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現狀及需求調研報告(通用2篇)
空巢老人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伴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節奏的加快,這一現象日益凸顯。調查報告揭示,許多老人在獨自生活中面臨著情感孤獨、生活困擾和健康隱患等多重挑戰,呼吁社會關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社區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第1篇
xx社區位于凱里市西北,是一個面積約0.24平方公里的區域,東側以文化路為界,鄰近洗馬河街道,南側以北京路為界,接鄰年夜十字街道,西側則以市府路為界,鄰近城西街道,北側以營盤東西路為界,與本街道的年夜閣社區和梁子巷社區相接壤。該社區內駐有州、市黨政機關、學校及企事業單位共66個,總人口為人,其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072人,占總人口的9.8%。目前社區內的空巢老人有24人,占老年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有6人,占空巢老人總數的25%。依據凱里市老齡工作委員會《關于開展城鎮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的通知》(xx辦發【】1號)的精神以及西門街道的要求,xx社區居委會積極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調查對象
本調查對象為居住在本社區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調研目的
旨在調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對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幫扶經驗,探討對策辦法,加強對城鎮空巢家庭困難老年人的幫扶工作,為上級黨委在老齡工作方面提供決策依據。
三、調研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與入戶訪問,對轄區內的空巢家庭老年人進行調研。
四、調查結果
(1)在空巢老人中,女性人數多于男性,70歲以上的老人占大多數。本次調查共涉及24位老人,男性9人,占37.5%;女性15人,占62.5%。60-69歲有7人,占29.2%;70歲以上有17人,占70.8%,其中80歲以上的有6人,占25%。
(2)大多數空巢老人有工作單位,生活來源主要依靠退休金。在被調查的老人中,有工作單位的20人,占83.3%;無工作單位的4人,占16.7%。依賴退休金為生活來源的有20人,占83.3%;靠社會救助的有2人,占8.3%;另外2人依賴其他的生活來源。沒有人依靠子女資助。
(3)調查中,大部分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文盲1人,僅占4.2%;小學學歷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專人士1人,占4.2%。
(4)關于身體狀況及生活能力的情況。在24位老人中,身體健康的有15人,占62.5%;身體狀況一般的有5人,占20.8%;身體不好者4人,占16.7%;生活能自理的有19人,占79.2%,身體不好的5人,占20.8%,其中有兩位老人視力殘疾,生活上有困難。
(5)子女狀況及導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在調查中,子女狀況不佳的有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良好的10人,占41.7%;無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居住在他處的17人,占70.8%;其余的5人居住在其他地方。
從調查結果來看,導致“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老人,或者子女長期在外。
(6)空巢老人的需求:
1、關于日常生活的幫助:在問及空巢老人時,79.2%的老人表示沒有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有20.8%的老人急需解決生活、就醫等各種問題。
2、出于生活和飲食習慣的考慮,在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人不愿意與兒女同住,82%的人表示愿意到敬老院過集體生活。
五、調查中反映的主要問題
空巢老人缺乏照護是本次調查中反映出的主要問題。這種照護應源于兩方面:一是家庭成員的照護,二是社會組織的照護。調查顯示,17位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還有5位因其他原因未能與老人同住,幾乎所有有子女的老人都未得到子女的照護;由于組織機構、設施、人員等因素,社會化照護的程度較低,存在許多不足。如何通過制度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務機制,不僅是空巢老人的熱切期盼,也成為眾多老齡工作者和基層工作者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六、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首先應建立健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完善醫療保險及救助制度。調查中發現,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體狀況極差,他們僅靠低保維持生計。此時,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年人的生活和就醫壓力。
(二)妥善處理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的關系。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養老模式亟需探索。應提倡居家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升家庭養老意識,鼓勵敬老養老,推動傳統美德傳播。制定優惠政策,激勵子女與老人共居,如在建房時要考慮老人住房的安置,給予仍在贍養老人的子女更多的休假等。在社會養老方面,除了政府應加強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外,還需進行探索,比如構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空巢老人數據庫以及關愛服務網絡,擴展互助服務活動,推進日常生活的關愛服務。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各級黨政領導的支持下,社區應增強老年組織,組織多樣的文娛活動,鼓勵空巢老人走出家門,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消除孤獨感。
(四)增強家庭監護,確保“空巢老人”的安全。空巢老人往往缺乏照料,可能面臨突發疾病等風險,需建立家庭檔案,組織社會力量提供相應幫助,確保老人生活得到照顧。
社區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第2篇
一、調查目的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尤其是空巢老人這一群體更值得關注。他們不少人生活孤獨,缺乏子女陪伴;有的雖然子女在身邊,卻因工作忙碌而無法常常陪伴;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卻常常缺少傾訴的對象;他們希望融入社會,但是身體的局限使得參與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空巢老人面臨著孤獨與寂寞的困擾,日常生活中遇到諸多困難與不便,因此迫切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社會的關愛與關注。
通過對太行山路社區空巢老人的走訪調查,旨在提升我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加深對這一弱勢群體的認識,增強對老年人的尊重與關愛,更好地為身邊的空巢老人貢獻愛心。
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一)太行山路社區獨居老人張阿姨,張阿姨早年失去配偶,唯一的兒子在外地工作,經濟狀況并不寬裕。盡管她有一定的退休金,但因要幫助兒子,加上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生活開支頗為緊張。我們走進她的家,發現室內光線昏暗,環境雜亂。雖然社區工作人員時常上門探望并給予照顧,但她依然顯得孤僻,不愿參與社區的活動,也不想與其他老人交談。究其原因,主要是她的兒子至今未婚,偶爾回家也非常少,溝通更是稀疏,張阿姨因此感到憂慮,逐漸封閉了自己。
(二)太行山路社區李爺爺和李奶奶,這對“恩愛夫妻”育有一子一女,兩個孩子均為軍人,一個駐守邊疆,另一個在首都工作。兩位老人積極樂觀,常常自豪地提到自己的孩子為國家服務。盡管子女因工作原因無法常回家,但他們依然保持樂觀態度,李爺爺在老年大學學習書法,李奶奶參加唱歌課程。他們倆還會在節假日的社區文藝活動中積極參與,因為他們認為社區就像自己的家。李爺爺還擔任老年人活動中心的負責人,憑借其聰明才智,讓活動中心生機盎然,成為社區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太行山路社區王爺爺和王奶奶,是社區內受關愛的老人。他們沒有孩子,依靠退休金維持生活。雖然生活條件有限,但在社區的關心與幫助下,他們的日常開銷得到保障。兩位老人盡管文化水平不高,卻在剪紙技藝方面獨樹一幟,于是社區特地開設了剪紙班邀請他們擔任老師,老人們為此感到無比自豪,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
三、調查感悟
通過此次調查,我發現社區空巢老人數量逐年上升,原因包括人均壽命延長、子女外出工作、家庭觀念變化等。太行山路社區作為一個相對老齡化嚴重的社區,十分關注老年人的生活,不僅建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還定期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慰問,幫助解決老人的實際生活問題。社區還設有便民醫務室,方便老人就醫。對于身體健康且愿意服務社會的老人,社區也提供了如保安、物業等就業機會。節假日期間,社區還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老人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社區對老人的關懷使得大部分老人生活得充實而有意義,但也有如張阿姨這樣的老人,他們由于內心的封閉而變得孤獨,期待著來自家人的關心與陪伴。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老人們是重要的一部分。看到國家、社會和社區在努力關心和幫助他們時,我深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老人們更渴望的是來自家庭和子女的親情與關懷。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會走向老年,陪伴父母走過他們的晚年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做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