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趨勢研究報告
隨著我市人口老齡化加劇,老齡事業發展備受關注。市政協最近開展專題調研,揭示了我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目前,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占總人口的19.3%,高于全國水平。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包括提高的老年撫養比、養老金壓力、消費和產業結構變化、醫療保障需求增加以及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轉變。調研還指出了我市老齡事業面臨的幾大問題,如基本養老保險“空賬”、老年社保覆蓋低、養老設施不足、社會救助能力弱和公共服務不足。為應對這些挑戰,建議加強老齡事業發展、加快養老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扶持老齡產業和規范養老服務行業,以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社會福利。
隨著我市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老齡事業的發展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滿足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并推動老齡事業的持續發展,市政協近期組織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我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
根據國際人口學會的定義,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或者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10%時,社會便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或60歲以上的比重達到20%時,就被稱為“老齡社會”。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年11月,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正式成為老齡化國家。到20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為8.87%。相較于全國其他地區,我市的人口老齡化現象發生得更早且發展迅速。目前,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49.05萬人,占總人口的19.3%,高于全國水平6個百分點。
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高齡人口比例的上升,必然會對經濟、社會及家庭等多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將加重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老年人養老金支出的總體規模將持續增大;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影響消費和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及就業市場等,促使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繁榮;第三,慢性病已取代急性病和傳染病成為健康的主要威脅,醫療模式將更加注重長期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醫療保障資金也將迅速增加;第四,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和高齡老人將影響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必將導致代際關系在供養、居住、照料及交往方式上的變化,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比例的上升也將對社會的穩定性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二、我市老齡事業面臨的問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提前布局,積極開展各項應對措施,并制定了多項老齡政策,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提高老年人社會福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市針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政策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逐漸形成了體系,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該體系仍顯不足,無法完全匹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老齡事業的要求及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本養老保險的“空賬”問題。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現收現付與部分積累相結合的制度,由于改革之初政府未承擔相應的轉制成本,導致個人賬戶資金被挪用,至今仍處于“空賬”狀態,財政面臨著巨大的支付壓力。
二是老年社保的總體水平偏低。目前,我市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雖然覆蓋了城鄉大部分居民,但仍處于廣覆蓋、低保障的階段,無法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相比較,老人養老金基數過低,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養老設施的供給不足。目前,我市的養老機構僅有82處,床位總數為1.3萬張,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7%。這一比例與歐美地區的5%—7%差距明顯,現有養老設施數量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且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機構的積極性也較低,導致仍然存在較大的短缺。
四是老年社會救助能力不足。當前,嚴格的低保準入制度將部分在貧困線邊緣的老年人排除在外,而整體醫療保障水平較低,部分家庭老年人仍面臨因病致貧和返貧的風險。在缺乏完善的社會捐贈法規和持續善款籌集機制的情況下,社會救助能力依然薄弱。
五是公共服務力度亟待加強。我市實施的老年社會優待政策得到了老年朋友們的廣泛認可,但由于公共服務能力的限制,加之部分服務場所受制于非政府投資,提供的免費、優惠服務仍顯不足,整體優待力度仍需進一步提升。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據專家預測,從年到年,我國將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預計到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31%。我市的老齡化進程相較全國其他地區將更為迅猛,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民生目標,營造良好的社會關愛氛圍,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高度重視老齡事業的發展,促進老有所養常規化。老齡化問題不僅是老年人和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需共同面對的挑戰。必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充分認識解決老齡問題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未雨綢繆,及時做好各項基礎工作,迎接老齡化高峰的到來。要加強政策研究,深入理解國家關于養老、醫療等相關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養老金支撐體系;加大政府對社會養老事業的投入,建立合理的低保準入制度,將貧困邊緣的老年人納入保障范圍。
二是加快養老設施的建設。建議各級政府撥出資金,對現有養老設施進行提升改造,特別是農村敬老院,從而增強養老服務機構的承載能力;有計劃地投資建設一批綜合性頤養中心,提供居住、休閑、文化、康復等多種服務;對閑置的公共設施進行改建,轉變為養老服務場所。
三是加強對老年人的社會救助。完善敬老優待政策,擴大優待項目,增加適用人群,使更多老年人受益。建立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和捐贈激勵政策,增強社會參與感,拓展老年社會救助的覆蓋面,并設立老人應急救助機制。
四是扶持老齡產業的發展。老年人群體的消費需求龐大,政府應將老齡產業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中,給予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鼓勵社會投資,推進老齡產業的健康發展。
五是規范養老服務行業。制定養老服務行業的標準與規定,推動專業培訓與職業道德提升,確保服務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