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
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中央通過一號文件強調農業發展,設定“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莊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作為選派干部,為推動新農村建設,調研了任職村的基本情況。該村交通便利,擁有多家民營企業,人口和諧,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經濟蓬勃發展,村民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調研發現村內存在農田質量差、林業經濟粗放、飲水問題及道路建設不足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廣政策宣傳,吸引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力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村莊全面發展。
“建設新農村”的問題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為此,中央在最近幾年通過中央一號文件形式,反復強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莊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被選派到村任職的干部,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央的方針政策,并將其與我所任職村的實際情況結合,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對任職村進行了系統的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該村位于皋城西側,蓼城南端,坐落于新312國道以南,靠近老105國道,距鎮中心約5.5公里。寧西鐵路穿村而過,東西沿線橫跨四個村民組,長達14.7公里。村內建有鐵路客運和貨運兩座站臺,交通十分便利。憑借這一優勢,村內陸續涌現出煤炭經營公司、郢通搬運公司、民發運輸公司等多家民營企業。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中心村136戶,合計496戶,人口口人,黨員58名,農民安居樂業,干群關系和諧。村莊耕地面積超過1900畝,山林3700畝(其中圓竹600畝、板栗林700畝、用材林2400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村內設有縣級示范小學一所。1998年,村內率先建立了村級電話程控機房,聯通與移動的信號塔分布在村前和村后,通信非常發達。XX年初,村內成為全縣第一個開通光纖的村莊,并轉播38套有線電視節目,村民獲取農業信息便利快捷。本村先后榮獲省、市“先進黨支部”、“五個好村黨支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小康村黨支部”、“林業生態示范村”等諸多榮譽稱號。XX年被評選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二、發展現狀
根據村子的五年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我自選派到該村后,迅速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工作中,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是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基本完成了“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的施工,村部東側與105國道相連的姚關大道即將竣工,方便了村民的勞作與經商。中心村136戶農戶集中居住,形成了街道,路燈設施齊全,閑暇時間農戶可以在街頭公園散步聊天,其樂融融。東面的村部寬敞明亮,設有圖書室、黨員活動室、農民學校、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計生服務室等多項設施,成為村民學習與交流的重要場所。新落成的村級衛生室,人員和藥品齊備,并積極加入新農村醫療合作,農民可以享受到不出村就能看小病的便利。
二是農村經濟在不斷發展。農民發揮地理和資源優勢,積極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場”四方面的文章。憑借交通便利,成立了數個運輸公司。利用荒山資源,興辦輪窯廠,一方面為幾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為農民自建房提供了支持。全村積極發展優質稻米,形成了“以村為品”的良好產業結構。利用林地資源,興辦多個竹木半成品加工廠,實現了“綠色銀行”為農民創造收益。
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村努力打造“生態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資源,砍伐林木后,積極開展植樹活動,使森林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推廣“一池三改”,發展綠色種植和養殖,使用清潔能源,保持水源清潔,共同維護美麗家園。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工作時,有條不紊,不能簡單模仿他村的發展模式,而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為農民所接受、參與的規劃。新農村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必須要有一個團結向上的領導集體。通過集體學習中央政策,堅持民主集中制與民主決策,規范民主管理。實踐證明,形成共識的事情總能辦成、辦好,同時也提升了村支兩委及黨員干部在農民心中的形象。
二是通過多種渠道向農民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重要性。有時農民對中央政策的了解不夠全面,需要村支兩委和黨員帶頭宣傳,明確中央的惠農政策,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激發農戶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否則,僅靠村干的力量難以完成各項艱巨任務。
三是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首要任務,在確保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廣泛宣傳,利用自身的資源和環境優勢,努力吸引資金和技術,發展多元產業。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田的基本改造亟待解決。村內農田質量參差不齊,耕作不便,水渠常常淤塞,每年都需花費大量人力進行清淤,嚴重消耗農戶的時間和精力,長遠來看,需要著重進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業經濟發展較為粗放。農戶對林木和圓竹的加工多為半成品,市場銷售利潤有限。林木加工點分散,未形成較大規模的經濟聯合體和合作組織,存在互相壓價和虧損的風險。
三是飲水問題突出。由于90年代村內建立的小型鋼廠,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方式不便。村內有自然河流流經,通過鋪設自來水管道,有助于農民的生產與生活,但目前缺乏項目資金。
四是村內道路建設有待加強。中心村與東面的姚關道之間2.3公里的道路雖有路基,但一到雨季即泥濘不堪,給村民出行帶來困擾,也影響了中心村的優勢地位,該道路需投資約40萬元,自籌資金建設暫時難以實現。村內8個村民組之間的道路常年失修,顯得崎嶇不平,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