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污染現狀及其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水資源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尤其在城市地區。調查顯示,水污染主要分為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其中人為污染影響更大。根據法定定義,水污染指由于物質引入導致水體特性變化,危害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目前,中國每年有大量污水排入水體,城市水污染加劇,河流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調查指出,結構性污染和生活污水治理不足是主要問題,水利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加劇了污染。為改善水質,建議加強法律實施,推進工業排放達標,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并積極推廣環保生產技術。公眾和企業應共同參與水污染防治,以保護珍貴水資源。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生產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口迅速增長,人類從自然環境中汲取的資源已遠超自然的再生能力。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棄物也突破了環境的承載極限,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枯竭及環境污染問題的惡化,水資源污染問題尤為嚴重。為深入了解這一現象,我利用空閑時間對中國某地區的水質狀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并查閱了相關研究資料,對水污染這一課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文獻、閱讀報紙、上網搜索,以了解水資源污染的嚴重性。
2、向相關部門詢問,了解水污染的現狀。
3、通過多種渠道,探討水污染的解決方案。
三、調查目的:
1、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更全面地掌握中國水資源的污染現狀及其相關問題。
2、為文化和環保部門提供詳實資料,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治理污染的緊迫感,促使人們更加珍惜水資源和熱愛自然。
3、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四、水污染的基本情況:
4.1 什么是“水污染”?
根據1984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是指由于某種物質的引入,導致水體的化學、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下降的現象。水污染主要分為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其中人為污染對水體的威脅較大。根據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可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種類型。
目前,每年全球約有4200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導致數億立方米的淡水被污染,這一數字占全球江流總量的14%以上。中國的城市水污染問題愈加嚴重,1998年監測的176天城市河段中,有52%的河段污染嚴重,1999年全國城鎮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0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占67%。根據水利部門的數據,1980年全國受污染河流的比例為21%,1999年這一比例上升至38%。多數城市的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這一趨勢逐漸加重。
從197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制定相關法規,建立管理機構,加強監測力度等,建設了一批污水處理設施,并推廣清潔生產工藝。
4.2 現階段問題:
1、結構性污染問題依然突出。某些流域內造紙、化工企業數量仍然過多,部分企業在排污方面持續超標,造成污染負荷難以減少。許多地方在達標排放上仍存在表面化的做法,達標項目結束后,許多企業又恢復了之前的排污行為。
2、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不足。在一些流域,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如化肥和土壤引起的污染)成為了主要污染源。在滇池,生活污染源占比高達45%至56%,而面源污染占比為33%至40%。盡管在對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后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水體富營養化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緩解。
3、枯水季節河流自凈能力減弱,污染問題加重。
4、在某些地區,水利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未能得到妥善處理,進一步加劇了水體的污染。例如,在一些流域,因建造大量水庫和閘壩而導致的水體阻塞,使得水體變得污濁,造成區域內出現新的污染問題。
五、結論:
盡管小南湖的水質相對較好,河水清澈,部分河岸存在垃圾堆放現象,河水仍不可飲用。整體來看,該地區水質狀況與去年相比變化不大,沙溪流域水質達標率為90%,主要污染因子為氨氮和石油類,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4%,主要污染因子為大腸菌群。湖庫水質在逐漸富營養化,主要受到氮和磷的污染。
針對目前水污染現狀,提出以下四項治理方法:
① 加強《水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力度,確保各級重視。
② 著重推進工業污染源的達標排放工作。
③ 積極尋求資金支持,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④ 推廣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六、可行性措施:
1、繼續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
2、加強水污染防治和監測管理,建立水環境保障體系,實現統一、科學和民主管理。
3、推廣節水與廢水回用技術,降低污水排放系數。
4、調整產業結構,特別在缺水地區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的發展。
5、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保障機制,確保水污染防治工程的推進。
七、整治建議:
1、持續推動《水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增強監管和宣傳力度,讓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2、加強工業污染源的達標排放管理,提升整體水環境治理水平。
3、推進環境創新,改善城市生態,促進節水和廢水處理技術的應用。
4、強化對新污染源的控制,確保城市建設中考慮水質保護。
5、調動各界積極參與水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公眾和企業共同努力以保護水資源。
6、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確保新項目可持續發展,避免產生新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