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指南
本實施方案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指導,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快樂成長,構建個性化的學校形象。實施目標包括:注重基礎性,提供扎實的文化、道德和身心基礎;體現發展性,根據學生個性需求進行課程設計;關注現實性,確保課程開發與學校實際相符;強調主體性,重視教師參與和學生反饋。方案提出完善校本課程開發體系,成立領導小組和研究小組,強化師資培訓與研討,以促進校本教材的科學化、規范化。開發程序包括了解學生需求、評估課程目標、編寫開發指南及組織學生選課。課程結構以《走進自然》為主,并建立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學習效果。要求加強校際交流,關注特長學生的培養,體現特色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指導思想:
我們以新一輪課程改革“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快樂成長”的教育理念為核心,從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出發,著力構建獨特的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的學校形象,發展學生的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注重基礎性:
基礎教育的關鍵在于扎實的基礎,校本課程旨在為學生打下良好的文化、道德和身心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促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整合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展性:
校本課程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每位學生的個性需求設定,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推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始終圍繞學生的成長需求進行。
3、校本課程要關注現實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基于學校的具體情況,實施過程中應依賴學校自身的力量,充分考慮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科研能力、學生發展的現狀以及學校的設備和資金情況,確保目標的設定與實際相符。
4、校本課程要強調主體性: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教師的參與和學生的反饋上。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需注重教師的主動性和團隊合作精神,確保校本課程的深入開發。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反饋,持續優化和完善校本課程。
三、實施內容:
(一)、完善校本課程開發體系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校長、課程專家、教師及家長的共同參與,因此學校應建立課程開發的組織網絡,從領導小組到教研組,再到教師和學生,形成緊密合作的“學習型校園”。
1、成立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初步審議)
組長:張xx
副組長:李春華、周曉紅、王偉
組員:班主任、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相關學科教師
2、成立課程開發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具體實施)
組長:張xx
副組長:李xx、孟xx
組員:班主任、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相關學科教師
(二)、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師資培訓與研討
1、在校本培訓中,設立專門的校本課程開發講座及自學討論,深入理解校本課程的重要性,明確開發目標。
2、各學科教研組應結合學科特點、學生實際及學校情況,研究開發校本教材,將其納入教研活動及集體備課的重點內容。
3、增強科研意識,以“校本教材的開發”為研究課題,推動校本教材的科學化、規范化。
4、創造條件,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能培訓。
(三)、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程序:
1、成立組織機構。
2、通過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需求。
3、全面評估,分析并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課程結構。
4、編寫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5、培訓教師—教師申報課程—對申報課程進行審議—編制《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6、向學生發布《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7、組織學生進行課程選擇。
8、確認校本課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10、任課教師制定具體的《課程綱要》。
(四)、校本課程的結構:
根據學校實際,開發的校本教材《走進自然》。
(五)、校本課程的評價:
1、學生學習評價:通過問卷調查。
2、學習效果評價:信息反饋機制。
3、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
(六)、幾點要求:
1、加強校際間在校本課程方面的交流與借鑒。
2、關注特長學生的培養與發展。
3、體現特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