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銷售市場研究報告
本次果品市場調查涵蓋了超市、批發市場與零售商店,發現果品普遍缺乏冷藏保鮮措施,果品種類繁多,進口果品主要來自美國和泰國。在好又多超市,進口果品占比41.7%,價格較高,而批發市場和零售商店則以國產果品為主,價格較低但品質相對較差。調查還表明,果品在采后處理環節存在技術滯后,清洗、分級、打蠟等措施的應用率低,造成較高的損耗和質量差異。我國果品的采后處理技術亟待提升,需加強國際合作和政府支持,以提高果品的市場競爭力及降低損耗。改善貯藏和運輸技術也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通過技術進步與政策扶持,有望推動國產果品的質量提升和市場發展。
9月4日下午至9月5日上午,我們團隊“分為兩路”,一隊對鳳起路上的好又多超市進行了實地調查,另一隊則走訪了秋濤路和三里亭的兩個果品批發市場,同時隨機調查了秋濤路的果品零售商店。
調查結果顯示,在超市、批發市場以及零售商店中,果品并未采取冷藏保鮮措施,果品種類繁多,南北方水果應有盡有。來自北方的主要果品包括蘋果、梨、葡萄、鮮棗、鮮桃、李子、獼猴桃、柿子、哈密瓜、石榴等;南方的主要果品則有柑橘類、香蕉、菠蘿、椰子等。在好又多超市中,進口果品的占比為41.7%,主要進口國家是美國和泰國,其中美國占50%,泰國占26.7%。在批發市場與零售商店中,基本未能發現進口果品。在果品的采后處理措施中,分級、預冷和貼標的比例幾乎達到100%,但單果包裝的比例較低,僅為16.7%,其中使用網罩包裝的比例高達66.7%,而用塑料盤、紙板、塑料薄膜及保鮮紙的各占16.7%(某些果品甚至使用了兩種包裝材料,例如黃冠梨用塑料盤&網罩,黃花梨用網罩&保鮮紙)。批發市場和零售商店通常不清洗果品、不打蠟,挑選分級不夠嚴格,包裝情況較為不規范(紙箱質量差,外箱無標識,分量不足,混雜不同等級,存在弄虛作假現象)等問題普遍存在。不同場合的稱量與計價方式大多相同:按斤或千克計價。冷風貨架的使用率極低,批發市場與零售商店則連空調設施都沒有,只有好又多超市配備了空調來調節果品貨架的溫度。相對而言,好又多超市的果品外觀質量普遍優于批發市場和零售商店,貨架期也相對較長。零售商店因經營和管理不規范,果品品質最差,貨架壽命也最短。在價格方面,由于好又多超市主要銷售進口果品,其價格普遍在5元/kg左右波動,部分進口果品如美國的紅提和以色列的紅西柚甚至達到9.9元/kg,顯著高于批發市場和零售商店。而在批發市場,由于主要以批發為主,價格相對較低,但基本維持在1元/kg以內。
現有果品的采后處理措施主要包括:
【清洗和修整】:提升果品外觀質量,去除果品表面的塵土、雜質與農藥殘留,減少在運輸、貯藏及上市過程中的腐爛損失。然而,現有的清洗措施無法完全去除果品表面的農藥殘留,依然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
【分級】:通過形狀、病蟲害、藥害與機械損傷的剔選進行質量分級,一般采用感官評估,而色澤分級可借助光電儀器。分大小的分級有的依據果徑,有的依據重量,采用分選機械和電腦控制。此措施旨在保證果品質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果品的腐爛損失,并延長其貨架壽命。但感官分級容易引入人為誤差,從而導致質量不均,而機械分選又不可避免地造成機械損傷。
【打蠟】:打蠟能夠減少水分蒸發,預防病菌污染,減輕水果的呼吸強度,延緩衰老,抑制腐爛,從而延長水果的貨架壽命。
【預冷】:迅速降溫,抑制呼吸強度,以保持果品的新鮮度,防止黃衰,并減少運輸和貯藏過程中的能耗。預冷可在包裝前或包裝后進行,其方法、速度及最終溫度應根據果品不同特性進行調整。忽視果品特性進行無原則的預冷,必將對果品的品質造成損害。
【貼標】:增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檔次與價格,從而達到優質優價。
【包裝】:減少機械損傷,防止失水萎蔫,是保鮮、保質以及方便搬運的重要措施。
【冷鏈與貯運】:應用冷鏈技術可有效延緩果品蔬菜的衰老,降低損耗,保持良好的新鮮度。然而,在貯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果品的機械損傷與呼吸損失,影響果品的質量與營養價值。
鑒于本地與外地、當季與保鮮果品在采后處理技術和價格上的差異,我們將重點分析研究國產與進口果品在采后處理技術及價格上的差異(果品商品化處理程度與質量、價格的關系也涵蓋其中)。
隨著我國水果生產技術的不斷改善,如高接換種、套袋技術、控制載果率等逐步普及,我國水果的質量有所提高,但與國內市場需求以及先進國家相比,水果的外觀質量與內在質量還有明顯差距。目前,我國水果的優質果率僅占總產量的40%左右,其中約5%屬于高檔優質果,這部分水果價格高、銷路暢;約45%的標準水果隨著產量增加,價格波動幅度大,銷售困難,風險較大;還有15%的劣質果則幾乎沒有市場,出現積壓滯銷。
在水果采后處理方面,我國一方面技術應用率低,另一方面采后處理技術薄弱。目前,僅約1%的果品經過清洗、打蠟、分級、包裝后投放市場,而在發達國家,水果生產幾乎實現百分之百的采后商品化處理。由于我國采后商品化處理的滯后,嚴重影響了果品的外觀質量,進而影響到果品的銷售和價格。我國的果品采后管理極為落后,果品的產地預冷、冷藏運輸鏈的建立及冷藏庫建設等與果品生產有明顯不匹配。目前,我國果品的貯藏能力僅占水果總產量的15%左右,可見,有85%的水果在短時間內均需搶占有限市場,這與市場需求的均衡發生沖突,必然導致滯銷、價格下跌,一時賣不出去就會失水腐爛,影響品質。
我國水果采后損失極為嚴重,約有三分之一的產品在消費前便損失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世界發達國家將農產品的采后處理視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他們能夠將新鮮水果采后損失控制在2-5%。從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產值構成來看,農產品產值70%以上都是通過采后商品化處理和銷售環節實現的。采后產值與采收時的自然產值比例,日本為2.2,美國為3.7,而我國僅為0.38。西歐國家的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率高達90%以上,而我國還不足40%。國外果品的包裝增值可達10倍以上,我國則僅停留在回收包裝成本的水平,差距顯而易見。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蘋果冷藏量已達到總產量的80%以上,而我國部分地區的蘋果冷藏量甚至不及10%。我國的果品商品化處理生產線基本依賴外國成套引進,但設備價格過高,且多只能用于少數幾種果品的保鮮與分級,功能單一,導致設備閑置,利用率低,效益不高。
在此次調查中,國產果品的價格基本在1-5元/kg之間波動,而進口果品的價格則普遍超過5元/kg,直逼10元/kg。例如在好又多超市,普通國產香蕉價格為1.99元/kg,而泰國進口香蕉則需7.93元/kg,約為國產香蕉的4倍。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品質優勢和關稅等因素,先進的包裝技術及貼標所產生的品牌優勢也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
隨著消費者觀念的改變,對水果的重視不僅局限于質量,也對外觀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我國水果的采后處理技術滯后,每年因貯藏、運輸過程中變質的水果占總產量的七分之一,造成巨大的浪費。而采后加工處理技術的先進程度,直接影響到我國水果的出口貿易,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果的采后處理工作。
筆者認為,改進國產果品采后處理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幾點:
【1】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和歐美國家的農業發展各有長短,僅通過合作與互補,方能實現共同發展。政府、中介機構和企業應當緊密合作,營造并推廣園藝產品的品牌形象。應在WTO框架下,推進貿易關系的穩健改革,盡快調整和改進貿易政策,制定更加開放、透明和前瞻的市場準入規則,加快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以民間合作為主體,鼓勵企業及民間機構圍繞不同領域和項目進行合作。政府需增強服務功能,在信息交流、科技推廣、政策優化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市場環境相關的網絡、機械化等領域,加強在園藝品種、栽培技術、采后處理、低溫運輸系統、質量保障、植物檢疫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提升我國農業及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水果采后處理與加工的支持力度。
水果采后處理與加工需要較高的設施與技術要求,以及相應的投入,單靠企業和農戶的積累難以解決,從我國國情來看不切實際。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及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擴大我國水果的出口份額,并滿足人民對優質水果的消費需求,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增強對水果采后處理與加工的支持力度。應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完善相關政策扶持措施,鼓勵知名水果基地和龍頭企業因地制宜地發展水果采后處理與加工;應在財政與信貸資金上給予合理支持,特別是對重點名優水果基地及龍頭企業在良種選育、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的財政補助,對水果采后處理與加工廠的建設提供優惠貸款支持;第三,應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與信息服務,除繼續做好新技術的推廣外,積極宣傳和推廣適時采收、及時采后處理及貯藏保鮮新技術,并做好果品的信息發布與預警工作,為果品生產企業及農戶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
【3】推進對水果保鮮、貯藏、運輸及加工技術的研究。
歐美農業的高質量及高效益,得益于其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他們對研究項目的選擇往往由生產實踐決定,因此研究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生產應用,實現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部分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種類較少,研究相對專一,能夠很好解決某一產品在生產、運輸、貯藏、銷售中遇到的問題,為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提供重要支撐。我國應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加強科技研究與生產實際的緊密結合,切實解決我國水果在保鮮、貯藏、運輸及加工領域的技術難題。
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工作在我國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與巨大潛力,而果品采后處理技術的發展與強化必將為本土果品產業帶來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