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撰寫指南與范例
調研報告的格式不僅為研究成果的呈現提供了邏輯框架,更是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通過規范的格式,研究者能夠清晰地傳達觀點、數據與結論,使得報告更具說服力和可讀性。調研報告格式范文的使用,可以幫助撰寫者理順思路,確保關鍵信息的準確傳達,從而使讀者迅速捕捉到研究的核心價值。
一、基本情況
我市目前有貧困戶2450戶8750人,其中縣1650戶6200人,區800戶2550人。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縣的8個鄉鎮和33個村莊,15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和18個相對貧困村均位于該縣。經過前兩年的努力攻堅,20xx年全市共減少貧困人口1950戶6300人(縣1230戶4600人,區720戶1700人),貧困農戶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6700元(縣5900元,區8700元),縣已達到“插花型貧困縣”摘帽條件,15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中有12個已成功退出,年計劃繼續幫助剩余的410戶1550人實現脫貧。目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剩余235戶850人,包括上年未脫貧的150戶550人和需鞏固提升的85戶300人;一般貧困戶195戶680人,低保戶70戶230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經過調研發現,在省級“1+16”和市級“1+10”精準扶貧方案的指引下,各級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及幫扶干部紛紛策劃思路,整合資源進行精準幫扶,綜合施策解決問題,重點在產業振興、項目推動、資金支持和功能配套方面精準施力,從而使得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扎實開展貧困對象識別,基礎工作穩健有力。全市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大調研,遵循“脫貧出、返貧進”的動態管理原則,全面推進建檔立卡工作,精確識別扶貧對象,深入分析致貧原因,科學劃分貧困類別,加快推進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建檔立卡資料,提高了幫扶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深入實施“853”掛圖作業,依據省和市的統一標準要求,各建檔立卡貧困村均設立了精準扶貧掛圖作戰室,制作了精準扶貧“853”掛圖,詳細明確了扶貧攻堅的任務與時間表,確保了工作公開透明,接受社會與群眾的監督,同時各項工作任務清晰可見、進展不拖延、落到實處。
(二)積極培育富民多元產業,增收方式各具特色。各貧困村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因地制宜確定脫貧思路,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增收產業。一是特色高效產業推動脫貧。在淺山區重點發展食用菌產業,在灌區發展日光溫室,并支持貧困村及貧困戶積極發展舍飼養殖,形成了以山頭莊村、何家灣村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基地,和頭壩村、西灣村肉羊養殖為代表的設施養殖基地,有效帶動了區域貧困農戶整體脫貧。二是新型經營主體驅動脫貧。
在設施農業等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以毛家莊村、七壩村采用“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收益+務工收入”的模式,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脫貧,穩定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三是發展鄉村旅游助力脫貧。實施生態旅游扶貧建設項目,改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優先吸納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與經營,形成了東村、毛家莊村、永安村等以鄉村客棧、農家樂和休閑觀光為主的鄉村旅游景點,使鄉村休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三)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條件逐步改善。堅持把提升農村基礎設施作為重中之重,積極回應貧困群眾的需求,整合項目資金,集中力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推進貧困村的水、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新改建、維修渠道800公里,推廣先進節水技術覆蓋3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9萬畝;鋪設農村道路160公里;新建集中居住點25個,改造危舊房5000戶。穩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完成了焦家莊鄉的80戶整村搬遷工作;編制完成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總體規劃,并逐步實施新城子、紅山窯等鄉鎮的搬遷項目。
(四)強化財政與金融的政策支持,有效破解融資難題。堅持把金融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著力增加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創新融資支持。市、縣財政投入4000萬元成立了縣扶貧開發擔保有限公司,為3500戶貧困戶擔保發放貸款2.5億元。市財政每年設立1200萬元雙聯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及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加大市級財政貼息額度,將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每戶由5萬元提高至10萬元,并設立貧困戶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為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政府貼息小額信用貸款。二是整合資金支持。統籌整合市級財政每年列支的各類專項資金7000萬元,集中投入縣,支持貧困鄉村的發展。整合各部門的涉農項目資金3億元,實施了200多個扶貧項目,顯著增強了貧困村自我發展的能力。三是建立基金支持。從鄉鎮到村級設立雙聯幫扶基金和救助基金,重點用于項目建設和生活困難群眾的救助。目前,雙聯幫扶基金的注資已達到1300萬元,實施項目60個,救助基金的注資累計已達到600萬元,已幫助1060戶(次)困難家庭。
(五)不斷完善民生服務保障,社會事業穩步推進。緊緊圍繞貧困農民的基本需求,加大對貧困村社會事業的投入,推動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實施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等眾多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目前新建包含貧困村在內的鄉村文體活動場所40個、鄉村舞臺55個,以及農村互助養老中心25個,其中投資200萬元新建的6所新型農村互助養老中心,每個中心落實3萬元的運行經費,并配備相應的公益性服務崗位,有效解決了貧困村的養老難題。所有行政村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人均補助標準提升至每月353元。
(六)健全完善幫扶工作機制,形成合力效應顯著。實行領導干部包抓責任制、駐村幫扶機制及聯合黨組織工作協調機制,并積極探索創新社會幫扶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與創造性,以強大的合力推進精準扶貧。本市有8600名黨員干部與11000戶困難家庭結對幫扶,15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長年駐村幫扶,今年以來,全市聯戶干部累計入戶達48900次,幫助解決群眾問題930件,開展義診服務4000人次,調解矛盾糾紛800起。
三、存在的問題
調研中,基層干部群眾提到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貧困人口觀念滯后。隨著幫扶政策的落實,貧困人口享受到實物和資金的幫助,但仍有部分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參加技能培訓或創業,依賴政府的救助,導致“扶不富的窮人”在各貧困村仍較為普遍,亟需“扶志”。
二是脫貧人口再次返貧現象顯著。經幫助和自我努力實現脫貧的人口,由于基礎脆弱,承受風險能力不足,易因病、因災或因學等因素再次陷入貧困。
三是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貧困人口中多為留守老人、殘疾人及重大疾病患者,脫貧難度較大;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術、經營能力,致富能力不足,若無針對性措施,脫貧目標難以實現。
四是貧困戶貸款渠道仍較為困難。承貸金融機構在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過程中,常要求貧困戶提供多種抵押和擔保,手續繁瑣,貸款門檻高。
五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支持力度不足。國家的易地搬遷政策僅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而對于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共同居住的非建檔立卡戶則缺乏相應的扶持,這在貧困村中造成了矛盾。目前,縣需要易地搬遷的541戶農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僅占17.6%。
六是精準幫扶的視野較為狹隘。一些幫扶單位在支持貧困村發展時,側重于基礎設施建設,而對如何發展支撐群眾持續增收的特色產業重視較少,存在簡單化問題。
四、對策建議
根據我市“到年底消除絕對貧困,確保貧困群眾與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未來一段時間的精準扶貧工作應重點鞏固和擴大脫貧成果,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需堅持把扶貧措施與縣域經濟發展統籌、把當前脫貧與長遠致富統籌、把即期收入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把內生動力激活與外部幫扶結合的“四個統籌”,集中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農民持續增收水平。穩定脫貧與加速致富的關鍵在于富民產業的發展。應加速“一村一品”建設,擴大特色農牧業,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爭取扶貧開發項目,扶持貧困戶發展高效節水設施農業如日光溫室、食用菌棚等,推動土地流轉,支持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的發展,培育增收產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持續探索扶貧新業態。
二是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脫貧的根本途徑在于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造血能力。要教育和培養貧困群眾樹立戰勝貧困的信心,克服依賴思想,調動自我脫貧的積極性,激發內生動力。綜合考慮健康、教育、技能等方面的長期措施,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最終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三是夯實農村發展基礎。依據合理布局、協調推進的原則,有計劃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創新資金運管機制,確保資金向貧困村傾斜,優先解決農村道路不暢、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等問題,統籌抓好水、路、房建設,改善居住環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四是提升貧困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扶貧工程,加快貧困鄉村的社會事業發展,確保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最貧困的地區。
五是破解農村融資難題。需要推進金融扶貧政策,簡化審批程序,確保貧困戶獲得“8萬元以內、三年期、無抵押、全貼息”的貸款,全力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六是完善工作保障機制。通過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健全駐村幫扶機制,形成合力,保障扶貧項目資金的合理使用,及時掌握貧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