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調研情況分析報告(精選4篇)
發現基層的實際情況與政策的落地實施之間仍存在脫節現象,阻礙了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步伐。調研揭示了不同地區在資源配置、產業發展與教育扶持等方面的不均衡,提示我們需針對各地的特色與困難,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以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更加扎實的成效。
脫貧攻堅工作的調研報告 第1篇
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相關部署,我局對包抓幫扶的XX鎮小李村和大王村開展了詳細的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小李村位于XX鎮東南部,轄4個村民小組,現有320戶、1300人。耕地面積約為1500畝,以蔬菜種植和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
大王村位于XX鎮西北部,轄5個村民小組,現有450戶、1800人。耕地面積2000畝,其中1200畝用于發展果樹種植,剩余800畝則以玉米、小麥為主要作物。
二、調研前期情況
按照“全民大調研”活動的安排,我局派出了兩個工作組,對小李村和大王村進行了全方位的走訪。小李村共320戶,走訪工作已完成248戶,剩余72戶;其中,有長期外出務工和人戶分離的家庭44戶。大王村的450戶均已走訪完畢,長期外出務工和人戶分離的有38戶。
三、致貧原因初步分析
(一)受教育及健康問題導致的貧困現象較為普遍。一是教育支出負擔。盡管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進行了費用減免,但高中與大學階段的費用仍讓貧困家庭難以承受,導致不少家庭因孩子上學而陷入債務。二是農業收入過于依賴,缺乏風險抵御能力。遇到自然災害時,如洪水或干旱,家庭收入會迅速下降,導致返貧情況嚴重。三是家庭主要依靠勞動力,若有家庭成員生病,既要支出昂貴的醫療費用,同時也減少了家庭收入,形成“惡性循環”。四是遺傳疾病的問題也在某些家庭中顯現影響,例如大王村有戶因家族性遺傳疾病而全部家庭成員均無勞動能力。
(二)傳統農業產值低,經濟收入不高。大多數農戶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經濟收入主要依賴小麥和玉米等作物,雖然種植投入較大,但產值卻相對較低,農民面臨較高的生活壓力。多數農戶缺乏技術、資金及市場渠道,日常生計比較艱難。
(三)受教育程度偏低,脫貧意識薄弱。農村的貧困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很多人依然抱有傳統的小農意識,缺乏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生活中往往依賴外界施予的幫助,缺乏主動自助的意識及能力。
(四)村莊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劣勢明顯。調研顯示,小李村恰處于偏遠山區,缺乏相關的基礎設施,信息閉塞。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村中大多為留守老人和兒童,造成老年人養老和兒童教育問題嚴重。
四、思路與對策
(一)全面詳細摸底,準確篩選出貧困戶。對包扶的村、組、戶進行全面的調查,以精準掌握每個貧困家庭的狀況,在原有的識別基礎上,對貧困戶再次核查,確保不遺漏任何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戶。
(二)制定幫扶措施,明確解決方案。依據村情和戶情,制定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明確責任人、任務標準、實施細則和時間節點,從而提高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緊貼實際情況,制定脫貧工作規劃。結合村情與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規劃好下步的精準扶貧工作,改進基礎設施,改善農戶生產和生活條件。
(四)加強教育與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技能。組織短期技能培訓,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鼓勵具備技術與經驗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引導貧困群眾學習、掌握實用技能,實現共同致富。
(五)強化保障政策,減輕農戶經濟負擔。與鎮政府密切配合,將教育、醫療、社保及保險等政策宣傳落實到每個村、每個戶,使貧困家庭能夠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減輕經濟負擔,降低因病、因學、因災致貧的風險。
脫貧攻堅工作的調研報告 第2篇
為進一步落實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依據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深入XX鎮的xx村和xx村開展了一次全面的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村位于XX鎮的西北位置,轄有7個村民小組,現有590戶2231人。耕地總面積為2880畝,其中以葡萄種植和小麥、玉米為主的產業較為顯著。xx村位于XX鎮的中西部,轄有6個村民小組,現有341戶1371人,耕地面積達3078畝,其中978畝承包給當地企業進行葡萄種植,其余2100畝主要種植小麥、紅薯及雜果。
二、調研前期情況
根據“大走訪、大排查、大清理”活動的要求,我局共派出兩個工作組,對xx村和xx村進行了全面的走訪排查。目前,xx村共計590戶,完成走訪492戶,剩余98戶,其中長期在外務工和人戶分離的有113戶。xx村共341戶,已完成走訪341戶,長期在外務工和人戶分離的有30戶。
三、致貧原因初步分析
(一)因學、因災、因病致貧現象嚴重。一方面,雖然國家已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主要費用,但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教育支出仍然對于貧困家庭造成較大壓力。另一方面,很多貧困戶的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遇到干旱等自然災害,收入便會大幅減少,導致返貧現象。還有,家庭收入依賴勞動力,一旦家庭有大病或慢性病,不僅要支出高額醫療費用,還會減少家庭收入,這對貧困家庭的打擊極大。遺傳病導致的致貧問題也十分突出,如調研中發現xx村有一戶5口人均存在不同程度智力障礙,無勞動能力。
(二)基本種植業產值低,收入水平偏低。大多數農戶從事的都是第一產業,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賴小麥、玉米等傳統種植業,這類產業投入多、產出少,且附加值不高,造成農戶生活困難。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技術、資金和出路,使得收入主要依賴體力勞動。
(三)受教育程度不高,脫貧致富意識薄弱。農村的貧困人口大多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一部分人思想觀念陳舊,傳統的小農意識較為嚴重,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相對滯后。很多人對于生活的改善依賴于外界的幫助,缺乏自我發展和改善現狀的能力和動力。
(四)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條件差。調研顯示,xx村位于偏遠的北仲山一帶,距離縣城較遠,信息相對閉塞,居住環境較差,資源匱乏。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村內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較多,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令人擔憂。外出務工子女的收入普遍較低,既要供養學生,又要照顧父母,導致留守老人經濟壓力很大。
四、思路和對策
(一)準確詳細摸底篩選脫貧戶。對包扶的村組和農戶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精準掌握各村、各戶的實際情況,在原有貧困戶識別的基礎上,進行再核查、再識別,確保每一戶貧困家庭都得到準確識別,找準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
(二)制定針對性措施解決幫扶問題。依據各村和農戶的實際情況,為每個村和每戶量身制定幫扶方案,明確幫扶責任人和任務標準,以確保幫扶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結合實際制定脫貧規劃。在深入了解村情和扶貧對象情況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方案,同時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改善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四)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產業技能。組織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針對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進行培訓,增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鼓勵本地技術能手帶領貧困農戶學習經驗,分享技術,共同發展。
(五)加強政策保障,降低農戶負擔,增強抗風險能力。與鎮政府協調溝通,確保教育、醫療、社保、保險等優惠政策及時傳達到每個村莊每戶,讓貧困戶在享受助學貸款、醫療救助等優惠時,減輕經濟壓力,避免因學、因病、因災再次陷入貧困。
脫貧攻堅工作的調研報告 第3篇
為有效推動全區脫貧攻堅工作和美麗鄉村建設,確保扶貧對象能夠實現“兩不愁、四保障”,我區致力于在全市率先達成脫貧目標,使農村地區成為真正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近日,區政協組織了委員們對脫貧攻堅及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調研。調研組通過聽取匯報、實地考察扶貧項目、走訪調查貧困家庭、召開座談會等多種方式,深入掌握我區脫貧攻堅及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分析問題,提出建議,以促進農村生產及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我區下轄3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和6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達6.2萬人,耕地面積6.22萬畝。38個后山區村落位于秦嶺北麓和西部山區,居住分散、土坯房比率較高,居住安全性較差,經濟增長相對滯后。截至20xx年底,全區有貧困人口4117人。
區委和區政府始終將脫貧攻堅置于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圍繞“兩不愁、四保障”目標,秉持“專項扶貧重產業發展,行業扶貧重社會保障,社會扶貧重結對幫扶”的精準扶貧思路,積極實施精準扶貧,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92億元,其中專項資金3000萬元,拆除土坯房3078戶,建設新住房1105戶。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貧困人口持續減少,累計成功脫貧1.3萬人,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果。
一、脫貧難度加大。截止20xx年底,全區仍有近4000名貧困人口,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后山區,因其數量多、分布廣、基礎薄弱、發展條件差,真正成為扶貧工作中的“硬骨頭”。
二、公共服務水平低。原晁峪鄉的水利、交通、教育、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水平較低,部分村組面臨吃水、行路、上學、就醫、通訊等方面的困難,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三、產業發展滯后。后山區貧困人口集中、基礎條件普遍較差,交通不便,缺乏集體經濟和主導產業,專業合作社作用不明顯,產業多樣性缺乏規模,且由于產品運輸成本高,市場難以進入,經濟效益不明顯。
四、因病因災致貧現象突出。偏遠山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生活條件差,抗災減災能力弱,居民因病、因災、因學返貧現象比較嚴重,鞏固和提高脫貧成果面臨較大挑戰。
五、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及使用制度不完善。近年各級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使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但實際生活中,基礎設施未能有效保護,使用率低,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亟待解決,需建立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與使用制度。
幾點建議:
一、精準識別,切實做到“扶真貧”。
認真開展貧困狀況調查和建檔立卡,按照區政府《扶貧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方案》的要求,堅持“十不進”原則,通過“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優先”的方式,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建立貧困人口明細臺賬,確保每個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責任、脫貧路徑、脫貧效果和時間“一表清”。加強宣傳,發動群眾參與識別,確保政策公開、規則公平、結果公正、群眾認同。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定期調整扶貧對象,確保扶貧信息真實、可靠,真正讓貧困戶得到有效幫助,實現精準脫貧。
二、改善民生,夯實基礎強化保障。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創新資金運作機制,完成厥灣村桃園道路和八角塬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逐年增長機制,改善后山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信息化建設,實現貧困地區互聯網覆蓋,完善鄉村商品服務網點和物流體系,提升農產品的儲存和銷售能力。
2、扎實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協調發展“四美”要求,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深化農村環境整治,鞏固已創建的美麗鄉村成果,推進其他村的創建,持續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3、強化教育培訓。扶貧應先扶智。要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強化科技、智力和文化扶貧,對貧困勞動力進行能力提升培訓,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能獲得職業技能培訓。
4、強化社會保障扶貧力度。實施醫療救助,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負擔,確保貧困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預防再次返貧。充分利用低保、五保供養等政策,給予特殊困難群眾支持,確保貧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學。
三、多措并舉,實現困難群眾真正脫貧。
1、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貧困村實際,面向市場,調整產業結構,選擇有優勢的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引導貧困戶規模化發展,逐步形成區域主導產業。
2、實施異地搬遷。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優先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和搬遷,確保貧困家庭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提高生活幸福感。
3、推廣“互聯網+扶貧”模式。借助互聯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支持企業在農村建設電子商務服務網點,推動現代農業及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
4、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鼓勵各類組織、企業和志愿者參與扶貧,通過捐資捐物等方式支持貧困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四、加強領導,深入推進脫貧攻堅。
1、強化組織領導。將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民生工程,強化責任制,推進政策制定和項目落實,努力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2、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做好駐村工作隊的幫扶,確保高效實施脫貧攻堅任務。
3、強化責任擔當。建立年度任務臺賬,實行交叉檢查制度,確保扶貧項目精準有效,激勵表現突出的干部,以提升全區干部干事創業的士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工作的調研報告 第4篇
上旬,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xxx帶領農業工作委員會成員及部分縣人大代表對我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此次調研采取了村莊走訪、觀摩扶貧產業園、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使我們對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
我縣共建檔立卡貧困戶13741戶,貧困人口36603人,貧困村數量為22個。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有22個貧困村全部摘帽,12455戶32785人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xx年的2.7%降至去年的0.31%。特別是20xx年,我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面對諸多挑戰,明確思路,上下團結,夯實基礎,扎實推進,務求成果。在20xx年度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我縣在全省70個縣(市區)中排名第14位,在39個非貧困縣中排名第3位,成功躋身全省第一方陣,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今年以來,我們繼續發揚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的精神,提升政治站位,壓實攻堅責任,鞏固基層基礎,切實提高脫貧質量,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全力確保實現全年2957人脫貧的目標任務。
二、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扶貧成效尚不穩定
一些貧困村產業發展緩慢,缺乏支撐長期增收和脫貧致富的特色農業產業;盡管有些村已經發展了一些產業,但多數仍處于起步階段,產能尚未完全釋放,帶動貧困戶致富的能力相對較弱。
(二)基礎短板依然明顯
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資金投入也較為精準,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基層班子建設也得到了增強。但由于資金瓶頸的限制,大部分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依舊薄弱,部分村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個別村的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還不夠強。
三、兩點建議
(一)突出產業扶貧確保穩定增收
要牢固樹立產業扶貧的思想。及時調整和充實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扶貧項目的設計,因村、因地、因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全力推動集體經濟的壯大;積極扶持地方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鼓勵他們帶領貧困戶共同發展;鼓勵本地能人和返鄉創業者,充分利用村部、學校的閑置土地和房屋,大力發展服裝加工等來料加工企業,吸納貧困戶就業,在企業盈利的帶動村民致富。
(二)夯實基礎設施助力脫貧致富
建議縣政府把握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持續調整帶來的機遇,持續跟蹤研究精準扶貧政策,完善規劃和項目,加大爭取上級支持的力度,盡可能享受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強項目建設資金的整合力度,改善農村交通、農電水利,尤其是農村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要大力整治軟弱渙散的村莊,加強基層班子的領導力,凝聚民心,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