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行為評估報告(通用2篇)
我們發現,誠信、尊重與責任心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石,亟需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踐行。調查結果不僅揭示了人們對公德的認知差異,也反映出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價值觀的逐漸淡化。通過對不同群體的訪談與問卷分析,我們得到的洞見旨在激發公眾對社會公德的重視與思考,以期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
社會公德是指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要求社會成員在履行社會責任和參與公共事務時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行為準則,對于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與健康至關重要。
社會公德的具體內容涵蓋了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行為規范和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新公民的我們,社會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在201年12月12日對科爾沁左翼后旗(簡稱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的公民社會道德進行了調查。
科左后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東南部,東南與遼寧和吉林兩省接壤,屬于東北經濟規劃區。這里土地面積11570平方公里,下轄16個蘇木鎮和262個嘎查村,人口約40.2萬,其中蒙古族占73%。這個地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素有“馬王之鄉”、“黃牛之鄉”、“沙稻之鄉”、“民歌之鄉”和“旅游之鄉”的美譽。
此次調查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鎮進行,調查對象為該鎮的所有公民。我使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詳見附表)對公民進行了隨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0份。
通過問卷設計、調查實施和數據統計,我完成了“關于科爾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鎮公民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群體,約70%的被調查公民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20%左右的公民表現良好,只有不到10%的公民在社會公德方面意識較弱。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的基本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標準,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包括:1.文明禮貌,2.助人為樂,3.愛護公物,4.保護環境,5.遵紀守法。為此,我針對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調查。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要求,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在公共生活中,人們應和諧相處,以文明禮貌對待他人,自覺杜絕不良行為,如說臟話、隨意猜疑和欺騙等。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
在文明禮貌的調查中,所有被調查者均表示文明禮貌非常重要,95%的公民表示做到了尊老愛幼,81%能夠禮貌接待陌生人,84%會主動讓座給老弱病殘者,認為這理所當然。然而,62%的公民承認曾對父母不禮貌,70%的人在生活中不自覺使用不文明用語,94%的公民認為幾乎每天都能聽見或看到不文明現象。
可見,公民對于文明禮貌的認識普遍較高,但在實際行動上仍有不足。文明禮貌體現了個人的道德素養,也反映了整個民族的基本素質。
2.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用來調節相互關系的重要行為規范。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因此在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
在助人為樂的方面,78%的公民表示愿意參與愛心捐助活動,65%的公民會主動幫助陌生人,54%有過見義勇為的想法,96%的公民在面對不法行為時會選擇制止,只有3%的公民選擇“路過不管”。
這些數據顯示,公民對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持積極態度。
3.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場合,珍惜和愛護社會共同成果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不僅顯示個人道德修養,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調查數據顯示,公民對愛護公物的態度還有待加強。
在愛護公物方面,65%的公民對愛護公物的態度不夠堅定,認為應視情況而定,83%表示曾有損壞公物的經歷(如踩踏墻壁和草坪),94%的公民表示在看到有人損壞公物時會制止他們。
公民對愛護公物的意識亟待提升。社會公物是大家的共同財富,值得珍惜并加以保護。
4.保護環境
維護公共生活的整潔、舒適和衛生是每個公民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維護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是社會風尚的重要體現,反映了民族的文明程度。調查顯示,公民普遍重視環境保護。
在保護環境的調查中,86%的公民認為愛護公共衛生極為重要,53%的人參與過環境保護活動,75%的人對隨意丟垃圾等破壞環境行為表示厭惡。但對于地面上的垃圾,僅有13%的人會選擇撿起并放入垃圾箱,36%的人在草坪上玩耍時表示無所謂,而60%僅在心情好的時候才會注意。
由此可見,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具備較高的意識。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5.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自覺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是提升公民社會道德水平的重要舉措。遵紀守法不僅是個人的責任,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遵紀守法方面,79%的公民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法律意識較為淡薄。調查顯示,對于公共場所插隊行為,超過一半的公民表示會立即制止,約三分之一的人心里抱怨,而僅有極少數(5%)會謾罵或視而不見。
可見,公民在遵紀守法方面的意識還有待提高,增強法律意識,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至關重要。
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主流是積極向上的,然而也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部分公民在道德方面有待改善。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的重視不足。在當前商品經濟時代,社會道德問題普遍存在,道德修養受到忽視,導致不少人對社會公德的認識有所下降,從而影響了個人價值的追求。
(二)公民自身的主觀因素。許多公民是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過度溺愛,成長環境較為優渥,造成他們缺乏必要的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人生價值的認識產生偏差。
那么,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的公民應如何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呢?
1) 公民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素質,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
2) 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提升社會公德和責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3) 從小事做起,從微小細節做起,提高對社會公共生活中行為規范的關注,以身作則,積極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制止不文明行為。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公共生活的范圍不斷擴大,人際交往愈發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和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愈加明顯,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這是和諧社會公民應盡的責任,希望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的公民共同努力,維護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2
“私德是人人獨善其身,而公德則是人人相善其群。”在討論社會公德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公共生活的定義。公共生活是相對于個人生活的一個概念,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持續進步,公共生活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公共生活已經成為社會成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會公德,指的是在社會交往及公共生活中,公民應當遵循的道德標準。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基礎。
調查目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修養。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已然成為我國內外傳播社會公德意識的重要力量,擔負著宣傳和維護社會公德的崇高責任。通過此次調查,我們旨在了解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探討其公德意識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公德意識傳播效果的建議,共同建設和諧社會。
調查形式:在XX年4月7日,我們隨機抽取了湖南地區的兩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及中南大學)的210名學生進行調查,男生占49.7%,女生占50.3%。此次調查問卷回收率為79.5%,有效問卷167張,數據處理通過人工方式完成,統計圖表使用Excel制作。
調查內容:從長沙市大學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個方面展開調查。具體結果如下:
一、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態度
我們通過幾個相關問題對大學生對待人際關系的態度進行了深入研究。
1、當你坐公交車時,會給老幼病殘孕讓座嗎?
2、當你在公交車上看到年輕人對身邊的老人小孩熟視無睹時,你會采取什么行動?
3、在自習室里大聲接電話是你的常態嗎?
4、如果你有法律知識,而一位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侵害,他卻不知如何維護,你會選擇幫助嗎?
調查結果顯示,在第一個問題中,有超過70%的同學表示會讓座,25%表示視情況而定,僅約3%的同學表示不會讓。說明大部分大學生都具備基本的公德意識,視情況而定的同學可能因為公交車上人多,離老人較遠而難以施以幫助。對于第二個問題,約75%的同學表示只是在心里責怪該年輕人缺乏素質,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5%則表示不在意,15%選擇勸說年輕人讓座。這表明,盡管大多數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心中對此表示不滿,但絕大多數選擇了沉默,缺乏捍衛公德的勇氣。更深層次分析來看,私德的考量讓人們在維護公德時優先考慮自身的尷尬,或是不知如何禮貌提醒他人。第四和第五個問題同樣反映出相似的問題。
二、對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態度
我們主要通過調查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進行研究。
1、你對與國家和民生相關的事務態度如何?
2、你曾主動參與無償獻血嗎?
3、你是否曾利用網絡傳播不良信息?
調查結果顯示,57%的同學表示偶爾關注國計民生,只了解旁人談及的內容;40%同學表示積極關心,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僅有3%表示與其無關而不關心。說明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關心社會問題,但多數不主動深入了解,信息主要來自他人的討論。當調查無償獻血情況時,發現36%的同學表示希望參與但對衛生產生顧慮;33%同學未曾獻過血;31%同學曾進行無償獻血。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愿意無償獻血,但30%以上則因害怕感染等問題而遲疑,這與社會的負面宣傳有密切關系。建議社會和政府應積極營造安全的環境,支持正面宣傳以提升社會信任感。
在網絡使用方面的調查中,有81.25%的男生從未傳播過不良信息,93%的女生同樣沒有此類行為。僅有11.25%的男生曾傳播不良信息,但現已停止,1%的女生和7.5%的男生仍在持續。結果顯示,接觸并傳播不良信息的群體中男生較多,可能與男生的好奇心得到強化有關。大學生應當學會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進行網絡交往,以避免沉迷于網絡,培養自律精神。
三、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態度
我們通過調查大學生對環保問題的態度進行分析。
1、你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看法是什么?
2、在環?;顒又?,你是否會積極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70.5%的同學表示有意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6.5%的同學堅持不用;25%的男生和6%的女生表示無所謂。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盡量在條件允許時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女同學的環保意識普遍高于男生,這可能是因女生較為細心,注重細節。在參與環?;顒拥姆e極性調查中,女生的參與意愿同樣高于男生。
長沙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具有以下特征:<一>大多數大學生具備公德意識并努力付諸實踐;<二>大多大學生能自覺遵守公德,但在維護公德時缺乏勇氣;<三>大部分大學生在維護公德時仍會優先考慮私德的影響。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主要包括:1、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和素質還有待提升;2、社會公德涵蓋的行為細節往往被大學生忽視;3、普遍存在從眾心理;4、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影響;5、家庭和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6、社會陋習依然影響深遠。
在提升大學生公德意識方面,我們提出以下建議:1、首先加強學生的個人修養,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增強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與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2、家庭與學校應加強對公德意識的教育,家長應提供正確的道德教育,學校則應開展相關的活動,鼓勵參與實踐;3、政府應創造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社會環境,包括完善社會保障和醫療體系。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增強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社會風氣方能逐漸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