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生厭學現象的研究分析報告(精選10篇)
學生厭學現象在教育界日益嚴重,尤其在中學生中尤為突出。調查顯示,導致厭學的主要因素包括學習壓力過重、基礎知識薄弱、教師教學方式單調以及家長期望過高。許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率低和逃學等行為。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影響顯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方法、家庭環境及社會壓力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包括減輕學習負擔、改善教學方式、增強師生互動以及合理調整家庭期望。通過這些努力,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對學習的熱情。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背景: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教育界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雖然素質教育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推廣,但我們也注意到許多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明顯的厭倦情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常常面臨困惑,如“為何學生的學習動力越來越不足?”、“課堂上總是難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由此可見,“厭學”已成為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大隱患。特別是在中學生中,厭學現象的存在不容忽視,若不及時應對,可能導致學生輟學及其他負面影響。針對學生的厭學問題,我們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全面有效的干預措施。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初中生厭學現象的深入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分析初中學生厭學的表現、影響及其根本原因,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生找到厭學問題的關鍵,從而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三、調查方法
1、對象:本次調查對象為舊寨中學的初一至初三學生,共203人(其中初一年級85人,初二年級82人,初三年級36人)。
2、時間:20xx年11月
3、調查方法:隨機抽樣法對選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他們的厭學情況。
四、結果與分析
(一)厭學現象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
厭學現象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進而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神情恍惚,注意力渙散,甚至出現打瞌睡現象,仿佛上課是一種懲罰。
第二,部分學生幾乎不完成作業,甚至在期末考試中僅用幾分鐘完成選擇題后就沉沉入睡。
第三,逃學、曠課、外出游玩及沉迷于電子游戲等行為,都是典型的厭學表現。
(二)根據調查結果,初中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a、學習壓力過重(約50.7%)
b、基礎知識薄弱,跟不上進度(約36.9%)
在學習過程中,基礎差的學生往往感受到巨大的壓力,逐漸對學習產生畏懼,導致日漸惡化的學習狀態,形成惡性循環。個別學生對某些學科感興趣,而對其他學科則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習完全依賴興趣,缺乏自覺性。
c、教師的教學方式單調(約26.1%)
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往往過于枯燥,缺乏幽默感,使得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課堂氛圍死板,讓學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d、家長期望過高(約22.2%)
家長希望孩子能取得優異成績,于是除了學校的作業外,還給孩子布置了額外的學習任務,導致學生沒有時間進行娛樂,進而感到焦慮和厭倦學習。許多家長在孩子學習不理想時,常通過批評或體罰進行“教育”,而很少與孩子溝通。
另外:
1、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內容單調無趣(約16.3%)
2、無法明確厭學的原因,只是簡單的不想學(約16.3%)
3、對某位教師的厭惡(約11.3%)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的主要動力在于自身未來的發展,而學習帶來的壓力不僅來自自我期許,同時也受到來自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多重影響。有超半數的學生曾體驗過厭學情緒,71.4%的學生認可厭學現象是普遍的。在感到厭學時,近一半的學生選擇向值得信賴的師長或朋友傾訴。至于如何解決厭學問題,超過70%的學生認為應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將學習視為一種樂趣,而20%以上的學生則傾向于尋求教師的幫助。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復雜多樣,導致厭學的原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許多因素是可以改變的。厭學帶來的后果與解決方案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學生仍希望能夠從根本上克服厭學問題,更好地專注于學習。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18日至12月24日
二、調查地點:
安塞縣化子坪鎮中心小學
三、調查對象:
化子坪鎮中心小學的學生
四、調查方法:
訪談法等
五、調查人:
李海杰
六、調查內容:
關于小學生厭學現象的現狀分析
厭學問題日益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厭學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情緒低落以及對學習活動的不良反應。厭學不僅是某些學生特有的現象,而是大多數學生在特定情況下都可能面臨的潛在問題。當客觀因素影響到他們的學習體驗時,這種心理狀態便會被激發出來,甚至發展成逃學,表現為學生不愿意上學并尋求各種借口逃避這段生活。這些孩子會以身體不適作為理由,甚至在被強迫上學時表現得極為抵觸,情緒激動。為了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在幫助孩子克服厭學心理中的作用,本研究重點探討了導致兒童厭學的生理因素、學校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所面臨的具體困難,并總結出一些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些研究者已經指出,厭學現象已經不是某一地區或國家的問題,而是普遍存在于教育體系中的現象。幾乎每個孩子在某個時候會對上學產生抵觸情緒。如果缺席學校,這種情緒可能會得到緩解,從而使他們對學習的熱情消失。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創造更富有趣味和活力的學習環境,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幫助他們找到理想的學習道路,感悟學習背后的深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我決定對學生的厭學心理進行深入研究。
一)個案描述
1、研究對象:王剛,男,小學四年級三班的學生,身體健康但學習能力較差,初次寄宿學校不適應,導致他對同學不愿交流,對上課和完成作業產生抵觸,經常以生病為借口逃學。經進一步了解,該生來自一個嬌慣的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受到過多溺愛,過于依賴父母,未能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2、研究過程:通過對學生家庭及周邊環境的走訪調查,加上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和輔導教育等環節進行研究。
3、研究方式及做法:采用調查法、訪談法和輔導教育法。
二)個案分析
心理研究表明,個體情緒和行為的產生,與其對環境的認知密切相關。在不同的環境下,同一個對象對同一現實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將導致不同的情感與行為表現。學生的厭學現象由來已久。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可以大致將原因分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兩類。學生的厭學情況部分源于自身,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認知模糊,未能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對學習失去興趣,致使學習變成一種負擔,厭學便隨之而來。盡管內部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很重要,但外部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造成學生厭學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我將重點分析這些因素。
(一)家庭因素
1、過度溺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過度的溺愛使他們產生了依賴心理,認為自己更應享受“特權”,不僅缺乏感恩之心,稍有不滿便會與父母爭吵。部分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忽視孩子的教育,造成孩子對基本生活常識的匱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回到家時往往不愿意做功課,學習成績逐漸下滑,形成惡性循環。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后選擇輕言放棄,錯過了鍛煉的機會,逐漸形成了逃避與依賴的心理。寄宿學校的環境使他們失去了以往的關心與照顧,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最終導致了厭學情緒的產生。
2、放任自流
有些家長因為看到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厭倦感而感到心疼,認為學習太累,無所謂。孩子對自身未來的前途不再關心,也缺乏追求目標的動機,漸漸地認為學習沒有趣味,甚至出現逃避學習的傾向,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3、家長期望值過高
一些家長信奉高標準、嚴要求的教育原則,認為這能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然而,這樣的期望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容易讓他們感到挫敗感。對于某些孩子而言,即使已經付出努力,仍舊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家長只關注他們未能達標的結果,而無視孩子的努力,這導致孩子產生焦慮、不滿和抑郁情緒。長期被這種情緒包圍,孩子對原本有趣的學習活動也會轉變為令人厭煩的負擔,最終導致厭學現象的產生。
(二)學校因素
部分老師因為追求優質教學,給學生設定了過高的要求。許多老師布置的作業量超出了規定,造成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而且,落于分數的考核標準,孩子們很容易因為未能取得好成績而失去學習的熱情,甚至影響心理健康。在寄宿學校的情況下,第一次遠離父母,許多孩子由于不適應新環境而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厭學狀況加重。
(三)社會因素
社會生活多姿多彩,誘惑眾多。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難以抵抗社會上的不良影響。一些消極思想如“讀書無用”、“金錢至上”等容易侵蝕他們的心智,使他們對學習產生疑惑與迷茫。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尤其是網絡游戲的誘惑,學生常常沉迷于虛擬世界,導致與學習的脫節,成為厭學的原因之一。
三)指導策略及啟示
(一)希望家長與學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應當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掌握他們的心理變化。應該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避免讓他們養成依賴、懶惰的習慣。更加傾聽孩子的看法,并在發現不當之處時給予指導。父母的關心可以明顯減少孩子的厭學情緒。
2、重視孩子的學習
家長每天都應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例如詢問今天所學內容、作業情況,并對懶惰的孩子加以督促。合理的鼓勵和表揚會使孩子的學習動力增強,不要因小錯就對孩子施加懲罰。
3、與學校及老師保持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及狀況,并在出現問題時及時解決。
(二)減輕學習負擔,增強學生的意志力
適當縮短學習時間,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學生要增強自身的意志力,以抵擋不良風氣的影響。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應主動請教,化解同伴間的矛盾,積極參與學?;顒印W校應根本性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減少作業,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給他們留下充分的時間去發展興趣和參與實踐活動,使學習富有節奏感,保持精力充沛。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習興趣
1、贊可夫曾言:“個性的成長不能在孤獨中發生,只有在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中才能實現?!苯處煈c學生建立相互理解與信任的關系,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而非簡單地給出答案,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對于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更需表達出關心,以激勵他們向前進步。通過同伴的熱情與快樂感染他們,從而使心理達到平衡,逐漸克服厭學情緒。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意義。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既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激發求知欲,引導他們形成新的學習需求,培養廣泛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一些學業困難的學生,發掘他們在體育、文娛等方面的潛能,組織相關活動,以此將他們的興趣逐步轉移到學習上。教師需提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熱情關注學生,避免使用單調乏味的講授方式,以至于學生將學習視為負擔,而應以多樣化和富有趣味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而小學生則是其中的希望和關鍵。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小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不足,尤其在面臨學習挫折時,許多學生會感到沮喪,進而失去學習的自信。有些同學在課堂上聽課無精打采,下課后也無法及時認真完成作業,部分學生在考試中成績不佳卻毫不在乎,甚至出現逃學現象。這些行為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表現,還對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日益嚴重的小學生“厭學”問題,成為了我們學校教育中需要認真反思和積極應對的突出問題。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降低,進而形成“厭學”心理呢?為此,我開展了相關調查研究,通過問卷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并根據調研結果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改進,并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我選取了我校三至六年級的14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40份。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性別、年齡、年級)以及22道選擇題和1道開放式問答題。為了確保學生能毫無顧慮地真實作答,問卷上沒有要求填寫姓名。選擇題主要涉及學習目的、作業表現、對教師教學方法的看法以及家庭教育的情況,選項一般為四到六個,開放式問答題則是:“你不愿意學習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沒有指定方向,旨在讓學生暢所欲言,好讓我們了解影響其學習的真實因素,識別形成“厭學”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問卷結果和我在日常工作中的觀察,我認為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目標模糊,態度不夠認真。
調查顯示,有10%的學生認為即使不讀書也能賺到很多錢,還有12%的學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自然缺乏奮斗的動力,隨著時間推移,學習的樂趣也會逐漸消失,最終導致“厭學”心態的產生。
2、作業布置缺乏多樣性和層次感。
在140份問卷中,25名學生表示不喜歡做作業,占總數的18%。有74名學生表示偶爾喜歡,有時又不喜歡做作業,占58%。在22名長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中,有13名認為作業太多,難以完成;9名同學則因不會做作業而未能完成,顯示出作業的數量和難度讓他們感到壓力。長期這樣,部分學生便對學習產生恐懼,進而放棄努力,導致23%的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注意力分散,甚至69%的學生在考試時感到緊張和害怕。調查結果還顯示,有28名學生偏好口頭作業,39名偏好書面作業,73名則喜歡動手實踐類型的作業,表明學生更渴望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但我們目前仍以書面作業為主,因而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下降。
3、教師對學生關心不足,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
在被調查的140名學生中,有12人因學習成績差而常被批評,4人認為自己學習不好,老師就不喜歡自己。45名學生表示在課堂上錯誤回答或成績不理想時,常遭到同學的嘲笑,這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如他人,主要是因為學習基礎薄弱,且缺乏老師和同學的及時幫助與關心,導致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畏難情緒,逐漸形成“厭學”心理。
4、部分教師教學態度敷衍,教學方法陳舊,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查顯示,有50%的學生更喜歡游戲和討論式教學,認為某些老師的課乏味無趣。還有12人提到,在考試未取得理想成績時,會受到嚴厲批評,甚至被要求額外完成作業。尤其是52%的學生反映某些學科的課業負擔過重,自己幾乎沒有時間自主支配。這表明,確實有部分教師在教學態度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教學方法過于老舊,未能有效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導致學生將學習視為被動接受的過程,機械地完成大量作業,面對層出不窮的考試而感到疲憊和無趣。
5、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重視度不足,缺乏科學的教育指導。
調查統計顯示,有54名學生認為父母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冷漠,忙于工作,鮮有關注。這占總人數的39%。而只有15名學生覺得父母關心自己的學習,僅占11%,但這種關心缺乏科學指導,家長認為只需要識字就足夠,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缺乏正確引導,而僅僅重視物質獎勵。當學生成績出現下滑時,亦未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對學習缺乏科學的指導。
6、個別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難以承擔孩子的上學費用。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6人表示家庭經濟收入低,無法負擔上學費用,占總人數的4.3%。這部分學生一般來自單親家庭或父母重病家庭,因經濟原因無法支付學費,最終產生厭學心理。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4
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普遍,深入分析和解決這一心理問題,對于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全面理解這一心理現象,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尋找心理健康,已成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我于今年3月至9月期間,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有效方式,對眾多在校學生進行了厭學心理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的非理性觀念及情感認知較為良好,但造成厭學心理的原因復雜,主要歸結為客觀因素。
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社會因素。
主要有:
1、受不良社會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如今,校園內盛行著“上學無用論”,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價值產生誤解,認為學習是為了迎合老師和家長,而非個人成長。
2、校外娛樂場所的誘惑。許多學生將精力投入到自我認為有趣的事物上,從而忽視學習。
3、社會環境的影響,如知識分子就業困難等現實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學生教育的起點,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甚至人生觀有著深遠的影響。
主要有:
1、家長的過度溺愛。這類家長傾向于放任孩子,導致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形成依賴和懶惰的性格,甚至可能受到社會不良影響。
2、家長的期待過高。一些家長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學習,給孩子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導致孩子產生反感心理,進而厭學。
3、家庭關系不和諧或家庭破裂。家庭的不幸會給孩子心理造成長久影響,讓他們在學習上失去方向。
三、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關鍵場所,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顯著。
主要有:
1、教師的素質不高。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是學生心理的引導者。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其他素質教育,這使得學生產生不滿,并可能導致反叛心理。
2、沉重的學習負擔。為了提高升學率,一些學校采取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學習無趣,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3、教學方式過于陳舊。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創新,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自身因素。
主要有:
1、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努力,基礎知識薄弱,導致成績不理想。
2、學習方法不當,投入的精力與收獲不成正比。這些自身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的不當影響所致。
當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時,通常會展現出一些明顯的跡象。厭學不僅僅是對學習的否定,更是一種內心的反應,表現為極端厭惡學習、上課時走神或睡覺,頻繁缺課等行為,同時可能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網絡游戲、社交活動等非學習領域。這種情況往往是學生內心強烈渴望獲得他人認可的一種表現,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成績不佳的學生并非就一定“差”,很多學生原本成績優異,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成績下滑。如何幫助這些學生重拾自信、重新走上學習的正軌,是我們需要著重考慮的。
相應對策包括:
一)加強學習動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意義與價值,鼓勵他們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二)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家長應與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溫暖的氛圍中成長。
三)重視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教師應當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積極鼓勵,這樣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四)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得到鍛煉,拓寬知識面,提高興趣,進而激發學習熱情。
五)改革教育方式。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改善師生關系,鼓勵互動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際參與,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六)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尊重和關心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成長,建立信任和友好的關系。
七)加強對營業性娛樂場所的管理。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其遠離不良誘惑。
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復雜多樣,而解決的路徑也需要多方配合。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積極探索合理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效應對這一問題。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5
為全方位了解我校學生的厭學現象,分析其原因,尋找解決方案,我校開展了一項關于學生厭學情況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覆蓋了七年級和八年級的九個班級,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生厭學的表現、厭學原因及對學校的期望三個方面,共發放問卷220份,最終回收問卷219份。
一、調查問卷基本情況
(一)關于學生厭學表現的調查情況
1. 學生厭學現象較普遍。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只有7人表示從未感到厭學,占比3.19%;有18人表示長期厭學且不喜歡上學,占比8.29%;111人表示有厭學情緒但能夠自我調節,占比50.68%;而偶爾感到厭學的有78人,占35.6%。
2. 學生抄襲作業現象普遍存在。表示從不抄襲作業的僅有2人,占比0.9%;抄襲行為嚴重的有32人,占比14.6%;存在但不頻繁的有90人,占比41.09%;而偶爾抄襲的有88人,占比40.18%。
3. 對于中考科目,英語的厭學情緒最為明顯。表示厭學英語的學生有86人,占比39.26%;其他學科的厭學情緒相對平衡。
(二)學生厭學原因的調查情況
1. 社會因素導致學生厭學的情況較為嚴重
(1) 迷戀電視、網絡游戲和手機等娛樂方式,造成厭學情緒的現象較為突出。其中,有56人迷戀電視娛樂,占比25.57%;上網玩游戲的有172人,占比78.54%;玩手機的有136人,占比62.1%;聽音樂的有39人,占比17.8%;看網絡小說的有106人,占比48.4%;而上網聊天的有98人,占比44.75%。
(2)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和社會問題也普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認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有175人,占比79.9%;認為大學生工資低導致厭學的有103人,占比47.03%;認為讀書無用的有59人,占比26.94%;認為考大學比較容易的有22人,占比10.05%。
(3) 當前用人制度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是導致厭學的重要因素:認為不讀書也能找到好工作的有93人,占比42.46%;認為讀書與收入不成正比的有110人,占比50.22%;認為讀書不易找到理想工作的有136人,占比62.1%;認為不讀書可以直接打工掙錢的有33人,占比15.1%。
2. 家庭因素對學生厭學的影響占很大比例
(1) 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顯著,認為家長對學習不關心的有78人,占比35.61%;因父母外出工作難以教育孩子的有90人,占比41%;認為家長對自己期望過高的不合理要求的有127人,占比57.99%;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放縱及教育方式不當的有69人,占比31.5%。
(2) 家長自身也會影響學生的厭學情緒,認為家長過于重視成績的有142人,占比64.84%;認為父母離異且對學習不關心的有31人,占比14.15%;認為家長知識水平低,無法輔導作業的有88人,占比40.18%;認為父母賭博影響學習的有20人,占比9.13%。
3. 學校因素導致學生厭學的情況不可忽視
(1) 學校的管理和升學壓力使許多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認為學校課程設置缺乏多樣性的有82人,占比37.44%;認為學校管理松懈,周圍同學的不良行為影響學習的有66人,占比30.13%;認為課外活動少,學習氛圍枯燥的有142人,占比64.84%;認為自主學習時間少,缺少自由度的有128人,占比58.44%。
(2) 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影響較大。調查顯示,認為教師對學困生關注不夠的有64人,占比29.22%;認為教學方法單一、課堂無趣的有92人,占比42%;因教師的諷刺和挖苦而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的有93人,占比42.46%;對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喜歡的有99人,占比45.2%。喜歡高效課堂模式的僅有29人,占比13.4%;要求教師加強基礎教學的占比均超過50%。
4. 學生自身因素給厭學原因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1) 學生普遍認為厭學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基礎差,157人表示想學但力不從心,占比71.69%;因為害怕吃苦的有73人,占比33.3%;學習習慣不佳的有125人,占比57.07%;學習目標不明確以及早戀的有49人,占比22.37%;對學習缺乏興趣的有63人,占比28.76%;缺乏自制力的有91人,占比41.55%。
(2) 學生還認為人際關系和學習環境對厭學有很大影響,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厭學情緒的有143人,占比65.79%;受到老師批評而厭學的有73人,占比33.3%;因家庭關系不和諧而導致厭學的有44人,占比20.1%;父母管教過嚴導致的反抗情緒的有45人,占比20.54%;因自身心情不佳而厭學的有31人,占比14.5%;與同學關系緊張造成厭學的有16人,占比7.3%。
(三) 學生對學校的期望調查情況
1. 對學校管理工作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加強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養成教育,希望學生能夠改進學習習慣的有98人,占比44.75%;希望轉變觀念,做好理想教育的有66人,占比30.3%;希望改善學習環境,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的有101人,占比46.2%;希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有30人,占比13.7%;希望回歸傳統教學模式的有34人,占比15.53%;期望采用高效課堂模式的有41人,占比18.72%。
2. 對班主任的期望主要包括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尤其關注學困生的情況,有110人占比50.23%;希望班主任對不同學生設定合適的教育目標的有86人,占比39.27%;希望老師與家長溝通,減輕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待的有82人,占比37.44%;希望班主任能多與學生溝通,建立良好關系的有33人,占比15.07%。
3. 對科任教師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希望按照高效課堂模式教學的有29人,占比13.24%;希望維持原來教學方式的有42人,占比19.18%;希望教師進行個別輔導、注重基礎教學的有122人,占比55.71%;希望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的有109人,占比49.77%。
二、調查分析
1.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厭學現象普遍,情況較為嚴重,只有3.19%的學生表示未曾厭學;抄襲作業事件頻發,顯示出嚴峻的抄襲現象;對英語的厭學情緒最為突出。
2. 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尤其是不良娛樂活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約50%以上的學生均受到其影響。社會上對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和工資低等問題也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
3. 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影響也極為深遠,家長的缺乏關心和不當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特別是農村家庭普遍存在留守現象。
4. 學校的管理、課程設置以及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對學生的學習情緒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對學困生的忽視和課堂教學的單調。
5. 學生自身的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差、自制力弱、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關系等也是導致厭學情緒的重要因素。
6. 學生對學校的期望主要集中在改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及教師的個別指導,旨在提升學習興趣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三、對策和建議
1. 解決學生厭學問題需要關注根源,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與引導,增強學生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
2. 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推動高效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及實踐。
3.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針對性地幫助學困生提升成績,激發學習興趣。
4. 在特殊群體教育方面,要關注留守兒童和家庭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學業壓力。
5. 學校可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校的吸引力和學生的歸屬感。
6. 繼續優化學困生的幫扶機制,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6
調查目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許多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明顯的消極情緒,厭倦學習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成績,甚至對于部分本應優秀的學生來說,也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為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改善教育教學方式,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此開展此次調查。
調查對象:
某中學七至九年級的在校學生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相結合
調查步驟:
1、設計調查問卷
2、進行問卷調查
3、安排個別交流,收集相關信息
4、整理和統計數據
5、分析調查結果
調查過程:
資料統計:(總人數425人)
1、認為自己喜歡學習的學生有243人,占57.2%
2、不喜歡學習并覺得無趣的有62人,占14.6%;因為理解能力不足而不學習的有120人,占28.2%
3、希望學校多開展課外活動的占84%
4、認為教師對學生影響較大的有45.9%
5、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而導致該科成績不佳的學生占33.1%
6、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占37.5%
7、認為自己付出努力的占65.1%;想要學好的占97.5%
8、認為學習無所謂的占20.5%。
調查結果分析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約38%的學生存在厭學傾向。學生們的厭學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缺乏理想與目標。
如今,我們必須反思教育的核心目的。許多學生學習的動力僅僅是為了生活得更舒適,而非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或追求更高的理想。這樣的學習態度是自私的,它削弱了教育本應具備的正面意義。更有甚者,一些學生甚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樣就無從談起真正的學習了。
2、 新學習觀念影響學生心態。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態度逐漸淡化,他們認為讀書與未來的成功并不必然關聯。許多學生逐漸接受了這種思想,認為不讀書同樣可以取得成就,這種偏見影響了他們對學習的認同。
3、 學校生活單調,缺乏表現機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基本上是在教室、宿舍和食堂之間的循環。單一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乏味,而缺乏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更是讓他們感到壓抑。許多學生希望學校能增加多樣化的課外活動,拓寬他們的參與空間。
4、 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習積極性。
調查中,63%的學生認為影響他們學習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教師需尊重學生的感受。當學生感到被忽視或缺乏理解時,他們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就會增加。若教師采用更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興趣自然會提高。
5、 學習壓力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對比許多厭學的學生,有42%的學生表示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而這種壓力多因家長的高期望而來。競爭激烈的社會使得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斷提高,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抑制了他們的好奇心與創造力。
6、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影響學習。
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變化的階段,他們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包括學習、社交及未來規劃等。在這些壓力面前,很多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顯得脆弱,部分調查對象甚至表示存在焦慮、抑郁等情況,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表現,也影響了日常生活。
調查反思:
通過問卷與面談收集的數據,我們意識到,學生的厭學傾向問題相當嚴重,涉及因素錯綜復雜。作為教育工作者,需從自身出發,進行深刻反思,以徹底改善學生的厭學情緒。針對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課余活動不足現象,教師必須提升教學方法與課堂效率,明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內容上做到合理安排,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享受學習的樂趣。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7
學生厭學現象是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許多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這與多種因素有關。為了了解這一現象的根源,我在班級中進行了相關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們被詢問了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以及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大多數同學表示,他們厭煩學習的課程往往是那些氛圍沉悶、缺乏互動的課堂。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們對學習的厭倦感有著相似的原因。
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不同課程的厭倦
導致學生對某一課程厭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授課方式單一;
(2)課程內容難度過大,缺乏趣味;
(3)課堂缺乏互動,氣氛壓抑;
(4)缺乏實踐環節,無法動手操作。
顯然,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果課堂缺乏活力,學生自然會感到無趣,從而對課程產生抵觸情緒。
最受歡迎的課程往往有以下特點:
(1)教師授課生動有趣;
(2)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
(3)課堂互動豐富,師生交流頻繁;
(4)鼓勵學生參與實際操作和實踐。
二、對教師的態度
學生們對教師的喜惡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最受歡迎的教師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1)公正無私,對每位學生都平等對待;
(2)幽默風趣,能緩解課堂壓力;
(3)知識淵博,能夠引導學生思考;
(4)關心學生,樂于傾聽他們的訴說。
而讓學生厭惡的教師則往往表現出:
(1)對學生不負責任,缺乏耐心;
(2)偏袒部分學生,造成不公;
(3)課堂管理不當,導致環境混亂。
這一部分的調查結果表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會顯著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
三、家庭環境的影響
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色,但過高的期望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調查顯示,過于嚴格的家庭要求會使孩子感到焦慮,認為自己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從而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合適的期望和理解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而過高的壓力則可能導致厭學情緒的加重。
正如古人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就像無源之水,難以持久。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以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8
一、調查目的:
學生的學習熱情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業成績,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愈強,學習效果也就愈顯著。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厭學情緒。如何有效識別和改善這一現象,使學生能夠享受學習的過程,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次調查旨在深入了解我校學生厭學現象的現狀及其成因,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尋求有效的改善方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構建一個和諧、開放的學習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情感與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全情投入學習活動。
二、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xx日
三、調查地點:
校內
四、調查對象:
我校部分學生
五、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法
此次調查采用問卷的方式進行,共設計10個選擇題。我們隨機抽取了40名學生,發放了無記名調查問卷40份,并成功回收有效問卷40份。
六、調查結果:
(一)學生的厭學現象較為普遍
1、調查顯示,約有50%的學生對學習感到厭煩,其中明確表示“非常討厭”的占10%,不喜歡的占40%,還有30%的學生覺得學習態度一般,只有20%的同學表示對學習感興趣。
2、對于課后作業的態度,只有35%的學生表示喜歡,喜歡的學生僅占5%,其余65%的學生認為作業繁重,難以接受。
3、在所有學科中,學生對學習的喜愛程度,數學和語文的占比最低,各占15%,而其他科目較受歡迎的比例則更高。
(二)缺乏學習信心,依賴他人
調查還顯示,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僅占25%。有40%的學生表示更喜歡與同學討論,30%的學生則偏好抄寫他人答案,而熱衷于主動回答問題的人數僅占10%。這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動性,不愿嘗試展示自我。
(三)影響厭學情緒的因素
1、有近6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基礎較差,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時,老師應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2、教師的態度和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耐心細致的教師更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七、改善學生厭學情緒的建議與措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教師應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的狀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趣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應以平和的態度面對學生,鼓勵他們主動提問、交流,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
3、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形式提升學習興趣
教師可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練習,如小組合作、游戲競賽等,以促進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從而增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4、創造成功體驗的機會
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和評估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成功體驗。這能有效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建立起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我們相信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厭學情緒,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9
我們對學生厭學現象進行了深入調查。通過這項研究,我們對當前學生厭學的狀況有了初步了解,為更好地認識和應對這一問題,進而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學生厭學的現狀
2.影響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
3.解決學生厭學問題的建議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我們設計了一份涵蓋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壓力和學習目標的問卷,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60份,樣本數據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2.訪談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多次教師和學生的訪談。這些訪談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有助于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
二、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問卷和訪談數據的分析,發現學生的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并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
(一)學生厭學現狀分析
1.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約62%的學生表示對學習缺乏興趣,23%的學生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只有15%的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這表明多數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不高。
2.學習壓力
調查結果表明,70%的學生感受到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學習壓力,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更加明顯。不少學生表示,過高的期望使他們感到窒息,導致他們對學習產生厭倦。
3.學習支持
調查發現,58%的受訪者認為教師的支持力度不足,盡管有73%的學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學習指導。許多學生提到,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溝通方式未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影響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
許多學生表示,家庭對他們的學習期望往往過高,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調查顯示,47%的學生感到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讓他們更愿意放棄學業。
2.教師因素
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查中,64%的學生提到,枯燥的教學方式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而激勵和互動性較強的教學則能有效增加他們的學習動力。
3.課程設置
在調查中,約65%的學生表示,課程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和未來目標缺乏關聯性,導致他們覺得學習毫無意義。這種情況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了厭倦感。
三、解決學生厭學問題的建議
針對學生厭學現象,我們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調整家庭教育方式,合理降低對學生的期望值,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2.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采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互動。
3.優化課程設置,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習的指導性與實用性。
我們期待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熱情與動力。
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報告 篇10
一、問題提出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學生厭學的現象愈發普遍。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減退?這種情況有什么顯著的特征?我們又能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來改善這一狀況呢?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1、具體目標
①調查當前中學生厭學的現狀
②分析厭學現象的主要特點
③探討導致厭學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問卷內容涵蓋學習動機、情緒狀態、家庭影響和同伴關系等四個方面。問卷在某中學的在校生中發放,共計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0%。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學生厭學的現狀分析
1.1學習動機
調查結果顯示:75%的學生表示他們對學習沒有足夠的熱情,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和完成作業。這反映了學生們對學習的目的感模糊,缺乏內在的驅動力。
1.2情緒狀態
結果顯示,82%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焦慮與壓力,57%的學生偶爾會出現逃避學習的情況。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在面對學習時,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他們對學習產生負面情緒。只有15%的學生表示他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和滿足,這意味著大多數學生無法享受學習的過程。
1.3家庭影響
調查中發現,72%的學生反映家庭對學習有很大的期望,但過高的期望也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很多家庭在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孩子們在學習上感到孤獨,缺乏支持。
2、學生厭學的特點
根據數據分析,當前中學生的厭學現象表現出以下幾種特點:
2.1對知識的渴望度降低
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正逐漸降低,大部分學生對于學術課程的興趣明顯不足,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更多關注成績,而非知識的獲取。
2.2學習目標的不明確性
許多學生表示對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方向感到迷茫,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計劃。這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逐漸喪失了動力。
四、討論(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1、學生厭學現象成因分析
當代中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1教育體制的影響
隨著應試教育的普及,學生們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考試壓力,而這種壓力往往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2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有著重要影響。過分強調成績的家庭環境,會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非樂趣。有效的親子溝通與支持,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1.3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對高學歷的追求以及就業市場的壓力,也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負擔感,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而忽視了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樂趣。
2、改善學生學習心理的對策
2.1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學??梢酝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輕松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他們緩解學習壓力。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關懷和支持。
2.2明確學習目標
幫助學生設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和引導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2.3家庭教育的優化
家長應調整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營造一個支持與理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