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8范文網的調研分析報告9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在大學校園中逐漸形成獨特的現象,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報告通過問卷與訪談,分析網絡對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影響。結果顯示,94%的大學生有上網經歷,主要用于學習和娛樂,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渠道,促進了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然而,網絡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沉迷網絡導致現實社交能力下降和接觸不良信息的風險。網絡對大學生的正負面影響并存,需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學習與生活質量。
調查報告的作文 1篇
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了現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文化在大學校園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利用這一平臺傳播不良信息及謠言,對大學生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調查背景
進入21世紀后,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經濟、教育還是社交,網絡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校中,網絡文化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那么,網絡文化究竟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二、調查方法和過程
本次調研采用隨機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我們主要關注三個方面:首先是大學生上網的動機與習慣;其次是網絡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具體影響;最后是大學生對網絡的認知與看法。我們對我校的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以“網絡對大學生影響”為主題的問卷調查。問卷以匿名形式發放,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本次調查對象是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共計9982人。我們從大一到大四的各年級中隨機抽取了100份問卷,成功回收98份,回收率為98%。此次調查旨在深入了解網絡對大學生的正負面影響,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有多少大學生在上網?
調查結果顯示,94%的大學生有上網經歷,其中經常上網的占49.2%,偶爾上網的占27.5%。另有9.3%的學生由于條件限制未能上網,而持無所謂態度的占14%。關于首次上網的時間,1999年之前的占15%,1999年當年的占30%,2000年后的占55%。當詢問“你平均多久上一次網”時,每天上網的占30%,每周幾次的占25%,頻率較低的占45%。其中,有63%的學生每周在線時間在8到20小時之間,完全不玩游戲的也有15%。
【2】、大學生喜歡在哪里上網?
調查顯示,46%的大學生習慣在校園網吧上網,認為那里的網絡速度快而且環境好;28%的學生選擇在寢室上網,另有23%選擇在家中,只有3%選擇在學校的實驗室。問及上網次數最多的地點時,66%的學生回答網吧,17%的學生在寢室,15%選擇其他場所。
【3】、大學生上網主要干什么?
在調查中,大學生的上網動機主要集中在學習和娛樂。選擇收發郵件的占76%,查找資料的占65%,觀看新聞和評論的占60%。還有57%的學生通過網絡聊天交友,44%的學生用來下載軟件,40%用于閱讀文章,30%用于觀看視頻。更值得注意的是,有54%的學生擁有個人的E-mail賬戶,20%的學生曾設計過自己的網站。
【4】、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
調查中,42.3%的學生認為網絡只是消遣娛樂的工具,34%的人認為與生活息息相關,而認為網絡可有可無的占18%。有36%的人認為網絡對學習有幫助,只有22%的人表示沒有益處。60%的學生認為網絡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45%的人認為豐富了交流方式,30%的人認為有助于全面看待問題,24%的人認為改變了生活方式。
(一)正面影響
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廣泛渠道。通過網絡,學生可以快速了解各種知識和時事動態,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調查中,52%的學生認為網絡幫助他們開闊了視野,27%的人認為使他們更充實,6%的人認為浪費時間比較嚴重,顯示出網絡在提升學習和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性。網絡的開放性和便捷性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了知識的獲取和思維的碰撞,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負面影響
盡管網絡帶來了便利,但也存在潛在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可能因為沉迷于網絡而導致現實社交能力的下降。調查中發現,57%的學生表示在網絡上更愿意交流,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感到交流困難,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網絡也是一些負面信息的傳播渠道,部分學生在網絡上接觸到不良內容,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現象可能導致法紀觀念的淡化。
調查報告的作文 2篇
一、調查概況
20xx年10月1日至11月10日,我有幸在南京市第一中學度過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生活。我的實習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的教學實習,其二是作為一名班主任的管理實習。在這段時間里,我勤奮工作,積極向經驗豐富的老師請教,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我還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旨在了解現今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我對當前英語教學的現狀有了初步認識,為進一步的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探索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從英語教師自身、教學方法等角度分析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2、從學生的視角了解現今高中英語學習的現狀。
3、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探討未來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抽樣的方式,主要對象是我實習期間的高二英語教師,調查者包括我的指導老師李華老師、年級主任王曉梅老師、高二三班的班主任陳麗老師,以及兩位新加入的老師:張英老師和李晨老師。
調查報告的作文 3篇
星期六,李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任務,就是讓我們在家里進行一次關于社區環境的調查,并將結果分享到班級的微信群里。
我一回到家,先和爸媽打了招呼,然后把書包放下來,便開始著手這個調查。我首先走到家門口,眼前的情景讓我大吃一驚,這些平時我從未留意的地方竟然如此骯臟!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實在是不明白,我家門前的環境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我急忙四處查看,發現周圍竟然堆滿了垃圾,真是讓我大跌眼鏡,我的家鄉怎么會如此不堪,我甚至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我很快就完成了調查,并決定趕緊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調查報告的作文 4篇
提到“限塑令”,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吧!該法規自20xx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關鍵內容包括:1、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2、自同日起,實施塑料袋有償使用政策,任何超市、商場和集市等零售場所都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袋。“限塑令”的出臺本是為了推動環保,但它真的有達到預期效果嗎?
我認為,“限塑令”的效果或許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理想。盡管商家不再提供免費塑料袋而是收取費用,但這筆費用往往高于實際成本。原本批發價僅需幾分錢的塑料袋,消費者卻需要支付兩到三毛錢。這種情況下,商家反而能從中獲益更多。有些貪圖利益的小店老板,可能會為顧客提供多于實際需要的塑料袋,比如明明只需兩個,卻給了三個。顧客則可能因為幾毛錢的價錢而不在意,多買幾個塑料袋。
帶著這些疑惑,我特別選擇了一家在海寧頗有名氣的超市——華聯超市,進行了實地調查。
以下是華聯超市某周六下午四點鐘,收銀通道五分鐘內購物袋使用情況的統計表和圖示:華聯超市五分鐘內購物袋使用情況統計表購物總人數為35人,其中購買塑料袋人數26人,購買環保袋人數2人,自帶塑料袋人數1人,自帶環保袋人數3人,不使用購物袋人數3人。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購買塑料袋的顧客占比高達74.3%。我還發現,自帶環保袋的多數是中老年人,而年輕顧客普遍選擇購買塑料袋。
經過分析,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老年人通常更節約,不介意麻煩并且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因此更愿意自帶環保袋。而許多年輕人一方面沒有養成隨身攜帶環保袋的習慣,尤其是男性,經常不帶包,攜帶環保袋顯得不方便;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幾毛錢的塑料袋不算貴,生怕因為節省而被朋友嘲笑。環保袋的價格通常是塑料袋的十倍左右,自然不受歡迎。不使用購物袋的人,主要是因為購買量較少,而在大型超市購物通常量都比較大。
所以,這一系列現象表明,“限塑令”并未真正深入人心,或者說執行力度不夠。大多數顧客在選擇購物袋時仍然以方便為首要考量,而通過價格手段來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效果依舊不夠明顯。我們迫切需要在這方面進行更深入的、廣泛的和細致的工作。
調查報告的作文 5篇
春天來了,溫暖的陽光灑在大地上,萬物復蘇,小草悄然鉆出地面,像是披上了新綠的外衣,形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海洋。一天,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傾盆而下,我迫不及待地去查看小草們的情況。哎呀!小草們都歪歪斜斜的,似乎受了驚嚇。然而,僅僅一天之后,它們又恢復了往日的挺拔,個個仿佛在自豪地說:“看,我是多么堅強!”
春天來了,各色小花也在綻放著自己的美麗。瞧,那五彩繽紛的花朵,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競相爭艷,仿佛在進行一場盛大的時裝秀。有的驕傲地高高在上,有的正含苞待放,還有些靦腆地低下了頭,真像一位位高傲的公主。
春天到了,裸露的樹枝悄然長出嫩芽,綠得發亮,黃得迷人,錯落有致。仔細觀察,那些樹枝交錯在一起,形成了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的像笑臉,有的像字形,真是令人贊嘆不已!樹枝有粗有細,層層疊疊,向四方伸展,待到夏天,它們就會為我們提供涼爽的庇蔭。
春天來了,街上的行人脫去了冬季的厚重衣物,換上了輕盈的春裝,給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春天來了!大地上處處充滿了生機,真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調查報告的作文 6篇
分析20xx年的全國各地高考作文,我們可以發現其在形式和主題上既保留了傳統元素,又展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與社會熱點話題相關的作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傳統延續:
在形式方面,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等幾種類型依舊是主要的選擇,尤其以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為主流,如全國卷、北京卷、遼寧卷等。而部分地區如重慶卷、江蘇卷則繼續采用命題作文的方式。
基本要求如文體與字數限制并未發生改變。
二、新的特點:
1. 許多作文題目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尤其是涉及公共衛生、環保等話題,反映了當下社會的關注點,如全國卷1、四川卷與之密切相關。
2. 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和現實生活的結合。例如,江西卷中的“鄱陽湖生態問題”、浙江卷的“城市與鄉村的對話”都體現了地方的實際情況,使得作文更具代入感。
3. 抽象話題依然占據重要位置,如山東卷、安徽卷、重慶卷等,特別是在高考大省,這類題目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4. 普遍使用易于理解的材料,如全國卷2、北京卷等,未選用復雜難懂的素材,這樣使得考生更容易入手。
20xx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在延續往年題目特點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和地方特色,充分展現了時代的特征,呈現出更豐富的多樣性。
調查報告的作文 7篇
一、問題的提出
近日,我國即將迎來一項重要的盛會——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活動。這不僅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更是對市民素質的檢驗與提升。作為一名普通市民,我們應該如何參與這項活動,為我們的城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呢?我以“攜手共建文明城市”為主題,進行了相關社會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1、通過網絡搜索,收集關于“文明城市創建”的相關資料。 2、查閱相關書籍和報刊,深入了解目前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在信息渠道的調查中,通過互聯網收集到許多關于“文明城市創建”的資料。我發現,作為一名市民,我也能為這個活動貢獻微薄的力量:保持文明用語,禮貌待人,遵守公共秩序,主動參與社會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為城市的文明形象加分。文明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在公眾場合保持安靜,不亂扔垃圾,幫助有需要的人,主動維護公共設施……只要每個人都為文明出一份力,我們的城市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通過查閱書籍和報刊,我了解到“隨地吐痰”、“亂拋垃圾”、“大聲喧嘩”等不文明現象依然存在,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文明形象,因此我們需要加大力度去改善。我呼吁每位市民都能自覺遵守文明規范,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積極參與者。
四、結論
1、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我們意識到城市中仍存在許多文明缺失的現象,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亟待改善。 2、盡管目前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并未完全消除,但值得慶幸的是,它們的發生頻率已顯著下降。
五、建議
隨著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活動的臨近,我建議大家積極參與并自覺遵守文明城市的創建標準,從小事做起,共同為我們的城市增添一份光彩。
調查報告的作文 8篇
調查報告評講
教案
一、
教學
目標
1、欣賞出色的調查報告,進一步理清調查報告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汲取他人優秀作品中的亮點,改進自己的寫作。
2、在評價同學的作文時,要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字、詞、句的表面。
二、教學重點 在評改過程中更加清晰地區分和記住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
三、學習難點 如何發現他人作品中的優點,從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總評 導言
上周我們進行了調查報告的寫作,大家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們來看優點,同學們的視角和主題都很豐富,有些同學調查了校園環境,有的關注了學校周圍的情況,還有一些調查了班級近視情況,或者班級的桌椅和窗簾的損壞情況,甚至還有同學對校園草坪的狀況和學生零花錢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整體看來,這些議題都與學校息息相關,各有特點,說明大家平時對身邊的環境也很留心。當然,也有個別同學的主題較大,例如曹文昱的調查涉及到北京的霧霾問題,能夠緊扣社會熱點進行調查,這一點讓老師非常欽佩,同時他也寫得很不錯。為了讓更多同學的作文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老師這次選擇了楊子揚和席慧楠同學的作品。
這次作文的不足之處在于,一些同學雖然按照課文的五個部分進行寫作,但內容卻顯得混亂,分析和結論難以區分,甚至調查結果也不夠清晰。另外,有些同學的調查和分析部分過于簡略,缺乏具體內容,交待不夠明確,還有一些同學在建議部分所提出的建議也顯得不夠合理。
(二)榜上有名 1、在這次作文中,有一些同學的作品完成得非常出色。老師挑選了其中兩篇,和大家一起分享。
2、閱讀優秀范文,探討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復習作文要求,請同學回憶作文的標準,強調評價的重點。
(二)請你修改 1、小練筆。
評改作文 分組進行,以優帶差。
2、比一比,哪一組的修改效果更佳?注意不能對文章進行過多的改動。選取若干小組的修改后作文進行分享和評議。
(四)學生互評依照標準進行互評,并附上評語。
教師逐一指導,特別是在調查報告格式方面,需要檢驗是否完整。
(五)
教師總結
這次作文的完成度較高,與大家初次寫作的調查報告相比,進步明顯。老師相信,許多同學在經過這次課程后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加上認真修改,作文定會煥發新的面貌!希望大家繼續保持這種修改的熱情,將自己的寫作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調查報告的作文 9篇
華清池坐落在驪山南麓,位于西安東側約30公里的臨潼區,北接渭水,西距古城西安同樣是30公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秀美的自然風光,自古以來便備受歷代帝王的青睞。早在古代,這里便是長安周邊的著名旅游勝地,自周幽王時期修建驪宮起至唐代,歷經數次興建,留下了“驪山湯”、“離宮”、“溫泉宮”等諸多美名。唐朝的玄宗李隆基更是下令在環山之中興建宮殿,并圍以城墻,將其賜名為“華清宮”,也稱“華清池”。然而,安史之亂后,這里建筑殘破不堪,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逐漸衰敗。
在解放前,“西安事變”的震撼發生在此地,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成為中國抗戰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西安事變舊址的五間廳,被認定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后,依據唐代的遺制經過多次擴建,形成了如今的規模。唐華清宮遺址是我國唯一一處皇家御用湯池群,也是我國最早的皇家藝術院校,在其遺址上建立了唐御湯遺址博物館和唐梨園藝術陳列館,通過詳細的文物資料展示出華清池6000年的沐浴歷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歷史。
目前的華清池僅為唐華清宮的一部分,依托清代的重建逐步修繕擴建,占地面積達到85560平方米。景區主要分為東部的沐浴區域、西部的園林游覽區以及南部的文物保護區。東部沐浴區域內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及沖浪浴等高檔保健設施,而西部園林游覽區的主體建筑飛霜殿氣勢恢宏,宜春殿左右對稱,南部文物保護區則展示了眾多發掘出的文物。
華清池不僅見證了封建統治者的奢華生活,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抵御外敵的精神,當然它同樣見證了祖國的快速發展,展望未來,華清池期待著祖國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