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總結報告
在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我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注重備課和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在備課階段,我深入了解《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并實施“潯小”課堂模式,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和交流。通過及時復習和構建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適量布置有層次性的作業,進行及時批改和個別輔導,關注學習困難學生的需求。我重視測評工作,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以便改進教學。通過參與教研活動和向同事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班級的平均分和優秀率均表現優秀。然而,仍存在培養學生表達與合作能力的挑戰,未來將增強指導,提升課堂質量。
一、以課堂教學為中心:
1、備課。
在學期開始時,我深入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以及相關教材和教輔資料,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在學期進程中,我專注于單元備課,明確每個知識點在單元和整書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制定解決策略。在備課本中,我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同時明確了課后習題在教學中的作用,設計出合理的練習。
2、上課。
(1)新授課要生動有效。在教學中,我逐步實施“潯小”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多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思考,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問題提出方式,盡量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交流,讓他們在動手、動口、動眼、動腦中學習。針對教學的重難點,我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比較和討論,從中掌握知識,提升他們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并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完成的練習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開發他們的智力潛能。現在大多數學生對數學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參與度高,為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及時有效的復習。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通常在當天或第二天進行復習,此后逐漸延長復習的間隔時間。這一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他們遺忘快且不易復習。
(3)構建知識網絡。每教學一小節,我都會進行一次整理,形成每節課的知識串;每個單元后我都會進行復習,形成知識鏈,學期末再對整冊教材進行總結復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到“厚”再到“薄”的過程,既建立了知識網絡,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習遷移,為學生的創新與實踐提供了可能性。
3、作業。
適量布置作業,并有層次性,及時批改學生的練習本和作業冊。對于不同的錯誤,我盡量進行面批,并指出個別問題,同時集體訂正常見錯誤。在批改作業時,我會指出錯誤的題目,但不直接說明錯在哪里,讓學生自己查找錯誤,從而增強他們的分析能力。訂正后仍給予滿分以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這對提高學習興趣起到了積極作用。我也會收集錯題,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從而改進教學,提高針對性。
4、輔導。
我注重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為他們設定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我降低難度,放慢節奏,允許他們采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學習,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我采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課堂上發言沉悶的現象,讓學生敢于發言,樂于思考。
5、測評。
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學習心理,以此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在試卷中,增加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題目。測試結果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依據,反而更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學習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我打破按順序講解的傳統,嘗試分類講解,將錯誤較多的題型集中進行講解,力求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運用知識。
二、以學習教研為動力:
1、重視學習,提高專業素養。通過閱讀教育期刊及向同事請教,更新教育觀念,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明白教育是為了學生今后的發展服務的。
2、積極參與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能力。秉持“虛心使人進步”的態度,常到其他班級聽課,積累經驗。在本學期期末考試中,我所在班級的平均分達96.4,優秀率87.8%,及格率達到100%,成績優秀。
三、存在問題:
我們提倡將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展示機會。為了實現這一點,我需要培養他們的表達、合作和傾聽能力,但由于學生年齡的限制,我還需花更多時間引導他們學習如何展示自己,學會有效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身不足,給自己施加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揚長避短,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不斷提升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