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調查研究報告(實用6篇)
大學生的聲音愈發顯得重要。本次調查報告深入探討了大學生在學業、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真實感受與需求,揭示了他們面臨的壓力與挑戰。調研結果顯示,時間管理與心理健康成為了普遍關注的話題,而對職業發展的期望則展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這份報告不僅為教育機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也為學生自身的成長指明了方向。通過對大學生真實心聲的記錄與分析,我們希望能夠引發更多關于教育、心理及職業規劃的深入討論。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第1篇
調查背景
在大學生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除了學業壓力,他們往往通過旅游、游戲、追劇等方式來放松心情。然而,是否有充足的時間來讀書,反而成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隨著手機電子書的普及,紙質書的吸引力是否依然強烈?如今的大學生是否依舊能沉浸在經典名著的世界中,還是更愿意在網絡小說中暢游?對于專業書籍和熱銷書籍的態度又如何?以上這些問題構成了本次調查的核心內容。
(一)調查時間:20xx年8月10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此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社交媒體如微信、QQ等平臺發布問卷,以便向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學生進行調研。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56份。
(三)調查內容:調查將從大學生的閱讀時間、習慣、書籍偏好及生活方式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具體內容詳見附在本文后的調查問卷。
(四)調查數據:
1.有效問卷156份,其中男生62人(約占39.74%),女生94人(約占60.26%);大一學生70人(約占44.87%),大二學生64人(約占41.03%),大三、大四學生22人(約占14.1%)。調查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的學生群體。
2.在偏好的閱讀方式統計中,約50.64%的學生傾向于閱讀紙質書,約31.41%的學生選擇電子書,約18.95%的學生偏好報紙雜志。這表明,盡管電子書快速崛起,紙質書仍是大多數大學生的主要閱讀渠道。
3.關于每日閱讀習慣,有約22.44%的學生表示每天都有閱讀,約49.36%的學生稱基本能做到,只有28.20%的學生表示偶爾閱讀。超過半數的學生堅持每日閱讀。
4.在平均每日閱讀時間方面,約8.97%的學生有3小時以上,約65.38%的學生在1-3小時之間,約23.72%的學生少于1小時,約1.92%的學生幾乎不閱讀。大部分同學每日的閱讀時長為1-3小時。
5.除了課本外,平均每月閱讀書籍數量調查中,約7.69%的學生表示0本,約70.51%的學生為1-3本,約19.87%的學生為4-6本,只有約1.92%的學生選擇6本以上。
6.在暑假期間,閱讀書籍數量的調查顯示,約10.26%的學生沒有讀書,約45.51%的學生閱讀了1-2本,約34.62%的學生閱讀了3-4本,約9.61%的學生選擇5本及以上。
7.面對豐富的校園生活,學生們有各自的重點追求,約17.95%的同學更注重學業,約25.00%的同學選擇閱讀以充實自己,約15.38%的同學偏愛觀影,約31.41%的同學傾向于社團活動或兼職,約10.26%的同學選擇其他。這顯示出,參加社團及兼職活動的學生占比較高。
8.關于閱讀地點,約56.41%的學生選擇圖書館,約34.62%的學生選擇自習教室,約74.36%的學生在寢室閱讀,約53.85%的學生在家中進行閱讀,約19.74%的學生在書店,約3.85%的學生在食堂,約8.97%的學生選擇其他場所。
9.對于書籍的主要獲取渠道,約71.79%的學生通過個人購買,約54.46%的學生選擇圖書館借閱,約38.46%的學生選擇向他人借閱,約50.64%的學生通過下載進行閱讀。
10.關于書籍類型的偏好,約57.69%的學生偏愛文學名著,約52.56%的學生選擇通俗小說,約31.41%的學生喜歡歷史傳記,而專業書籍則較少被關注,只有約19.87%的學生表示喜歡專業書籍。
11.在喜歡的文學作品類型方面,約75.64%的學生選擇小說,約10.26%的學生選擇散文,約5.13%的學生喜歡詩歌,約9.61%的學生表示均可接受,約0.64%的學生不喜歡文學類書籍。
12.面對老師推薦的專業書籍,約23.72%的學生通常會閱讀,約66.67%的學生偶爾關注,約9.61%的學生從未閱讀過。這顯示出大部分同學會關注老師的推薦。
13.關于讀書筆記的習慣,約25.64%的學生會做筆記,約30.77%的學生不做,約43.59%的學生偶爾做一些??梢?,部分大學生有記錄讀書筆記的習慣。
14.當遇到喜歡的書籍時,約62.82%的學生選擇迅速閱讀完畢,約15.38%的學生按計劃閱讀,約19.87%的學生有時間翻閱幾頁,只有約1.92%的學生表現得虎頭蛇尾,這表明大多數學生依然對閱讀保持熱情。
15.在個人讀書量的自評中,認為讀書多的學生占比為0,約5.13%的學生認為較多,約66.67%的學生認為一般,約24.36%的學生認為較少,約3.85%的學生認為很少。這反映出學生整體的讀書量需增加。
16.關于是否關注暢銷書,約30.13%的學生表示會關注,約58.97%的學生對此只是了解,約10.51%的學生表示不關注。這顯示出大學生對于暢銷書的關注度并不高。
17.關于網絡小說的看法,約20.51%的學生覺得符合年輕人口味,約25.64%的學生認為具有傳播優勢,約29.49%的學生對其內容及寫作技巧表示擔憂,約24.36%的學生認為整體水平較低。
18.在討論讀書質量與數量時,約36.54%的學生傾向于質量優先,約28.21%的學生支持數量優先,約35.25%的學生則認為兼顧質量與數量是最理想的選擇。
19.關于閱讀的動機,大部分學生選擇出于興趣愛好,其比例達到了80.77%;提高學業成績的選擇占比為20.77%,其它理由包括拓展知識面、提高個人素養等。
20.關于讀書困惑,約30.77%的學生表示不知道該讀什么書,約15.38%的學生對方法不知所措,約53.85%的學生則是讀了卻難以記住,這提示了他們在閱讀理解及應用上的困惑。
21.關于閱讀帶來的幫助,約40.38%的學生表示拓展了視野,約25.64%的學生表示有助于樹立價值觀,約34.62%的學生認為提升了個人素養??梢姡喿x在大學生的成長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第2篇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0%的大學生面臨心理健康問題。人際交往障礙、學業與就業壓力、情感波動以及個性缺陷成為他們主要的心理困擾。
這項調查于7月10日發布,由廈門智信市場研究公司完成,共訪談了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思明職業技術學院等四所高等院校的1500名大學生。
調查結果顯示,大約25%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遇到了一定障礙。有的同學表現出社交恐懼,不愿與人交流;而有的同學則為了融入群體,甚至放棄自己的原則隨波逐流。
除了人際交往問題之外,學業和就業壓力、情感波動、個性缺陷也是大學生們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調查顯示,約有32%的大學生感到巨大的壓力。部分原因在于所學專業并非出于興趣,常常在內心產生沖突與痛苦。學習壓力大、課程負擔沉重、頻繁的考試以及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皆對他們產生了壓力。
小李即將畢業,但已經參加了五場招聘會,依然沒有找到心儀的崗位,情緒十分低落。“我今年從華大畢業,卻無法進入理想的單位工作,我真的不知道未來會如何?!?/p>
另外,約有40%的大學生在情感方面存在困惑,戀愛失敗導致的心理問題尤為顯著。一些學生甚至因此走上極端,造成悲劇?!拔以诖笠粫r,女朋友突然跟我分手,我至今無法釋懷?!币幻諒埖耐瑢W說道。
調查還發現,有15%的學生表現出抑郁癥狀,18%的人感到焦慮,10%的人有敵對情緒。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隨著年級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年級的學生主要集中在適應新生活的問題,同時面臨學習和人際交往的挑戰;二年級學生則更多地關注人際關系、學習與職業發展、情感問題;三年級學生則傾向于專注于自我提升及社交;而到了四年級,擇業問題成了主要挑戰,伴隨有戀愛關系及未來發展的焦慮。相比城鎮大學生,農村學生的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過度的壓力讓大學生們情緒低落。一位大二學生反映:“我常常感到難以言喻的抑郁與茫然,面對未來感到迷茫,所有事情都變得索然無味,常常希望哭出來,卻無以釋懷,就算是好事也無法讓我開心。如今我經常失眠,做噩夢。”
針對這次調查所暴露的問題,心理專家李教授指出,從個人發展角度看,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向成年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容易出現自我意識的矛盾、強烈的交往需求與孤獨感之間的沖突、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等問題。若這些矛盾過于劇烈,遇到刺激很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
在現實生活中,中學時的優越感在大學生活中漸漸消失,使許多學生感到失落與恐懼。獨生子女現象在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獨生子女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與缺乏社交經驗使得他們的心理比較脆弱,進而導致上述問題的出現。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第3篇
調查主題:大學生的生活態度
調查對象:某高校在校大學生
調查目的:了解大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
調查時間:不定期,長期進行調查
生活態度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它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學習和生活,還會間接影響到周圍的人和社會的整體氛圍。良好的生活態度可以讓人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幸福感。尤其是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具備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努力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生活態度,我們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
一、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生活持有積極態度。他們普遍認為,擁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習慣是實現個人目標的基礎。然而,個別學生因學業壓力和社會競爭,表現出對未來的不安與迷茫。
二、具體分析
1、積極生活
在生活中,保持積極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夠主動與他人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許多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增強自我能力,豐富課外生活。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忙于學業,缺乏對生活樂趣的關注,容易陷入單一的生活節奏中。
2、健康意識
隨著健康知識的普及,大學生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逐漸提高。調查發現,約70%的學生表示會定期進行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在飲食方面,大部分學生傾向于選擇健康的食品,避免過多攝入快餐和零食。然而,還有一些學生因為時間安排不當或懶惰,仍舊存在飲食不規律的情況,這對其身體健康產生了一定影響。
3、社會責任感
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大學生的責任感十分明顯。眾多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希望通過公益行動回饋社會。調查顯示,大約65%的學生曾參與過志愿服務,并在活動中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然而,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學業繁忙,無暇顧及社會事務,這表明在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上仍需更多引導與激勵。
4、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為生活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被大學生所重視。調查表明,約80%的學生能夠主動尋求心理咨詢與輔導,面對生活的挫折時,愿意與朋友傾訴和分享內心的壓力。但一些學生仍對心理問題抱有偏見,不愿意傾訴,缺乏應對心理壓力的有效方法,這對他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5、價值觀的發展
在價值觀方面,大學生普遍重視個人發展與社會貢獻。調查中,多數學生認為,追求理想與實現自我價值是生活的主要目標,對于金錢等物質誘惑有較強的辨別力。他們希望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然而,也有少數學生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不明確,導致價值觀的迷茫。
三、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當前大學生的生活態度整體積極向上,具備一定的健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但在心理健康和價值觀方面仍需進一步關注。大學生應當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第4篇
我國高校紛紛開展關于電子商務的調研,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某知名大學是全國較早開展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高等院校之一,早在1992年便設置了《電子商務導論》的選修課程,隨后在1996年將該課程納入了物流管理與國際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根據新制定的教學大綱,《電子商務》課程已成為管理與信息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在教學實踐中,該校形成了一個包括教師的電子教案、學生的電子作業、互動式的在線教學平臺以及電子商務案例教學的綜合多媒體教學體系。作為教育部認可的網絡教育試點,學校在網上實現了電子商務課程的遠程教學。電子商務已成為在校大學生中討論的話題之一。
那么,大學生們對于電子商務的看法如何呢?在20xx年底,該校電子商務協會聯合對在校學生進行了關于電子商務的問卷調查。問卷采用紙質形式,共發出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650份,受訪者涵蓋不同年級及專業,包括工科、商科、法律等,因此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圍繞學生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1、你了解什么是電子商務嗎?
2、你認為電子商務對社會的影響是什么?
3、你能描述電子商務的一般流程嗎?
4、你聽說過EDI嗎?
5、你對電子貨幣有怎樣的理解?
調查結果顯示,68%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對電子商務有一定的了解。數據顯示,大學生對電子商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受教育程度越高,對該領域的理解也越深。在表示了解電子商務的學生中,認為其對社會影響深遠的占27%;認為有一定影響,但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的占43%;認為當前我國在電子商務發展上還存在難度,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有限的占30%。這說明在校大學生在認識電子商務及其社會影響時,態度較為理性,同時也反映出高等教育在這一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仍存在差距。
在調查電子商務流程的認識時,表明有清晰理解的本科生僅占34%,而MBA學生則占90%。大多數非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對電子商務具體流程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初步階段。在對EDI的了解方面,僅有不到10%的人表示曾了解過;只有5%的人能夠就EDI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發表看法,這部分人均為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的學生。這一現象顯示出在該學科的深入學習中,經濟管理的學生具有相對的優勢,但其他專業的學生對該領域的關注度較低。
在關于電子貨幣的調查中,只有2%的學生表示曾在網上使用過電子貨幣。多數本科生對這一領域幾乎沒有專門研究,研究生中也僅有少數人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整體來看,真正意識到電子貨幣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不多,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深入研究的更是寥寥無幾。
第二部分的調查集中在學生獲取電子商務知識的途徑,了解他們常用的資料來源。結果顯示,除開設電子商務課程的專業外,大部分本科生主要通過計算機雜志(41%)和報紙(28%)了解電子商務,專業書籍和廣播電視所提供的相關知識則使用頻率較低。此次調查所涉及的電子商務相關論文來源于80種中英文報刊,說明學生的閱讀范圍較廣,但也反映出專注于電子商務的專業期刊在數量上仍顯不足,目前的媒體宣傳較少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面,而是大多以普及知識為主。在普及電子商務領域受到廣泛認可的媒體主要包括《計算機科技》、《互聯網趨勢》、《信息與計算機技術》等幾本雜志,這些雜志在近年來相繼設立了電子商務相關專欄,以滿足讀者的需求。然而,任何一種刊物所占的比例均未超過16%。在沒有任何組織的情況下,65%的本科生和92%的研究生表示曾主動參加過電子商務相關展覽,以了解最新的發展及技術應用。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電子商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許多人通過課外閱讀及參展的方式來提升對電子商務的理解,盡管系統全面的學習顯得匱乏。在電子商務逐步成為21世紀商業主導模式的背景下,若能夠加強電子商務的普及和教育,將極大推動我國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第5篇
調查目標:
大學生學習狀況及課外活動參與情況、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調查時間:
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調查對象:
全國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及其輔導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
回憶自己在大學時期的生活,我們那時的課程安排其實并不比中學更輕松,尤其是面對期末考試時,各種復習資料應接不暇,幾乎把課余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校園里的各種社團、活動雖然豐富,但往往被繁重的學業所掩蓋?,F在,隨著教育政策的推動和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大學生們的課外活動漸漸開始受到關注,許多高校也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提高,但學習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也開始浮現。
(1) 在開學之初,各大高校迎來了新生入學季,校內外各類社團、活動組織紛紛發放宣傳資料,力求吸引新生加入。在這個時期,許多新生面對白天的課程安排和晚上要參加的社團活動,常常感到無所適從。有的新生在經過幾周的適應后,逐漸找到平衡,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有些則因為學業壓力選擇放棄課外活動,專心學習。不同的新生在適應過程中有著不同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大學生活質量。
(2) 在一些知名高校中,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通常表現出良好的綜合素質,他們在課堂之外的表現同樣出色。許多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提升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然而,持續的高強度學習和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也意味著更高的壓力,對于一些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更希望通過課外輔導來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學習壓力與活動參與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3) 學業成績一直是大學生心中的重擔,面對未來的就業競爭,許多學生開始選擇參加各種輔導班和學習小組,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調研數據顯示,各類輔導班的推銷頻繁,他們通過校園宣講、社交媒體等方式吸引學生報名。這些機構常常承諾提供優質的教學和個性化的輔導,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雖然一些學生選擇了報名,但仍有很多人因經濟原因而卻步。家長和大學生在金錢投入和實際效果之間不斷權衡。
(4) 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調查,當前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尤其是在學業壓力大和就業壓力疊加的情況下,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一些心理咨詢機構借此機會,推出了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課程,著重幫助學生緩解壓力。調查顯示,不少大學生曾因忙碌的學習和活動安排而忽視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出,學校和社會應共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解決方案。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第6篇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很多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積極參與討論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對提升其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不同的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參與方式和重要性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背景下,我校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如何深入落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精神,將學生引導至正確的社會現實中,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實踐條件與服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對我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調研與分析,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一. 調查概況
為深入了解本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實際情況,以及他們對社會實踐的看法與態度,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適應日益嚴峻的就業環境,我們開展了此次調查。調查對象為全校在校學生,依據年級、性別和專業的不同進行了分層取樣。經過統計,10級學生占33%,09級學生占29%,08級學生占20%,07級學生占18%。男生占44%,女生占56%。法學專業學生占比為47%,管理學專業為12%,經濟學專業占14%,刑偵專業占9%,新聞學專業與語言學專業各占7%,政治學專業占8%。
二. 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用系統抽樣法,以學生宿舍號為依據,抽取了1518個宿舍進行調查。調查方法主要以問卷為主,輔以訪談形式。共發放問卷1518份,收回1300份,其中有效問卷1244份,有效回收率約為82%。訪談部分隨機選擇15位同學進行深入交流。
三. 調查時間: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四. 調查內容
1.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包括對社會實踐的態度、觀點及其參與的主要形式和內容等。(問卷設計共包含15個問題)
2. 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安排、面臨的困難、實踐目的和看法等。
五. 調查說明
1. 本次調查過程中,部分同學拒絕訪談及未在宿舍的情況較為普遍,從而導致樣本數量有所減少。
2. 數據統計時,我們采用控制變量法(年級)進行分析,結果將以年級為標準進行解讀。
3. 調查員和統計員主要由校內志愿者構成,部分調查員對問卷統計不夠熟悉是本次調查的不足之處。
六. 調查結果
(一)問卷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參與過社會實踐的學生比例約為75%,未參與實踐的學生占28%。
對于社會實踐的必要性,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參加社會實踐非常重要,視其為必修課程,另一部分同學則認為實踐值得嘗試,只有少部分同學持消極態度。
關于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目的,各年級學生普遍認為是為了獲取經驗、提升能力,尤其是09級和08級同學表現突出。不少學生期望通過實踐減輕家庭負擔,賺取零花錢。而為就業做準備則是08級和07級同學的主要目的,拓寬視野、結交朋友也是重要動機。
關于實踐途徑,超過一半的同學依賴學校提供的機會,部分學生選擇自行尋找崗位,顯示出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
在實踐內容方面,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選擇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活動,兼職形式在10級到07級學生中呈現高比例依次為63%、67%、70%、71%。有關主題調研的參與度也在提升。
對于實踐地點,絕大多數同學選擇商業區或學校附近,居民區也是熱門選擇。大部分學生選擇在寒暑假參與實踐,課余和周末參與的同學也相對較多。
從實踐天數來看,超過半數的同學參與時間在1-15天之間,而高年級學生參與時間明顯增加。
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多為聯系合適實踐單位,約五分之一同學表示在確定實踐項目上也面臨挑戰,對組織管理的需求亟待提升。
對于學校在社會實踐方面的支持,絕大部分同學希望學校能夠創造更多機會,并提供相關培訓和安全保障。
(二)訪談調查結果:
訪談對象均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經歷,許多人選擇寒暑假和周末參與各類活動。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積累經驗和增強能力。部分同學也因經濟原因參加實踐,主要障礙包括機會不足和交通不便,個別同學則提到缺乏耐心。大部分受訪者對相關政策了解不多,但均期望通過實踐提升自己。
七. 調查建議
1. 學校應加強與實踐單位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機會。
a. 學??梢耘c市內商場建立合作,為學生提供兼職機會。
b. 針對不同專業,學??梢月撓迪嚓P實習單位,提供更多對口實踐。
2. 開設實踐相關課程,提供理論指導。
a. 開設實踐指導課程,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
b. 邀請成功企業家分享實踐經驗,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3. 學校應加大資源投入,提升對社會實踐的管理和組織。
a. 在財政上支持大學生實踐,完善管理制度。
b. 設立專門的實踐管理機構,對有意愿的學生進行注冊管理。
c. 為參加實踐的學生提供相關證明。
4. 學生應積極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a. 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實踐能力。
b. 強化專業素養,以便尋找到合適的實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