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價值觀研究調查報告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人生觀不僅影響著自身的發展軌跡,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社會的價值觀。本次《大學生人生觀調查報告》通過對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與問卷調查,揭示了他們對生活意義、理想追求與社會責任的多元理解。結果顯示,盡管面對經濟壓力與就業競爭,絕大多數學生依然堅持追求內心真正所向,展現出對未來的樂觀態度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通過這份報告,能夠引發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廣泛思考,從而推動更為積極的社會互動與價值認同。
大學階段是人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是我們價值觀與人生觀逐漸形成并趨于穩定的階段。為此,我設計了一份問卷,對大學生的人生觀進行了簡單的調查。此次調查共吸引了36位我校05級各學院的同學參與。
大學生理想中的三種生活狀態
在“身體健康”、“良好的學習條件”、“豐厚的收入”、“發揮個人才能”、“為社會盡責”、“合適的工作”、“愛情幸福”、“學業優異”、“豐富的休閑”、“和諧的人際關系”和“事業成功”這十一個選項中,69.4%的同學選擇了身體健康,而其中有64%的同學將其視為首要目標。由此不難看出,大學生將身體健康視為重要的基礎,確實應當重視。
42%的同學選擇了“和諧的人際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交往變得愈加廣泛與重要,和諧的人際關系帶來輕松與充實,對今后的發展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相對而言,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消極情緒,影響個性形成與人生走向,因此大學生對這一點十分重視。現代社會提倡和諧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我們適應社會所需的良方。
有39%的同學選擇了“愛情幸福”、“豐厚的收入”和“事業成功”,這表明愛情、事業和金錢在當代大學生心目中占據了一定的分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竟然沒有同學選擇“為社會盡責”,是不是真的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淡漠,還是就業壓力等因素使得他們無法關注社會責任的問題?
最向往的工作類型排序
在“社會地位高的工作”、“收入豐厚的工作”、“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能充分發揮個人才華的工作”和“與個人興趣高度匹配的工作”五個選項中,56%的同學將“符合個人興趣的工作”放在了第一位,53%的同學則將“社會地位高的工作”排在了最后。35%的同學把“豐厚的收入”視為第二選擇。
從小我們就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工作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與個人興趣相符使得工作變得輕松愉悅,同時也能獲得滿足感和快樂。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擇業時依舊重視自身的興趣,興趣使然的工作縱使收入再高,也是無趣之選。考慮到生活的壓力與贍養父母的責任,豐富的收入成為了他們的第二選擇,畢竟,誰不希望擁有更多的財富呢?
而社會地位高的工作,或許是因為許多人認為其缺乏實質內容,認為社會地位并不等同于人生的全部意義,亦或是因為這樣的職位并非人人可得,因此該選項往往成為同學們的最后選擇。
對以下觀點的看法
1. 有理時,反對父母并非壞事;
2. 未成年人許多事情應由父母來決定;
3. 當面與父母頂嘴是不對的;
4. 零用錢的使用父母不應干涉;
5. 青少年階段的社交活動父母應有一定的干涉;
6. 父母不應強迫子女做不想做的事情;
7.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比給予優越的生活條件更重要。
對于第一條,有72%的同學表示贊同,16.7%則表達了部分同意。這表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正在從傳統的父母說了算轉向子女可表達自己意見,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最為重要,這種“反對”也許能增進雙方的理解,讓父母更加了解子女的真實需求與人生觀。
對于第二條,72.2%的同學表達了不同程度的不贊同,沒有人表示贊同。這反映出當今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識正在增強,他們希望在成長過程中有更多自主權。現代社會提倡個性發展,父母的角色更多是在適當時給出建議,以確保孩子的整體方向是正確的,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長。
對于第三條,僅有11.1%的同學表示不同意。由此可見,尊敬父母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使父母的意見有誤,子女也應以平和的方式溝通,而頂撞則不應被允許。
對于第四條,61.1%的同學表示贊同,他們認為既然零花錢交給了青少年,就應尊重他們的花費選擇,讓他們在管理過程中過早學習理財與分配的能力。盡管部分青少年可能會存在不合理的消費行為,但在正常情況下,父母的適度放手有助于他們早日獨立。
對于第五條,69.4%的同學表示同意,反映了年輕人對個人自主權與私人空間的日益看重。
對于第六條,只有5.5%的同學認為提供優越生活條件比教導做人更重要,這表明大多數同學更看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際關系。優越的條件固然令人向往,但人生的意義不止于物質的富足,精神的充實與滿足同樣重要。
現代社會中應否倡導孝順父母
64%的同學選擇了“無論何時都應孝順父母”,16.7%的同學認為“孝順應符合時代需求”。這顯示出大學生仍然非常重視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同學對孝敬的方式有了新思考。令人欣慰的是,沒有一位同學選擇“孝敬父母已經過時”,這表明大學生對父母情感的認可仍然堅如磐石,親情是任何時代不能割舍的紐帶。
幸福美滿的婚姻(限三項)
在“門當戶對”、“志趣相投”、“經濟寬裕”、“郎才女貌”、“相敬如賓”、“同甘共苦”、“男主外女主內”、“生活和諧”、“相互信任”和“事業上互相支持”共十個選項中,“同甘共苦”和“相互信任”以66.7%的比例并列第一。這表明大學生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婚姻觀念,諸如“門當戶對”、“男主外女主內”等已不再被廣泛認可,取而代之的是對伴侶之間真誠相待與互助支持的渴望。還有41.7%的同學選擇了“志趣相投”和“生活和諧”,這反映了現代人對婚姻幸福的理解與期望。
這份調查雖然僅為小范圍的樣本,或許無法全面概括大學生的人生觀,但我們確實從中察覺到了現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與傳統觀念之間的異同,以及一些明顯的思想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