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報告的撰寫規范(實用2篇)
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是信息傳遞與邏輯思維的交匯點,恰當的結構不僅能增強報告的可讀性,還能有效地呈現研究成果。通過精心設計的章節安排與清晰的圖表展示,調查研究報告格式為讀者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脈絡,便于深入理解研究背景、方法及結論。正確運用這一格式,有助于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使研究發現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
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 第1篇
調研報告通常由標題和正文兩大部分構成。
(一)標題。
標題的寫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規范化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包括“關于xxxx的調研報告”、“xx關于xxxx的調研報告”、“xxxx調研”等。另一種則是自由式標題,可以采用陳述式、提問式或正副題結合的方式。陳述式如《某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提問式則如《大學生為何青睞沿海及京津地區就業》,正副標題結合式則是正題表述調研的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則指明調研對象、范圍及問題,這種方式與規范格式類似,例如《高校發展需重視學科建設——某大學學科建設的實踐與反思》。作為公文,建議采用規范化標題格式或自由式的正副標題結合形式。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為前言、主體與結尾三個部分。
1、前言。前言的寫法有幾種:第一種是闡明調研的起因、目的、時間、地點、對象范圍及實施方法等,從而引出中心問題或結論;第二種是介紹調研對象的歷史、發展歷程、現狀、成就以及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中心觀點;第三種則是直接總結調研結果,如明確肯定的措施、指出的問題、強調的影響等。前言應概括精煉,直入主題。
2、主體。主體部分是調研報告的核心,詳細描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方法及經驗,并分析從研究資料中得出的具體認識、觀點及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多樣,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對策或改進工作建議;也可以總結報告的主要觀點,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讀者進一步思考;還可以展望未來,激勵和號召行動。
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 第2篇
一、調查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功能
(一)調查研究報告的內涵
調查研究報告是對社會及自然生活中各類情況與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的結果,經過定量與定性的分析總結后形成的書面報告。調查研究報告的寫作分為兩個主要部分:調查指的是作者深入社會基層和實際工作中,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了解真實情況;研究報告則是將調查后獲取的資料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梳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提煉出具有實用價值和深刻意義的重要信息,并以文稿形式呈現。調查研究報告具備較高的信息情報價值和新聞價值。大學生學習撰寫調查研究報告,有助于提高他們對復雜問題的深入解析能力,能夠鍛煉并培養他們的實踐調研能力,進而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思維方式和寫作能力。
(二)調查研究報告的功能
調查研究報告在實際工作中是一種廣泛應用的研究文體,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信息與交流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傳播與推廣成功經驗,借鑒教訓,促進工作順利進行,提升工作效率;研究與發現社會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探索其本質與規律,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與設想。調查研究報告在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認知作用和指導意義,其反映的情況與問題與現實緊密關聯,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建議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環境,啟發思路,指導具體工作,改善工作方法,提高生產效益。
(三)調查研究報告的種類
根據調查研究報告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一般調查報告和考察報告。前者側重于社會經濟等實際工作的調查,后者則關注科研和創新性工作方法的研究;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情況反映型調查報告、典型分析型調查報告和探討研究型調查報告。
情況反映型調查報告的功能在于向讀者展示情況,提供信息。該類型報告主要對調查對象的某一或幾方面情況進行具體深入的調研,理清情況,抓住特點,并客觀真實地提供給讀者,一般不附議論。
典型分析型調查報告則著重于向讀者展示現實生活中成功或失敗的典型案例。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讀者不僅能夠了解事件的過程及結果,還能分析形成這種情況的主客觀原因,從而明晰事物真相,學習可借鑒的經驗或教訓。此類型的調查報告需包含大量事實及作者的分析觀點,相對復雜,通常具備初級論文的特點,亦可分為典型經驗報告和問題揭露報告。
探討研究型調查報告旨在通過深入調研和理論分析,向讀者提供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屬于學術論文的范疇。該類型研究需依托大量最新的調研事實和專業理論,從事實和理論兩個方面進行論證,使之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對學科建設和實際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二、調查研究報告的寫作要領
調查研究報告的寫作過程包括制定調研計劃、實施調研、統計分析調研結果和撰寫調查報告。此處僅介紹如何撰寫調查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的格式已逐漸固定,一般包含標題、署名、前言、正文和結尾五個部分。
(一)標題
調查研究報告的標題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公文式標題,以單一標題概括調查對象、內容和文種,如《關于某縣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調研》,文種還可用“……調研附記”、“……調研札記”或“……的考察”;第二種為主題式標題,單一標題概括內容,如《某地產業化推動農民增收》;第三種則為新聞式標題,包含正副標題,正標題揭示報告主題或內容,副標題則縮小范圍,反映調查的單位或內容,如《遠山的呼喚——關于某民族聚居地人口素質的調查》。
(二)署名
標題下方應署名,寫出調查單位或個人姓名及其所在工作單位。
(三)前言
前言的作用在于簡要介紹相關情況,為正文展開做鋪墊。調研報告的前言應簡明扼要,信息含量高,便于后續展開。常見的方式包括:
1.交代調研的組織情況,如調研目的、對象、單位、時間、地點,必要時還可包括方法、過程及結果。
2.概述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如工作內容、基礎及現狀,使讀者對文中所涉及的工作有初步了解,便于分析展開。
3.前言可起到引入“話題”的作用,可以用敘述或提問的方式引出,例如《某地區糧食生產的變化》前言:“XX年,我省農田生產呈現新趨勢,未來發展方向如何?”這樣開頭引入的問題,便能引導讀者關注下文。
在某些調研報告中,作者直接進入正題而無需前言,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開頭方式。
(四)正文
正文是調查研究報告的核心部分,需全面具體地反映調研情況,并進行分析。不同類型的調查報告在正文上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情況反映型調查報告的正文主要圍繞調研對象的情況進行全面、詳盡的描述,重點反映變化、新動向,結構應分門別類,根據對象的特點進行介紹。
典型經驗研究型調查報告的正文則包括:
①用數據展示成績,強調項目、規模和效益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②總結成功經驗和做法,闡述形成成效的關鍵經驗,從方法、過程、措施等方面進行說明;
③分析成功的根本原因,概括其優越性及先進經驗。
揭露問題型調查報告的正文主要包括:
①存在的問題,需用數據和事實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及后果,以準確把握問題性質;
②分析問題原因,抓準主客觀因素,幫助明確改進措施;
③提出改進建議,針對實際情況,給予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
正文通常以結構模式組織,如:橫式結構,由淺入深;縱式結構,按時間順序或成績遞進;并列結構,逐個介紹;對比結構,通過對比顯示優劣。
(五)結尾
結尾的功能在于總結前文和完善內容。典型經驗報告的結尾往往指出不足或待改進之處;情況反映和問題揭露報告的結尾則提出建議;探討研究型報告的結尾多用于總結全文,得出結論。不論形式如何,結尾應當是對全文的必要補充,切忌多余的內容。
調查研究報告的結構文本存在多種形式,其中“文章式”使用最為廣泛,內容分為若干部分,各部分以小標題或序號標識,按邏輯順序安排,確保思路清晰。工作情況報告、經驗推廣以及部分學術交流的調查報告多采用此形式。報刊中的調查報告則常為短小精悍,呈訪談或消息形式。專業學術刊物上的調查報告可能為“實驗研究式”,結構類似“實驗論文”,分為“材料與方法”、“對象與材料”、“結果分析”和“討論(結論)”等部分。圖表式調查報告一般由專業調研公司采用,將內容以圖表形式展現,簡潔直觀,便于后續處理。
三、調查研究報告寫作中的注意事項
(一)敘議結合的表達方法
調查研究報告以描述事實和反映情況為主,但必須對所述情況進行必要的分析,以實現深入理解的目的。敘議結合、夾敘夾議是主要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敘議結合方法包括:
①段首概括式,即在每個段落開頭用一句簡潔的話概述本段中心,隨后再展開敘述,這是在調查報告中廣泛應用的方式;
②先敘述,后分析。例如:“城市工業發展促進了某地經濟增長,市場需求逐漸上升。”這段話先描述現象,再指出原因;
③先分析,后敘述,如“通過調查發現,XXXX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XX...”;
④邊敘述,邊分析,如“某地的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直接相關。”
在撰寫調查報告時,往往寫作者會不知如何調和敘述與議論的比例,常常導致議論部分較多。確保敘述內容的具體化是主要寫作原則,議論則應簡潔且切中要害,圍繞事實進行討論。
(二)用事實說話
調查報告的核心在于反映實際情況,應具體細致地展示調查對象的真實情況。用事實支持觀點,意味著以調查材料直接或間接地說明作者的認識。在調查報告中常用材料有:一是綜合材料和典型材料,前者用于展示事物整體狀況,后者則反映特定情況的代表性;二是統計資料,數字往往是表達情況的有效方式,能具體明確地展示問題;三是對比材料,通過不同事物之間的對比,凸顯特征,有助于理解成績與問題。
(三)表現方法的應用
雖然調查報告不應采用文學性手法,但以下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內容表達,值得學習應用:圖表、數據和表格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