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狀況調研分析報告
該縣位于省市下轄區域,擁有17個鎮和417個村委會,人口約63.40萬。地形以低丘陵和平原為主,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發展。縣內以糧食生產為主,主要作物包括高粱、玉米等,畜牧業也日益發展。工業方面,化工、食品等八大產業形成基礎。調研針對社區312戶居民,選取100戶進行問卷調查,重點分析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及生活支出。結果顯示,工資性收入占60%,個體經營收入占40%。居民在本地區勞動人均收入為7000元,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6000元。調研旨在評估居民生活質量,分析收入差距因素,探索保障居民消費與生活質量的措施。
一.我的家鄉——社區基本情況概述
該縣是省市下轄的一個行政單位,位于省份的西部,市的東北端。東面與鄰近的縣、市相接,南部與臺安縣相鄰,西側與市接壤,北部和西北部則與一個自治縣接壤。縣內下轄17個鎮、4個鄉及1個民族鄉,擁有51個社區居委會和417個村委會。總面積為2436.01平方千米,人口約為63.40萬。
(一)地形地貌
本縣地處繞陽河下游區域,西北和北部地區為50至100米的較低丘陵,屬于醫巫閭山的一部分;中部則是開闊的平原,南部為洼地。此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二)水文狀況
河流交錯縱橫,主要河流包括繞陽河及其支流東沙河、羊腸河等。這些河流河床坡度較小,且含沙量較大。
(三)經濟概況
⒈農業方面,土壤肥沃,耕地總面積達到117917公頃(176.9萬畝),被認定為全國重點的產糧縣及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主要作物包括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和小麥。自1991年以來,縣內糧食年產量始終保持在5億公斤以上,由于糧食和蔬菜的豐收,畜牧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⒉畜牧業方面,縣內養殖的牛、羊、豬、雞、鹿等動物種類繁多,超過20種。年生豬出欄量為70萬頭,蛋禽存欄量達到600萬只,水果年產量充足。森林覆蓋率為16.1%,活立木總儲量達123.5萬立方米,成為國家平原綠化達標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同時也是生豬生產的重要基地。
⒊工業方面,縣內工業基礎較為雄厚,已經形成以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輕工、機械加工、鑄造和紡織等八大工業體系為主的結構,并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縣鄉以上的工業企業共有266個,其中縣營企業67個。縣造紙廠與制碘廠在省內和全國同行業中表現突出,經濟效益明顯。全縣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為2.7億元,其中縣營企業固定資產為2億元。
該社區位于縣境北部,人口相對密集,居民收入在全縣中名列前茅。社區內共有居民312戶,總人口為1314人。
二.調研的方法與范圍
此次調研報告選取了社區內100戶居民,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考慮到不同收入來源及生活方式的差異,有些沒有穩定收入的人員將被剔除,如外來務工人員和學生等。調查主要涉及居民的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支出及對當前生活的滿意度這四方面。
三.抽樣計劃
1、訪問地點:隨機抽取的受訪者居住地進行訪問。
2、訪問對象:重點關注具備收入來源的成年人,即18歲及以上居民。
3、若對方拒絕接受訪談,務必尊重選擇,并可轉向其他居民進行訪問。
4、訪談過程中要保持禮貌,感謝愿意接受訪問的居民。
四.調研的目的與意義
本次調研旨在分析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支出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評估居民生活質量。在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探索如何保障居民的正常消費及生活質量。初步分析導致收入差距日趨擴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區居民收入現狀調查
社區300多戶居民中,工資性收入的居民占60%,而個體經營收入占40%。
(一)工資性收入增長情況。一方面,居民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所得收入人均為5000元,同比增長顯著;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在本地區勞動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同比增長3000元;再者,居民在外地工作的收入人均為5500元,同比增長1800元。
(二)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社區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長1700元,占全部純收入的75%,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均保持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