采取這樣的行動。該結果較為樂觀,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并不支持,倡導純潔的戀愛關系。這表明當今大學生對自身行為較為負責,尤其是女生更懂得保護自己,顯示出思想上的成熟,能夠理智地對待感情,避免做出將來可能后悔的決定。關于大學生出現婚前性行為的原因,28%的同學認為是一時沖動,40%的同學則認為是生理與心理的強烈需求,32%的同學認為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結果。
四、戀愛對生活的影響
1、學業方面
關于戀愛是否影響學業,觀點不一。85%的同學認為大學戀愛對學業的影響并不確定,可能戀人間會互相鼓勵,促進共同進步,但也可能沉迷于甜蜜的“二人世界”,導致學習任務的耽擱。另有12%的同學認為戀愛對學業沒有負面影響,而有3%的同學認為戀愛會促進學業。由此可見,戀愛對學業的影響因人而異,能夠妥善處理情感與學習的同學,能夠合理安排時間與精力,既享受愛情又保證學業出色完成。
2、開銷方面
戀愛往往伴隨著一些單身時并不需要的開支,比如共進晚餐,觀看電影及旅游等。調查中,47%的同學認為戀愛導致花費增加,認為減少開銷的同學僅占12%,其余41%的同學認為因人而異。戀愛中的開支問題尤為突出,通常會增加開銷,對大學生的個人生活產生影響。而有些同學為了給伴侶買禮物而壓縮自己的開支,家庭條件較好的同學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
3、愛情與友誼
沉浸于愛情中的同學,往往會忽視與朋友們的溝通與交流。“二人世界”占據了過多的時間,自然會削弱與朋友相處的機會。大學是結交朋友和拓展人際關系的重要時期,因此因愛情而忽略友誼的同學,未免令人遺憾。
4、失戀后的感受
失戀是對一個人的重大打擊,投入了感情卻發現彼此漸行漸遠,令人感到傷感。在失戀問題的調查中,47%的同學認為失戀后感受非常痛苦,31%的同學選擇無所謂,4%的同學有報復傾向,18%的同學則選擇更加努力學習。可見,戀愛失敗對許多人造成了顯著打擊,影響到他們對生活的信心,甚至進入消沉狀態。不過,一部分同學心理承受能力較強,能夠妥善處理情感問題,不至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
大學生活豐富而多彩,戀愛是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希望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大學生們能夠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避免在戀愛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享受愛情的美好,同時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在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報告 5
戀愛一直是青春期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尤其是在大學校園中。從古代的經典詩句到現代的流行文化,愛情的主題貫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戀愛觀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次調查報告旨在深入探討在校大學生的戀愛觀,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科學的戀愛觀念,以便幫助學生們在情感成長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觀
調查目的:通過本次調查,讓大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戀愛觀,進而引導形成健康的戀愛觀念。
調查對象:xxx
調查方法:網絡問卷調查
一、大學生戀愛觀的現狀
校園內發生戀愛的現象愈加普遍,戀愛似乎已成為大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校大學生的戀愛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的敏感話題。從早期的“嚴禁戀愛”到如今的“自由戀愛”,大學校園中的情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需要重視的問題,成為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在與同學交流時,許多人表示:大學不談戀愛就仿佛少了些什么。學習之余,校園中的愛情故事仿佛是生活的必要調劑。從校園的湖邊到圖書館的角落,每一個地方都隱藏著戀愛的足跡。然而,大學戀愛如同青春一樣,充滿變數,經歷波折,挑戰不斷。
為了擴大調查的影響,我利用了微信、郵件等網絡平臺發放了300份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66份。問卷調查顯示:
①有13.6%的同學正在熱戀中,22.7%的同學則明確表示不打算在大學期間戀愛,47%的同學保持觀望狀態,若出現合適對象則會考慮。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還是傾向于在大學期間戀愛。
②59%的同學認為愛情的核心在于尋求終身伴侶,是婚姻的起點;39.4%的同學認為愛情應隨心而行,不必過于計較;僅有1.5%的同學認為戀愛是為了排遣寂寞。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待愛情是相對嚴肅的,趨向于理性,而對情感的追求則仍占有很大比例。
③在選擇戀愛動機時,只有24%的同學選擇尋找終身伴侶,25.7%的同學認為大學戀愛只是消磨時間或追隨潮流。這表明,許多大學生認為大學戀愛未必等同于追求愛情,有些同學可能只是由于自由的大學生活感受到的“孤獨感”。
④當詢問戀愛對象的選擇標準時,僅有15%的同學看重外表,12%的同學關注能力,48.5%的同學選擇了共同話題,且只有1.5%的同學選擇了家庭背景。這表明,現代大學生更重視精神層面的契合,而非物質和表面的追求。
⑤在戀愛與學業的沖突上,30%的同學選擇學業優先,6%的同學認為愛情更重要,64%的同學表示難以抉擇。54%的同學認為愛情可以成為學習的動力,男女朋友間的相互監督可以促進學業;而持相反觀點的同學僅占15%。這表明,大學生普遍認為戀愛與學習是可以并重的。
⑥對于大學戀愛是否是一段珍貴的體驗,44%的同學持肯定態度,42%的同學認為應順其自然,認為戀愛是游戲的同學僅占1.5%。這反映出大多數大學生希望珍惜大學期間的戀愛時光,渴望體驗純真的情感。
⑦在戀愛消費方面,38%的同學認為每月消費300元以下是可以接受的,11%的同學認為300元以上的消費也可以承受,51%的同學則表示未曾計算過自己的戀愛支出。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大學戀愛在校園中普遍存在,盡管大學生在對待戀愛時趨于理性,但仍面臨一些問題。戀愛的過程不僅是情感的培養,也是一種責任的承諾,這一階段需要在愛與理智之間找到平衡,最終走向美滿的未來。
二、大學生戀愛觀的成因分析與影響
要建立正確的戀愛觀,首先需要了解其成因。這種現象不僅與大學生的年齡、心理發展以及社會環境息息相關,也與他們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關。大學生大多數處于17至24歲之間,盡管性心理逐漸成熟,但人生觀和價值觀仍在不斷形成和調整中。
大學是一片自由的樂土,在這片土地上,遠離父母的約束及傳統的規范,許多學生開始尋求精神的寄托。大學也是流行文化的溫床,青年們禁不住追隨愛情的潮流。而由于經濟基礎的薄弱,加上缺乏生活經驗,最終在情感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會增加。
戀愛對于大學生而言,既是甜蜜的經歷,也是一種成長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健康的戀愛觀念是學生們面臨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