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狀況調研分析報告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當前公民社會公德的狀況及變化,特別關注公共秩序的維護。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年級的同學和校外人士,采用匿名問卷的方式,共發放10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公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明顯增強,65%的人在垃圾處理上選擇將垃圾扔進垃圾桶,62%的人對隨地吐痰持否定態度。然而,只有36%的人始終遵循道德準則,表明道德教育仍需加強。在古跡保護方面,87%的人意識到刻字是不道德的,但仍有部分人未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文明禮貌方面,75%的人在公共場合考慮他人感受,但仍有25%的人未能做到。本次調查為提高社會公德意識提供了參考,強調了守法與道德的重要性,呼吁公民積極參與提升社會道德水平。
一、調查目的
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基石。通過學習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這一課題,我們小組決定開展一次調查,以了解當前公民社會公德的狀況及其變化。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對公民的道德素質進行全面探討。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包括來自不同年級與院系的同學,以及一些校外人士。
調查分為兩個步驟:我們制作了一份“社會公德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前往各個地點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將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最終形成調查報告。
為確保調查的真實性,我們采用了匿名填寫的方式。本次共發放100份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類社會是由相互聯系的人群所構成的整體,而社會秩序則是保障社會正常運作的基本條件。公共秩序的維護在現代社會中愈加顯得重要,尤其是在提升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方面。保護環境、熱愛自然是當今社會公德的核心內容之一。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公民們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明顯增強。在關于垃圾處理的調查中,65%的人表示會將垃圾攜帶到垃圾桶再扔,相較之下,25%的人則會選擇暫時手持垃圾,直到實在找不到垃圾桶才扔棄。這表明大多數人依然認為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對于隨地吐痰這一行為,62%的人會選擇找到垃圾桶后再處理,35%的人會選擇在溝渠或花壇中吐,而只有3%的人會選擇吞回去。該結果表明,絕大多數人對不隨地吐痰的意識依然存在。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堅定環保意識,積極宣揚并落實環境道德,從小事做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保障。按照我們的調查,75%的人對道德底線有較高的認同,普遍認為應保持正直和守信,但仍有3%的人對此持無所謂態度,這部分人亟待加強道德教育。從調查結果看,僅36%的人能始終按照道德準則行事,大約45%的人則會視情況而定,還有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種現象令人擔憂。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深入理解法律法規,努力做到“遵紀守法為榮,違法亂紀為恥”。
對公物的愛護,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根據問卷結果,在游覽古跡時,37%的人會主動阻止他人涂鴉,17%的人會報告相關工作人員,33%的人雖內心憤怒但不制止,11%的人認為這種行為正常,只有2%的人表示想要效仿。調查顯示,87%的人意識到在古跡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認為保護古跡是良好道德的體現,盡管仍有13%的人尚未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作為合格的公民,我們應該增強對公共財物的責任感,珍惜國家和集體財產,堅決抵制一切破壞公物的行為。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道德規范,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根據問卷第八題,75%的人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合時會考慮他人感受,而仍有25%的人未能做到這一點,顯示出部分人士在考慮問題時仍過于自我。關于手機使用的問題,68%的人能夠自覺防止手機鈴聲干擾他人,17%的人則忽略了這一點,反映出他們可能擔心錯過重要信息。盡管結果未必表明嚴重問題,但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人民的道德素質依然值得信賴,大家應繼續弘揚這一優良傳統。
四、調查感想
本次社會公德的調查是我大學生活中首次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在朱衛嘉老師及學長學姐的指導下,盡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題目設計不夠全面、選項不夠合理等,但我們已邁出了實踐調查的重要一步。我們將銘記這次調查的經歷,未來會在總結中吸取教訓,不斷改善和提升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