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社會公德現狀分析報告7篇

462個月前

社會公德的狀況在社區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與安全感。本次調查報告深入分析了當前社會公德的實踐狀況,揭示了在現代化進程中,公眾對于道德規范的認知與遵守之間存在的差距。通過對多項具體案例的研究,本報告旨在呼喚社會各界對公德的重視,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1篇

 調查人:地鋪三小502班李華

 調查指導:教師

 調查對象:社區居民,路人,校園內各班級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調查目的:

社會公德是我們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諸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打鬧喧嘩等行為,這些不僅影響了周圍的環境,也損害了社會的和諧。為了深入了解我們社區與校園內公德情況,特開展此項調查,通過問卷形式收集盡可能多的反饋信息,找出不文明行為的根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推動社會公德的提升。

此次調查活動讓我對社會公德的認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明白文明不是一種口號,而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才能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環境。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社會中的“不文明行為”現象

1、在街道上隨意丟棄生活垃圾的現象屢見不鮮,很多人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但其實這種行為反映出的是缺乏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忽視了他人的健康和社會的環境保護。顯然,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仍然任重道遠。

2、在人口密集的市場區域,流動商販眾多,他們大多屬于外來人口,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在執法部門的檢查時,他們往往采取“躲避”的策略,形成了“城管走,商販入”的怪象。這種現象導致了執法和管理的困難,相關部門在治理過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卻難以形成有效的長效機制。

可以看出,社會公德的缺失往往與環境的管理不到位有關,比如小區的設施配備不足、物業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這些都會導致城市環境的臟亂差,進一步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若要改善這一現象,我們在提升市民素養的更需加強環境管理。

 二、校園內的不文明行為

在校園中,我們同樣發現了不少不文明現象,例如亂丟紙屑、損壞公物、在公共場所喧嘩等。這些行為不僅影響了校園環境,也給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困擾。

在學校里,我們應該做到:遵守課堂紀律,愛護公共設施,尊重教師,團結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文明形象。在社會中,我們同樣需要做一個有素養的公民,誠實守信,遵守社會的規章制度,自覺維護公共秩序。

 三、關于創建文明社會的思考

通過對各種不文明行為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往往在我們身邊潛伏,若不加以重視,將會對社會的文明程度造成侵蝕。如何改善這一現狀,提升社會公德呢?

我們需要積極開展社會公德宣傳,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以誠、信、禮、智為原則,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努力糾正不文明的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此次調查,我深刻意識到每一個小的改變都能為社會文明做出貢獻。希望我們能夠攜手共進,從自身做起,共同創建更加文明、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2篇

當下社會中,公民的社會公德已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意識的教育,不僅關乎他們個人的道德修養,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蓬勃發展。深入開展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對于推動我們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公德素養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方面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別是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學生的公德意識和實踐能力有了顯著提高。相較于以往,如今大部分大學生能夠自覺遵守“愛國守法、誠信友善、勤勉自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出較為良好的社會公德涵養。

然而,現實中依然存在部分大學生在社會公德方面表現不佳的問題。例如,許多學生在公共場合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隨意亂扔垃圾和口腔衛生不注意等現象時有發生。課堂紀律問題,包括遲到、早退及曠課等現象,仍然在部分學生中普遍存在。考試中作弊的行為、對誠信的淡薄意識、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足等問題,也顯示出社會公德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二、社會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體系的缺陷影響公德理念的建立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對社會公德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許多高等院校在評價學生素質時,往往將重心放在學業成績上,而忽略了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這種重視結果導致了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缺乏系統性和長效性,教育內容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的有效引導,最終使學生在道德理念與行為之間產生脫節。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導致公德行為的缺乏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卻忽視了對其社會公德教育的引導。尤其是對于獨生子女,過度的寵愛和無條件的包容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較為自我中心,缺乏與他人相處中的道德約束。父母的言行舉止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低水平的公德意識在家庭環境中不斷滋生。

(三)經濟環境的負面影響扭曲公德認知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了影響。社會上對物質利益的追逐,使得一些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逐漸偏向功利化,忽視了基本的公德規范,導致他們在道德判斷上出現偏差,從而影響了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四)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造成公德缺失

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仍待提升,許多學生在面臨學習壓力和生活困擾時,難以保持積極心態。面對不如意的成績或生活挫折,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消極的態度來應對,進而導致了一系列不良行為的發生。這種心理狀態的延續,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

三、提升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校園環境,提升公德教育的有效性

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成長。學校應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營造一個互相尊重、共同進步的校園氛圍,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公德意識。

(二)將社會公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

高校應將社會公德教育作為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生動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接受公德教育。

(三)加強社會實踐,促進道德行為形成

通過組織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參與社區服務、志愿活動等,不僅能夠增加他們的社會經驗,還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四)關注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來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與學習的壓力,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機制,為處于心理困境的學生提供幫助,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升公德意識

社會整體的公德氛圍對大學生的公德行為有著重要影響。要通過媒體宣傳、倡導社會正能量,提升全社會對公德的重視程度。創造一個人人講道德、倡導良好行為的社會環境,讓大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自覺踐行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3篇

調查課題: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xx月xx日 xx月xx日

調查對象:社會各類人群

調查類型:問卷形式調查

調查地點:xxxx

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和諧與秩序的基本道德準則。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社會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五個核心內容。我們小組針對這五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告如下:

本次社會公德問卷調查中,我們第五小組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103份,最終有效問卷為103份,回收率達到98.1%。其中,男性52份,占50.5%;女性51份,占49.5%。在對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后,我們對相關數據進行了處理,并作出如下說明。

在文明禮貌方面,調查顯示,認為文明禮貌重要的受訪者占99.02%,其中9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保持文明禮貌。然而,當問到是否會說臟話和粗話時,8.74%的受訪者表示會,33%的受訪者表示不會,58.3%的受訪者偶爾會說臟話。另外,在詢問是否會主動向師長問好時,81.6%的受訪者表示會主動問好。雖然在文明禮貌方面的得分較高,但在臟話和粗話的使用上仍需進一步改善。

在助人為樂方面,調查結果顯示,79.6%的受訪者表示曾經有過助人為樂的經歷。在公交車上,68%的受訪者愿意為老、弱、病、殘、孕等群體讓座,29.1%的受訪者會視情況而定,只有2.9%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讓座。當被問及在馬路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31.1%的受訪者表示會伸出援手,6.8%的人表示不會,63.1%的人則表示“視情況而定”。大多數人對于不愿意幫助的理由是擔心自己可能會因此而遭遇不必要的麻煩。由此可見,助人為樂的意愿在誠信缺失的社會中顯得尤為脆弱,需要重視誠信的重建。

在愛護公物方面,調查顯示,當看到有人破壞公共財物時,34%的受訪者表示愿意上前制止,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為積極。而51.5%的受訪者表示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制止,14.6%則表示不會采取行動。在碰到倒下的標語牌時,絕大多數人表示會撿起來放回原位。對于公共財物的珍惜狀況,73.8%的受訪者表示會好好愛護,23.3%的受訪者偶爾會珍惜,只有2.9%的受訪者表示不會珍惜。這表明在愛護公物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亟待提升公眾的公共財產意識。

在保護環境方面,僅有22.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具備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75.7%的受訪者表示意識一般,甚至有1.9%的人認為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幾乎為零。在公共場所,6.8%的受訪者承認會亂扔垃圾,38.8%的人偶爾會這樣做,只有54.4%的人表示在公共場合不會亂扔垃圾。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69.9%的受訪者認為做得一般,24.3%的人認為做得很差。在垃圾處理方面,68%的受訪者選擇直接傾倒,能夠分類處理的僅占三分之一。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環境保護問題已經相當嚴峻,我們每個人都應為保護環境而努力,微小的行動也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

在遵紀守法方面,僅有41.7%的受訪者表示從不闖紅燈,絕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闖紅燈的行為。在提到道德對公民行為的約束時,只有33%的受訪者認為道德規范具備很強的制約作用,絕大多數人認為道德應發揮重要作用,但在現實中并未能做到。調查顯示,61.2%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插隊,6.8%的人偶爾會插隊,4.9%的人則經常插隊,27.2%的人表示偶爾插隊。完全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受訪者僅占17.5%,不少人則表示并未做到。遵紀守法方面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通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對社會公德的現狀有了深入了解。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的社會公德意識仍然薄弱,對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五大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許多人尚未意識到增強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在面對社會不良現象時,能夠積極指出并制止的人數寥寥。我們亟需提升社會責任感,促進實際行動的落實。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禮儀即是社會公德。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不學禮,無以立”,這簡短的一句話深刻地闡述了社會公德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關注社會公德問題,踐行公德,成為社會公德的積極參與者。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社會公德教育和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目前社會中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但總體上社會公德的狀態仍然積極向好。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精神財富定會同物質財富一樣不斷豐富。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公德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單靠某位教師、某所學校或某個地區是無法完全實現的。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并呼吁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是為我們的后代創造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4篇

題目: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系別:

專業:

姓名:

學號:

 一、某城市民社會公德問題概況

1、環境衛生狀況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環境衛生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大小便、公共設施亂涂亂畫、隨地吐痰和亂扔垃圾等現象屢見不鮮。居民在垃圾分類投放上的意識仍顯不足,超薄塑料袋以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況普遍存在。雖然市民普遍意識到環境衛生的重要性,但實際行為中,卻也常出現違反公德的情形,這是否反映出我們在意識與行動之間的矛盾?

2、交通文明問題

交通文明問題同樣被認為是本市民較為嚴重的社會公德問題,表現為乘坐公共交通時的擁擠和爭搶,以及行人闖紅燈或斜穿馬路等行為,這些現象不容忽視。

3、禮貌行為缺失

調查數據顯示,本市民在文明禮貌方面依然亟需改進,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包括: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爭吵、隨意抽煙以及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等。

 二、市民不滿的社會公德違反行為排行

市民最為反感的社會公德違反行為中,隨地吐痰位列首位,其后依次是: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大小便后不予清理、亂扔垃圾、乘坐公共交通時的爭搶,以及公共場合的不當親密行為。

 三、社公德表現與認知的差距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居民積極向我們反映他們所遇到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但當詢問“如果您目擊他人違反社會公德時,會如何反應?”時,結果卻不算理想。有27%的市民表示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會出面制止,若涉及自己利益則只有6%的人愿意出手干預;而28%的人表示會隨大流,30%的人因害怕報復而選擇沉默,10%的人則認為這一問題與自身無關,理應由相關部門處理。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大部分市民仍然偏向于理論知曉而缺乏實際行動。根據調查,我們可將市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愿意在確保自身利益情況下出手制止的;第二類是愿為維護社會公德而適度犧牲自身利益的;第三類是能無視個人利益,積極抵制違反社會公德行為的人。顯然,大多數人屬于第一類,提升本市公民道德水平的任務依然艱巨。

 四、社會公德違反現象的成因分析

社會公德的違反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管理體系不足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合理使得社會公德的約束力弱。對于一些違法行為有明確的法律懲罰,但對違反公德的行為則僅限于道德譴責,缺乏相應的規定和有效的執行力度。

2、管理措施缺乏執行力。面對一些違規行為,很多職能部門未能盡職盡責,對輕微違規行為選擇視而不見,管理措施形同虛設。

3、公共設施的不足或設計不合理,未能滿足市民的需求。

(二)個人素養不足

1、公德意識的淡薄。一些人對自身行為的不文明性質缺乏認識,例如常見的隨意吐痰、在公共場合不當行為等。

2、公私標準的雙重化現象。在個人空間內精心打理,而在公共區域則隨意堆放雜物,形成鮮明對比。

3、公德行為的缺乏自發性。有人監管時才遵守公德,無人監管時則暴露劣根性,缺乏習慣性的道德行為。

(三)社會道德觀偏差。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出現偏移,物質主義過于明顯,使得公德意識逐漸淡化。

(四)輿論導向的不當,輿論壓力不足。

(五)教育方面的缺失。學校和家庭在道德教育上的重視不足,缺乏實踐,導致年輕一代的公德意識薄弱。

 五、提升社會公德水平的對策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維持公共生活及人與人、個人與社會間關系的重要準則。在社會主義社會,倡導和遵守社會公德不僅是個人的責任也是集體的義務。

研究發現,公德觀念的形成需要經過如下階段,首先是制度約束的他律階段,這一階段需要通過完善制度和法律來規范行為;其次是自律階段,逐漸形成內心的道德責任感。推動此轉變的關鍵在于道德教育,教育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

在對青年的社會公德教育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育青年相互尊重與關心,構建友愛的社會關系。

(二)強調遵守公共秩序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鼓勵青年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三)培育青年講究文明禮貌,強調文明交往與公共道德的基本準則。

(四)引導青年尊老愛幼,促進家庭和諧,建立良好的家庭道德觀。

提升社會公德亟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律與制度,使公德建設逐步走向法治化。

(二)加強輿論監督與導向作用,增強社會公德的認知與自覺。

(三)強化道德教育,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推進社會公德的提升。

(四)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進而改善整體社會的公德面貌。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5篇

社會公德指的是公民在社會交往及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道德標準。《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社會公德“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層面,社會公德表現為文明舉止和對他人的尊重;在人與社會的層面,表現在愛護公共財物及維護公共秩序;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社會公德則體現為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

作為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新時代的中堅力量,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擔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具備崇高的道德情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努力成為道德的榜樣。

在道德思想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它最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它能夠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同時也貫穿于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針對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現狀,我們進行了相關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整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表示:“今天的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值得肯定,相較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為“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知識運用能力偏弱”。僅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且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表明,大學生在公德意識方面表現良好,對基本公德行為有清晰的認知,但在具體表現上還有待提升,尤其是“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愈加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時時面臨困難,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關懷。助人為樂的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便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將幫助他人視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是一種博愛的體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期待。形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我們一生受益的精神財富。正如所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學生應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中,有57.75%的人表示“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37.97%的人表示“偶爾參與出于任務”,而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與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重要體現,展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不太熱衷于參與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當給予積極的引導與鼓勵。

許多當代大學生相對較少接觸社會,鮮有卷入世事紛爭,因此也保留著純真的善良與感恩之心。在一次關于無償獻血的訪談中,一位受訪者毫不猶豫地回答所有問題。她積極參與獻血,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當詢問她是否考慮過獻血存在風險時,她的回答是:“我沒想過,我覺得我的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系,況且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來救助!”調查數據也顯示,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無償獻血,36.31%的同學有意參與但因時間原因未能做到,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一項醫院獲利的行為,因此不參與。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的基本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體現在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行為都是文明禮貌的體現。調查顯示,84.54%的受訪者在路上遇到老師時會主動問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重視程度。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者時,只有49.47%的人會主動讓座,48.47%的人則表示會根據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表明大學生對讓座的態度是積極的,但能夠始終如一地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人卻僅占一半,表明大學生在文明禮貌方面的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理應肩負起這一責任。隨著周圍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和愛護公物的重要性。據調查,當外出產生垃圾卻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等找到垃圾箱后再丟”,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而6.74%的人可能礙于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維護環境衛生方面,大部分同學表現出色,能夠做到“獨善其身”。然而,在以主人翁態度對待環境保護之時,大學生的表現尚顯不足。例如,在看到地上的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立即清理干凈,80.21%的人雖然有清理的意愿但卻未行動,其余14.06%的人則選擇不理會。這表明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環境時多以避而不見的態度為主,往往為了面子選擇回避。在此呼吁大學生應力求改變這種現狀,關注環境保護,踐行“彎腰精神”,讓我們的行為為世界增添一份清潔。我們還應堅決反對校園內盛行的“課桌文化”,在做任何事情前,思考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與影響,始終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守法律法規是提升社會公德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人員復雜,素質差異可能導致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響,因此需要通過紀律和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全面了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樹立法治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然而,目前大學生在遵紀守法方面的表現并不理想,安全事故屢屢發生,考試作弊現象也屢見不鮮。調查顯示,93.2%的同學認為考試舞弊并不罕見,甚至對此泰然處之。在某高校的調查中,56.7%的人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存在!這反映出不僅是學術道德問題,也顯示出大學生規則意識的薄弱。許多大學生過早地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要改變這種現狀,不僅要依賴社會的正確引導,更需要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6篇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次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對象為我校(北京交通大學)電信學院的大二學生。為了獲取準確的數據,我們先設計了一份問卷,并進行了初步預調查,結果反饋顯示問卷在語言表達、問題設計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我對問卷進行了調整,并從被調查者的視角重新審視其設計。最終對40名電信專業的學生展開了匿名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5份(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調查結果概述:

通過數據統計和分析,我們發現盡管少數學生在某些方面表現不足,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還是較為強烈的。這說明大家對社會公德的基本認知得到了提高。尤其在當今公共生活越來越豐富的背景下,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愈發顯著。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中堅力量,更需要清楚理解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此次調查主要包括文明禮儀、助人為樂、遵循法律法規等方面,以下是對此情況的分析。

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是指在他人有困難時,能夠主動給予幫助,這是高尚品德的一種體現。調查顯示,31.43%的人認為參與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非常有意義,45.71%的人表示有時間才會參與,而22.86%的人則不愿意參與。在愛心募捐方面,34.29%的人經常參加,60%的人偶爾參與。大多數學員認為參加公益活動的原因在于“幫一方,助八方”。不過,這也反映出,雖然大家意識到公益活動的重要性,但在參與行動上仍顯不足。

對于乞討,80%的人表示會視情況而定,17.14%的人愿意施以援手。這種情況反映出社會陰暗面對人們幫助意愿的消極影響。然而,我們期待的是更多的人能夠積極施以援助,畢竟那一小筆金錢或許能改變他人的命運。

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養的體現,更是社會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規范。調查發現,80%的人在公交車上遇到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時會主動讓座,20%的人偶爾會這樣做,顯示出大學生在尊老愛幼方面的道德情感。

在公共場合吸煙的行為,74.29%的人表示很討厭,17.14%的人表示比較反感。82.86%的人在看到插隊時會在心中抱怨,只有8.57%的人會當場制止,這些結果表明大學生在禮儀方面的道德修養較高。

遵循法律法規

遵守法律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石。調查中顯示,20%的人堅決不闖紅燈,45.71%的人在急于趕路時會選擇闖紅燈,而31.43%的人在沒有車輛經過時則會闖。91.43%的人撿到物品時會主動上交,但在看到校園內有消防栓損壞時,告知相關人員的和不在乎的人幾乎各占一半。這進一步反映出在遵守法律法規方面,大學生的意識還有待加強。

在被問及社會公德概念時,68.57%的人認為它是對社會的熱愛和希望社會變得更好的表現,14.29%的人偶爾用行動來支持。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較為準確,沒有明顯的偏差。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的反思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在社會公德方面總體狀況良好,但仍存在不少問題。雖然大部分學生了解、公德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行動上卻存在“知”與“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公共場所遇到插隊時,盡管有82.86%的學生心中不滿,采取行動的人卻寥寥可數,顯示出道德意識和行為上的差距。學生們應加強自身的道德實踐,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四、改進措施:

作為個人,首先要在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在家庭中,父母應樹立榜樣,加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公德教育活動、開展道德演講,來加深學生對公德的理解;而社會則要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增強公眾對社會公德的重視。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7篇

 一、調查目的

社會公德作為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公共秩序的重要基石。在學習完第六章“提升社會公德 維護和諧秩序”之后,為了更好地了解公民在社會公德方面的現狀與變化,我們小組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旨在對公民的社會公德認知與行為進行全面調查。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涵蓋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在校學生,以及部分社區居民。

調查分為兩步進行: ①、 制作一份“社會公德認知調查問卷”,小組成員將前往各個地點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相關數據; ②、 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最終撰寫成報告。

為了確保調查的公正性,我們采取了匿名的方式進行問卷發放。共設計了100份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社會是由一群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人組成的有機整體。秩序對于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秩序會導致社會運行的混亂。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維護公共秩序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增強社會公德意識方面。熱愛生活、保護環境已成為社會公德的重要體現。

從調查結果來看,人們在環保意識方面日益增強。在面對沒有垃圾桶的場景時,65%的人表示會將垃圾暫時拿在手里,直到找到垃圾桶為止,而25%的人會拿著垃圾一段時間,最終還是選擇扔掉。可見,絕大多數人意識到隨意丟垃圾是不道德的行為。在對于隨地吐痰的調查中,有62%的人選擇在垃圾桶旁吐,35%的人在花壇或溝渠旁吐,只有3%的人認為可以吞回去(盡管此舉顯然不衛生,但可以看出其并不贊同吐痰)。這說明大部分人仍具備不隨地吐痰的意識。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當樹立起環保觀念,積極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從點滴做起,為建設節約型、友好型社會貢獻力量。

 遵紀守法:在問卷中,第11和第12題屬于這一部分。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前提。遵章守法的實踐,是提升社會公德的一條有效途徑。根據11題的結果,75%的受訪者對維護道德底線的認識水平較高,認為應保持誠信、友善的態度。然而,仍有3%的受訪者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這說明在道德意識上需要進一步加強。從第12題來看,能持之以恒地遵守道德準則的人比例較低,僅占36%;而45%的人表示會根據具體情況判斷,甚至還有4%的人認為沒必要遵守,這不免令人擔憂。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積極了解公共生活中的法律法規,努力做到“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愛護公物:在問卷中,第5題涉及這一方面。

珍惜和愛護社會公共財產是每位公民的責任與義務,體現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根據問卷分析,在游覽歷史遺跡時,37%的人會主動制止在古跡上刻字的人,17%的人會向工作人員反映,有33%的人內心憤怒但不加以制止,還有11%的人對此表示正常,還有2%的人自己也想刻。這表明87%的人認為在古跡上刻字是不道德的,保護古跡才是道德的行為,但仍有13%的人未能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作為合格公民,我們應增強社會責任感,愛護公共財物,特別是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堅決抵制損害公物的行為。

 文明禮貌:在問卷中,第8和第9題屬于這一部分。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準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第八題中可以看出,75%的人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所時會考慮他人的感受,遵循社會公德。然而,仍有25%的人未能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僅僅從自我立場出發。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某些場合,手機鈴聲的干擾可能會影響他人。從第九題的分析來看,有68%的人表示會自覺注意不影響別人,17%的人則未采取措施,可能是出于擔心錯過重要的來電。盡管這兩個問題并未顯現出嚴重的問題,但作為一個文明大國,我們有責任保持和發揚良好的道德風尚。

 四、調查感想

此次關于社會公德的調查,是我們大學生活中第一次以小組形式進行的調研。雖然得到了老師和學長的指導,但過程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問題設計不夠全面、選項重復且不合理等。盡管如此,這次調查的經歷讓我們受益匪淺,實踐的體驗深刻而豐富。我們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和收獲。在未來的調查中,我們將吸取這次的教訓,努力不斷改進和完善。

《社會公德現狀分析報告7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贡县| 班玛县| 大渡口区| 襄汾县| 耿马| 夹江县| 中卫市| 宣威市| 汉寿县| 丰镇市| 法库县| 高碑店市| 佛学| 平原县| 色达县| 荥阳市| 西畴县| 敦煌市| 沭阳县| 长寿区| 纳雍县| 信宜市| 文水县| 长春市| 普陀区| 泾川县| 万载县| 平泉县| 宜宾市| 伊金霍洛旗| 凤阳县| 瑞丽市| 任丘市| 永定县| 玛曲县| 英超| 苗栗县| 大城县| 佛教| 阆中市|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