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學回顧與反思
我們不僅關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更注重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審美情趣。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發現學生在集體討論中展現出的獨特見解,常常令我們耳目一新。鼓勵他們在寫作中大膽表達個性,逐漸形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過程的將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一、備課情況。
在教學過程中,備課是一個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環節,既要備學生,又要備教學方法。若備課不充分或不夠到位,必然會對課堂氣氛和學生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校長常常告誡我們:“備課不充分,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我逐漸意識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我在每天的教學前都會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策略,直到我對準備的內容感到滿意才會結束。雖然過程辛苦,但事實證明這是非常值得的。
剛開始接觸教學時,由于經驗不足和工作量較大,我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角色,一味地關注教材,認為只要我能將教材理解透徹,讓課堂變得生動,學生自然會接受。然而,學生并不買賬,課堂效率也未能提高。漸漸地,我意識到學生作為主體的重要性,因此開始關注他們的特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學生有以下兩方面的顯著特征:與大城市的學生相比,鄉村學生的聽說能力相對較弱,若授課內容過于深奧,他們很難適應和理解。三個班級的學生各有特色。四班的學生活潑,反應靈敏,上課氣氛活躍;而一班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弱,上課需要慢慢引導,但朗讀水平相對較好;二班則注重個體發展,部分學生喜歡獨立學習。而三個班都顯示出中等生和差生較多,尖子生相對稀少的現象。若授課內容太深,未能照顧到整體,教學效果就可能不盡如人意。我意識到了解并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實事求是,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我在備課時始終牢記“備教法的同時也要備學生”。
二、上課情況。
經過充分的備課,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課堂效果良好。但我也必須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行為都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上課時我需要想辦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不讓他們分心。這就需要講究方法。我采取的措施包括:
1、提升自身素養,增強教學技能。在授課過程中,我盡量使內容豐富且貼近實際,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兼顧整體。我每天以充沛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生,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課堂氛圍。
2、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語文作為語言學科,需要學生多讀、多說、多練。我堅持在每節語文課前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提高他們的語感。經過一學年的努力,許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語文鑒賞能力,部分學生甚至能做到出口成章,真正實現了多重收益。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既是一門實用學科,又可能對學生來說復雜困難。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教好語文,就必須讓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否則,學生可能會對語文產生畏懼情緒,從而不愿學習。為此,我盡量多分享一些文化生活的故事,讓他們在了解語文的也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只有他們的語文水平提升,才能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興趣,這也培養了一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拓寬了他們的寫作視野,積累了寫作素材。
當然,回顧自己的授課,我也感到一絲愧疚。有時我并未能全然掌控課堂,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會受到影響,并將情緒帶入課堂,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未來,我必須努力克服這一點,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課外輔導情況。
由于語文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差生比例上升,嚴重影響班級的學習氛圍,因此絕不可忽視。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針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我將他們分為三個小組。第一組是有潛力但平時不夠用心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我進行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確保他們不偷懶,發揮出應有的水平;第二組是愿意學習但能力較弱的同學,對他們我會適當引導,耐心指導,循序漸進,以提高他們的成績,期間多加鼓勵;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不認真且基礎薄弱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我在課余時間進行個別輔導,因為他們需要在安靜、無干擾的環境下才能專心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就能在基礎上有所改進,后續授課效果也會更佳。
我會及時批改作業,對于發現的學生問題也會迅速解決,并做好講解,確保學生能夠及時消化。對于部分缺乏自覺的同學,我還會采取強制性的背誦等方式,幫助他們提升能力。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成為了一次檢驗。無論成績高低,體現的是我在這一學期中的教學成果。我明白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如何自我提升,以及與學生共同提高語文水平。無論多么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請教,多思考,多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