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現狀的調研與分析報告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愈發引人關注。調查數據顯示,這些孩子的生活環境與心理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缺乏父母陪伴的他們在情感支持與教育資源方面的短缺,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與干預措施的不足,亟需引發深思與行動,以保障這些孩子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希望。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研顯示,留守兒童在整體上呈現出相對積極的價值觀念,許多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并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較為融洽。調查中,有91.5%的留守兒童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90.3%對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0.2%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愿景,75.6%希望未來能夠在城市生活;在家庭關系方面,有88.9%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良好,87.3%與父親關系融洽,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他們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問題顯著
在過去一年中,約48.7%的留守兒童經歷過意外傷害,這一比例比非留守兒童高出8.3個百分點。留守兒童遭遇的各種意外情況,如割傷、燒傷、被動物咬傷、墜落受傷等,其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前四項傷害的比例分別高出6.1、2.2、4.0和3.5個百分點。
2.學習成績和興趣不足
有19.9%的留守兒童自評其學習成績較差,81.5%的人經歷過成績下滑的情況。留守兒童在學習中表現出不少不良行為:未完成作業(48.7%)、上學遲到(38.1%)、逃學(6.2%)等情況的比例比非留守兒童高出8.8、5.2和1.2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8.5%)和對學習缺乏興趣(42.6%)的比非留守兒童高出5.1和2.9個百分點。留守兒童在學習輔導方面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有66.3%的留守兒童表示曾聽不懂老師的課程內容,有57.2%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無人幫助,這一比例高于非留守兒童約5.3個百分點。
3.社會支持不足,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體系相對薄弱,主要支持來源為母親、同學朋友及父親。非留守兒童則是以父親作為主要支持來源。母親依然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者。在困難時刻,雖然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傾訴的首選對象,但也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調查中顯示,28.4%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存在不良幫派,23.0%認為有同學參與不良活動,分別比非留守兒童多出4.1和1.3個百分點。學校老師對留守兒童支持主要集中在學業指導上,情感上的支持相對不足。超過20.9%的留守兒童表示在需要時無人可助。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支持的缺乏使得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明顯,46.5%的人常常感到煩躁,38.9%覺得孤獨,36.0%感到沮喪,19.2%時常無緣無故發脾氣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面臨較多負面情緒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水平普遍較低,滿意度(75.8%)及自認為有用的比例(63.7%),與男童相比低5.5和7.8個百分點。而自認為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1.1%)則比男童高6.4個百分點。女童中,經常感到煩躁(48.2%)、沮喪(39.5%)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2.0%)的比例均高于男童。有44.0%的留守女童經常感到孤獨,該比例高于留守男童6.8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7.1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面臨顯著問題行為
留守男童在行為問題上關注度較高,他們在學習及校園生活中遭遇的困難較多,遲到(42.2%)、逃學(8.0%)、受教師懲罰(72.8%)的情況比非留守男童高出4.8、1.8和5.2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8%)、對學習表現出興趣缺乏(45.9%)、難以集中注意力(62.1%)、未完成作業(56.4%)、成績下滑(82.5%)的比例同樣高于非留守男童,差距為3-10.3個百分點。另外,有49.1%的留守男童曾受到同學或社會不良勢力的欺負,高出非留守男童及留守女童12和8.3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低年級學生影響顯著
四年級留守兒童在遭受欺負(25.1%)、被歧視(20.2%)、性格內向(43.5%)、膽小(19.5%)等情況上的比例都高于其他年級的學生,他們常常想念父母(78.0%)、擔心見不到父母(60.1%)、擔心父母不再愛自己(35.2%)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較初三學生分別高出22.2、24.5和12.3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更渴望與父母團聚,而高年級學生則更關注學業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問題使初二情況更為突出
初二的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中面臨的障礙更多,如上學遲到(50.0%)、逃學(9.2%)、對學習無興趣(63.5%)、聽不懂老師授課(87.4%)、遇到問題無人幫忙(69.3%)及作業未完成(63.8%)和受教師懲罰(76.4%)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初二學生,差距在2.5-14.9個百分點之間。
初二的留守學生與父母的溝通不暢,常與母親交流(63.5%)和父親交流(56.8%)的比例均低于非留守初二學生4.5和8.1個百分點,而因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害怕(21.5%)的比例最高。此階段的留守學生更傾向于將同學朋友視為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4.5%),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母親,這一現象的負面影響亟需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低
寄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較差,以吃零食代替正餐的比例(48.9%)比非寄宿生高出10.1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超過9小時的寄宿生(14.7%)較非寄宿生低5.3個百分點。學習表現和校園生活情況更為堪憂,遲到(50.1%)、未完成作業(53.8%)、不想上學(44.2%)、對學習缺乏興趣(49.5%)、聽不懂老師的授課(62.7%)、難以集中注意力(57.1%)、成績下降(77.7%)及接受懲罰(68.1%)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差距在5.4-12.2個百分點之間。
寄宿留守兒童的需求未被滿足,主要體現在幾點:一是學習輔導缺乏,無法滿足他們的學業需求,僅40.8%的寄宿生表示晚自習時老師會解答問題;二是生活單調,無法滿足精神需求,假期或課余時間最常做的活動是與同學聊天(51.0%),其次是戶外活動(39.0%)和看電視(25.0%);三是情感支持不足,未能滿足心理需求,超過75%的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思念家人,僅23.5%表示生活老師會常與他們交流;四是管理不善,未能滿足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設施較差,生活衛生條件不理想,餐飲滿意度僅有65%;安全問題同樣嚴重,高達86.0%的寄宿生表示宿舍曾發生過財物丟失事件,54.0%的人表示宿舍內存在不正當團體欺負他人。
低年齡段寄宿現象明顯,有34.5%的留守兒童從小學開始寄宿,其中16.5%甚至在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的趨勢在不斷向下發展,一些學校甚至開始接受低年級甚至幼兒的小孩寄宿。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狀況較為堪憂
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占比最高,達到50.5%,其次是父親外出,比例為39.5%,母親外出所占比例最低,僅為9.0%。然而,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他們的生活習慣較差,網絡不良行為較多,意外傷害風險增加,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明顯;在學校里表現也不盡如人意,遭受欺凌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與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感受矛盾,他們雖然感到更有價值,同時又覺得他人的運氣更好;在被歡迎方面感受較強,但交流意愿卻相對低;他們認為好友更多,但內心無助感卻較強。
盡管面臨學習生活中的諸多困難,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對生活的信心依然未減,仍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度,其中有93.5%希望成為更好的人,較父親外出的比例高出2.5%;有86.7%對未來充滿信心,高于父親外出兒童6.1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 完善關愛留守兒童的政策法規,建立法律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導體系。
2. 整理監護制度與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的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機制,推動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的完善。
3.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機制與工作平臺,整合經費保障,制定并提供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流程與規范。
4. 構建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與監管民辦學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設立關愛服務站,建立安全保護預警和應急機制。
5. 發揮群團組織及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體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6. 重視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關注性別、年齡及監護類型的差異。
7. 通過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發展和鼓勵有條件外出務工人員攜子女共同進入城市,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