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實習研究分析報告
我們不僅收集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更深入探討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對教育實習的調查,我們發現,實習教師在課堂管理、課程設計及學生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實踐能力與其接受的指導和培訓密切相關。這一發現強調了系統性實習培訓的重要性,為今后教育實習的優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一、調查概況
我于20xx年9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進行了調研。通過本次調查,我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認知,為準確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趨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及實效性,探尋素質教育的新途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分析
(二)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與學習目的四個方面。調查在六中學開展,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樣本回收率良好。
三、調查結果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中學生具備較為清晰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我素質,10%認為是為了考上大學,16%的學生尚未考慮清楚。
調查中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體現出明顯的經濟社會特征。65%的學生認為,年輕人的收入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比,其中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收入較高,而8%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收入更高。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24%的學生表現出中等熱情,9%的學生對學習感到畏懼。這與他們對考大學的意識減弱呈正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量占比較大。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厭煩的課程。學生對學習的畏懼和對某些課程的厭惡,主要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課程的實用價值密切相關。調查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表現出較高的熱情,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則興趣不高。在不喜歡的課程中,英語作為核心學科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其對日常生活幾乎沒有幫助。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已成為師生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52%的學生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指導。78%的學生期望獲得豐富的實用科技知識,以幫助未來的生活與工作。
4、學習目的
調查顯示,99%的學生有讀大學的意愿。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結果顯示與以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大部分學生已意識到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掌握生存與生活所需的基礎文化科學知識,從而增強未來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兩個特征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他們越來越關注未來教育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多學生從經濟角度評估各類課程的價值,以此決定在特定課程上的投入程度。他們期望課程能更多地與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相結合,滲透更多實用技術。
由于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局限,不少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顯得模糊不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就業難題,使學生對考大學的信心下降;另一方面,學術性較強的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能的需求,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這些因素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厭學情緒。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我們發現,因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及未來期望等差異,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表現出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體現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度的要求各異:準備就業的學生僅需基礎知識;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則要求課程教學的難易適中;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希望最大程度掌握知識,爭取優異的學業成績。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意味著學生要求知識的廣度,他們希望不僅學好學術性強的課程,還能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并掌握更多實用技能。
3、學習目的明確,但表現出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查顯示,89%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對問卷數據的逐一分析和對學生的考察表明,這些目標存在主觀性和不協調性。主觀性體現在學生已經意識到未來進入城市就業的艱難,但這對一個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而言是不切實際的。40%的學生希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而這種與實際情況的不符令人擔憂。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在思想與實際行動的脫節。調查顯示,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學習上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積極性,反而表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