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弱智學校的調研分析報告
對福州市三所弱智學校(開智學校、育智學校、培智學校)及洋下小學特教班的調研顯示,存在師資不足、教材不匹配、設備匱乏及經費緊張等問題。開智學校以體育和勞動技能培養見長;育智學校在康復訓練上成效顯著;培智學校重視個別化訓練;洋下小學特教班面臨嚴重設備不足。調研指出,因中度和重度學生比例增加,教材無法適應,教師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內容,同時專業教師數量偏少,薪酬較低。學校經費來源不足,設備落后,無法進行有效職業培訓。建議教育部門支持編寫適合的教材,提高師資配置和補貼,固定公用支出經費,并呼吁社會為智殘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以改善教育環境和學生未來發展。
我們于20XX年12月對福州市的三所弱智學校進行了調研,包括開智學校、育智學校、培智學校和洋下小學特教班,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福州市弱智學校概況
1、開智學校(鼓樓區)
在校學生75人,設有7個班級。教師14人,按照規定每班12名學生配備3名教師(即班級數與教師數比例為1:3),目前缺編7人。
學校占地面積為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
學校在體育方面有較強特色,曾在國際及國內特奧運動會上獲得100多枚獎牌。該校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低年級(1—3年級)主要以生活自理為主,中年級(4—6年級)側重于家務勞動,高年級(7—9年級)則注重職業教育,如刺繡、縫紉、烹飪、手工藝和剪紙等。
2、育智學校(臺江區)
在校生86人,共設有9個班級。教師23人,每班學生人數在8至10人之間。
學校占地1210平方米,建筑面積811平方米。
該校注重學生康復訓練并取得顯著成效。勞技課和手工課安排學生參與編織、縫紉和烹飪等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福州市的少先隊員紅領巾均為該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裁剪制作的。
3、培智學校(倉山區)
在校生52人,分為5個班級。教師14人,其中只有5人是特教專業畢業,教育局安排的專業不對口教師占1/3至1/4。
學校占地4畝,約2684平方米。
除了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外,學校在個別訓練方面表現較好,針對自閉、好動等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個別化訓練,如語言訓練等,這是一對一的指導,效果顯著。
4、洋下小學特教班(晉安區)
特教班自1998年開辦以來,目前有學生18人,各年級的學生合班上課。教師3名。學生中智商在50以上的僅有3人,其余智商均在40以下。但教師反饋認為輕度學生約有7至8人。來班學習的學生大多數是從普通小學轉入的。特教班的教室和宿舍各為40平方米。
該特教班教學設備嚴重不足,希望能夠添置電子琴、籃球、電腦、電話機、小廣播設備及放棉被的柜子等。
由于條件限制,該班無法進行學生的職業培訓。
二、福州市弱智學校面臨的主要困難
1、教材不匹配,教學難度大
由于招收的學生主要以中度為主,同時兼收重度及腦癱等,使得全國統一編寫的教材無法適應現有教育對象,導致教學困難。以前的弱智學校主要招收輕度學生,但隨著小學教育改革,大多數輕度學生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在普通學校就讀,只有那些普通學校無法接納的中度和重度學生才進入弱智學校,這導致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脫節。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內容,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各校普遍要求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和教師編寫適合中度及重度智殘學生的教材。
2、師資不足,薪酬偏低
部分學校的師資不足,原因在于教育局將部分教師名額調配至普通學校。特教專業畢業的教師數量較少也是一大問題。目前教師的特教補貼僅為工資的25%,與省內部分地區相比較為偏低。
在教師職稱評定方面,現行標準未能考慮特殊教育的特點,仍按普通學校標準進行評定。
3、學校經費緊張
除了教師工資、公積金及醫保等由教育行政部門撥款外,公用支出經費同樣面臨嚴重困難。公用支出涵蓋辦公費用、水電費用、電話費用、綠化衛生費、材料購置費等。
各校的經費來源各不相同,具體情況如下:
開智學校(鼓樓區)
(1) 學雜費:每學期78元/人,由于學生人數較少,一學期的學雜費總收入不足6000元,其中20%需上繳區教育局。
(2) 區教育局撥款:在學校資金短缺時,需報告申請撥款,2003年全年的撥款為2萬元。
(3) 其他:每年兒童節或助殘日的領導慰問及教師外出贊助、募捐等方式解決部分經費困難,這一項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化緣。
育智學校(臺江區)
(1) 學雜費:區教育局規定每生留50元給學校,一學期的學雜費收入僅為4300元。
(2) 區教育局補助:以學校的學雜費收入為基礎,補足至5萬元。
換句話說,以上兩項合計5萬元。
(3) 化緣:每年六一學校都會派專人外出尋求贊助,區政府承諾十年內協助學校拉贊助。
培智學校(倉山區)
(1) 學雜費:該項收入按規定全額歸學校,但因在校生人數較少,總金額也不過4000多元。
(2) 區教育局會根據學校申請不定期視具體情況撥款。
(3) 化緣。
4、設備器材匱乏
(1) 多媒體教學器材:多媒體教學對弱智學校教育至關重要,但開智學校僅有2臺電腦,育智學校為零,培智學校有8臺(多為過時設備)。三所學校幾乎沒有其他現代教學設備。
(2) 感覺統合設備及娛樂康復設施:對弱智兒童,尤其是自閉癥和多動癥兒童,感覺統合設備有助于他們的康復訓練。然而,三所學校因經濟條件限制均無法購置此類設備。
普通學校普遍具有的滑梯、轉輪椅、爬梯、秋千等設施,三所弱智學校均未設立,使得條件遠不如福州市下屬其他特教學校。
5、學生出校后的就業及校內職前培訓問題
三所弱智學校的學生經過九年的學習步入社會后,普遍存在就業問題。過去招收的輕度弱智生在高校后經民政局介紹或個人應聘進入包裝廠、橡膠廠等崗位,但大多數在不久后便被辭退。現如今,由于中度和重度學生比例提高,勞動能力普遍較差,就業問題更加嚴峻。
各校高年級的勞技課所學內容過于單一,無法針對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成了各校面臨的難題。
三、我們的建議
1、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在殘聯的支持下,組織省內專家力量,編寫適合本地區教育對象的教材,并盡可能地配備直觀趣味的多媒體教材。
2、建議教育主管部門依據班級數量與教師數量的比例進行師資配置,同時將教師的特教補貼提升至30%以增加吸引力。
3、學校的公用支出經費必須固定,不再以申請形式發放,以免導致學校在資金上的被動局面。建議教育主管部門直接撥付經費,并根據城市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年度調整,以幫助學校逐步改善教學環境。
4、就業問題,主要針對輕度和中度智殘人。建議殘聯呼吁政府、社會和企業提供適當的崗位,讓智殘人員參與到社會工作中,比如物業管理的衛生、綠化等崗位,從福州市實際出發,劃出一定名額讓智殘群體就業。
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學校對一些敏感問題如經費等不敢直言,這使得一些困難和問題未能得到及時反饋。
若以上匯報有不妥之處,敬請領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