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撰寫的規范與技巧
調查報告是對特定事件、人物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后形成的書面表達,廣泛應用于新聞和公文寫作。其結構通常包括標題、導語、正文、結尾和落款五個部分。標題分為單標題和雙標題,其中單標題可為公文式或文章式,雙標題由正標題和副標題組成。導語部分簡要介紹調查背景、目的、時間和方式,以引導讀者進入主題。正文是調查報告的核心,需圍繞調查結果進行敘述、分析與結構安排可按觀點、邏輯或時間順序進行。寫作時應關注特定社會問題,確保材料豐富翔實,增強說服力。結尾部分總結觀點和建議,引發讀者思考。落款需標明調查者單位和姓名及日期。
定義:
調查報告是對特定事件、人物或問題,通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后形成的真實情況的書面表達。之前讓各小組小組長進行的采訪實際上就是一次調查報告的實踐嘗試。
調查報告是一種在新聞和公文寫作領域常用的文體,意味著它可以作為新聞和應用文的交融形式。
結構特點:
通常而言,調查報告由標題、導語、正文、結尾和落款五個部分構成。
(一)標題
調查報告的標題分為單標題和雙標題兩類。單標題又可細分為公文式標題和文章式標題。
公文式標題類似于公文格式,由“調查對象+調查原因+文種”構成,例如《關于某地區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農村合作社運營情況調查》等。
文章式標題則更加靈活多變。可以用問題作標題,比如《大學生為何選擇兼職?》。也可以表露作者的看法,如《提升消費意識,避免盲目消費》。直接敘述事實的標題如《某地高校學生活動調查》,或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現文章主題,如《“新生代”的社會角色探究》。雙標題則是由正標題和副標題組合而成,正標題為文章式,副標題則為公文格式,如《為更好的未來——某縣教育問題調研報告》。
(二)導語
導語,或稱,是調查報告的開篇部分,簡明扼要地介紹調查背景、目的、時間、方式等,給正文作鋪墊。常見的導語類型包括:
一、簡介式導語:對調查的目的、時間、方法、背景等進行概括性介紹。
二、概括式導語:簡要介紹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使讀者迅速了解相關信息。
三、交代式導語:說明調查課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四、問題式導語:提出特定問題,引發讀者的關注,促使思考。
導語通常由一段簡練的文字構成,引導讀者進入主題。
(三)正文
正文部分是調查報告的核心,包括對調查結果及相關材料的敘述、分析與總結。在這部分,材料豐富且內容復雜,因此結構安排尤為重要。主要的結構形式有三種:
1. 用觀點串聯材料
將圍繞核心觀點組織的各層次部分結合在一起,比如某篇圍繞“促進農民增收”的調查報告由多個相互支持的觀點構成。
2. 按照內容邏輯結構安排材料
可按“情況——成果——問題——建議”或者“問題——原因——建議”等邏輯順序展開,適用于不同類型的調查報告。
3. 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材料
針對單一事件的調查,可采用時間線索進行敘述,增強報告的可讀性。
寫作時應注意:
1. 針對性:每一份調查報告都應關注特定情況、社會問題或是成功經驗,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調查與研究,以便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例如,大學生兼職現象已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很多高校開始組織相關調研,以期了解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態及其影響。
2. 材料豐富翔實
調查報告中需要援引大量事實、數據和不同觀點,以增強其說服力。比如在對某市小學教師狀況進行的調查中,列舉了年齡構成和性別比例等數據,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問題。
(四)結尾
結尾部分通常包含調查者對調查問題的看法和建議,常見的結尾方式包括補充式、深化式和建議式等。
深化式:總結全文,提升主題。補充式:指出尚未被重視的問題,引發進一步關注。建議式:在揭示問題后提出切實解決方案。
(五)落款
落款應注明調查者的單位名稱和個人姓名,以及調查日期。若標題中已注明調查者,則可省略落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