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交友現狀調研分析報告
根據一項關于大學生校內社交行為的調研,校內社交平臺的使用率高達22.47%,月活躍用戶超3500萬。調研涵蓋了清華、復旦、浙江、上海交通和南開五所高校的57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結果顯示,82.6%的用戶通過朋友了解并使用該平臺,用戶交友主要集中在已認識的同學和朋友之間,且大多數不愿意主動與陌生人交往。交友優先選擇以學校、專業和家鄉為主,個人特征則不被重視。大部分用戶在校內網的活動為信息交流和尋找舊友,交友動機非功利。調查還表明,線上交友并未顯著改變現實中的交友狀況,76.8%的用戶認為使用校內網后人際關系未發生實質變化,主要是對原有友誼的補充,而新結識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較少。校內網主要作為現實交往的延伸,大學生傾向維護真實友誼。
根據某機構20xx年5月發布的大學生網絡社交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校內社交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較高的使用率,達到22.47%,月度活躍用戶超過3500萬。本次調研旨在深入分析大學生在校內社交平臺上的交友情況,以探討其對大學生社交生活的影響。
本次調研選取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南開大學五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為樣本,采用隨機抽樣與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發放問卷進行調研,并開展了個案訪談。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樣本為578份,包含男性289人,女性289人。
1、校內網交友范圍的普遍化
調查結果顯示,82.6%的用戶是通過身邊的朋友了解到并開始使用校內社交平臺。80.4%的用戶的好友數量在250人以內。在所有好友中,超過一半的人是之前就認識的,占被調查者的69.8%,而其中80%以上是曾經的同學或朋友,占36.2%。用戶添加好友的主要渠道包括站內搜索、好友請求和好友推薦,分別占61.2%、59.9%和56.8%。(見表2)
從以上分析可知,校內社交平臺的擴展主要依賴于朋友和同學的介紹,用戶的交際圈主要集中在熟悉的朋友及具有共同特征(如相同的學校、專業等)的人群中,大多數用戶并不熱衷于在虛擬空間中尋找陌生朋友。校內網更多起到了現實人際交往的補充作用。
2、地緣、業緣與趣緣群體的接受度
在添加好友時的優先選擇上,調查的用戶對三項依據進行了排序,結果如表2所示,經賦值后發現,選擇好友的關鍵因素依次為“學校和專業”、“家鄉”和“共同興趣”,而“外貌”、“性別”和“年齡”等個人特征則相對不被重視。
3、交友動機的非功利性
在“使用校內網經常進行的操作”調查中,選擇比例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查看好友動態與狀態、發帖及評論”、“更新個人信息及回復留言”和“查找熟人”,占比分別為60.5%、57.2%、52.5%。還有46.3%的人選擇“與朋友聊天”。
大學生在校內網的主要活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信息交流,包括查看好友的動態和留言回復;另一類是尋找舊友。接近87.5%的用戶表示不常瀏覽陌生人的空間,只有8.5%的用戶會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
這表明,大學生使用校內網并非出于功利目的,主要是單純的交流與尋找熟人。絕大多數用戶不積極查看陌生人動態,因此并不具備通過交往認識對自己有益人際關系的動機。雖然校內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建立聯系,但其實際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4、遵循線上線下交往的雙軌法則
線上線下交往的雙軌法則指的是朋友之間的交往方式,一部分交往在網絡上進行,而另一部分依舊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例如,部分朋友僅在校內網保持聯系,而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交往,而另一些朋友則在現實生活中與校內網雙向聯系。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校內網,還體現在其他網絡交際平臺上。
經過調查,校內網并未顯著改變大學生的現實交友現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用戶使用校內網后的人際關系沒有明顯變化。
調查顯示,76.8%的用戶認為,使用校內網后,與生活中朋友的關系未發生實質變化。認為校內網增進原有友誼的用戶僅占23.2%,這部分用戶通常通過校內網找到了失聯的老朋友,恢復了現實中的聯系。
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的朋友關系與校內網的使用關系不大。通常,與現實生活中保持聯系的朋友在校內網也頻繁互動,而與原本聯系較少的朋友,通過校內網聯系后,現實中并未增加交往。
(2)通過校內網新結識的朋友未能實現線上線下交往。
在調查中,用戶好友中原本就認識的人占大部分,達到69.8%,即通過校內網新結識的朋友相對較少。進一步調查顯示,在線下與新認識的朋友經常聯系的用戶僅占8.3%,大多數校內網用戶與新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交往,即未能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結合。
校內網對大學生現實交友的影響相對有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校內網建立在真實關系的基礎之上,主要作為現實人際交往的一種延伸與補充;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交往持冷靜成熟的態度,他們通常不愿意花過多時間在虛擬互動中,而更傾向于維持現實中真實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