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現狀及分析報告(通用5篇)
生態環境的調查報告不僅揭示了我們周遭自然的脆弱與美麗,更深刻反映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深遠影響。通過對水質、空氣質量及生物多樣性的全面分析,本報告發現,城市化進程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方能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健康的生態家園。
生態環境的調查報告 第1篇
一、居民對我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評價
我區不斷推進“藍天、清水、綠色、安靜”四大生態環境工程,城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有了顯著改善。20XX年,全區完成了10個住宅小區、30個污染源、15個公共機構及11條區級道路的污水收集設施改造;清理整治了11條主要河流的農灌河道,累計清淤7335米,內河水質逐步改善。根據監測數據顯示,20XX年日均空氣污染指數(API)超過100的天數為72天,低于100的天數為293天;區域環境噪聲水平較去年下降了0.2dB。
1、居民對當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三分之四的受訪者對我區生態環境質量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滿意率高達76.72%,然而仍有18.3%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表示不滿意,4.99%的人對現狀非常不滿。
2、居民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知情況。通過不斷強化環境綜合治理,組織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周、生態街道創建、建設“綠色社區”、環保知識家庭競賽等系列活動,生態環境的建設逐漸深入人心。調查結果反映,有64.32%的居民對我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活動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20.54%的居民表示聽說過,但不太清楚具體細節,15.15%的居民表示完全不了解。
3、居民對政府環保工作的評價。在“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當前環保宣傳力度”這兩個方面,居民的滿意率分別為76.76%和65.47%。大多數居民對政府在環保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認可,但7.16%的居民反映政府的環保宣傳工作較為形式化,與實際情況脫節。
二、居民對我區環境污染狀況的評價
1、大氣污染——居民最頭痛的問題。在被問到“目前我區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是什么?(按污染程度選擇)”時,53.74%的居民認為大氣污染是最嚴重的污染源。排在第二位的問題占比也達到了15.63%。
其中,機動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污染是最嚴重的,分別占大氣污染的48.71%和30.3%。道路揚塵、餐飲油煙等也是居民反饋較多的問題,部分社區居民對無證攤販的煤煙污染表示強烈不滿,要求環保及城管等部門加強監管。
2、工業廢水和塑料污染——對城市環境的雙重威脅。居民反饋的其它主要污染問題依次是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和噪聲污染,首選比例分別為18.5%、17.84%和9.91%,還有少數居民特別提到琉璃幕墻造成的光污染。
調查顯示,居民認為最嚴重的水污染是工業廢水,比例高達54.3%;其次是河道源頭污染,占32.17%;家庭排放污水及其他占13.52%。在固體廢棄物污染中,有47.58%的居民認為最嚴重的是塑料包裝的泛濫,28.02%認為是生活垃圾無法及時處理,22.38%關注廢舊電池和電瓶的回收問題。
3、噪聲污染成為居民關注的焦點。得益于環保及行政執法部門在夜間噪聲監測、控制施工噪聲、加大降噪材料投入等各項有效措施,居民在本次調查中普遍表示“最近兩年環境安靜了許多”,因此有53.47%的居民將噪聲列為各類污染中的最后一項,但其關注度仍然超出預期。
三、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保護環境不僅需要政府的有效決策與行動,更依賴全社會的參與。本次調查顯示,我區實施的“綠色城區”建設活動有所成效,擴大了環保宣傳,提高了居民的環保意識。
有49.8%的居民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支持優先保護生態環境,37.89%的居民認為二者同等重要,關鍵在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8.79%的居民認為經濟建設應優先。
生態環境的調查報告 第2篇
生態環境的調查報告 第3篇
在生態環境研究領域,生態環境通常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體。人類在幾百萬年的演化歷程中,生態環境在塑造文明和推動進步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空氣、水源、土壤和草原,都是人類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而森林和礦產等資源,則為人類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支持,造就了地球上卓越的人類文明。然而,伴隨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類也帶來了許多生態問題。我進行了一項調查。
調查時間:
20XX年4月15日晚上。
調查地點:
家庭網絡。
調查對象:
全球生態環境現狀。
調查結果:
1. 臭氧層的破壞。臭氧層雖僅占平流層的十萬分之一,但其吸收紫外線的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于人類的活動,它正迅速遭受破壞,尤其是在南極洲,臭氧層的空洞面積在20XX年達到了2400萬平方公里。形成于20億年的南極臭氧層,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便被破壞了60%。
歐洲和北美的臭氧層也平均減少了10%到15%,而西伯利亞上空的減少幅度甚至達到了35%。科學家們警告,地球上空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普通人所意識到的要嚴重。
2. 淡水資源緊缺。雖然地球表面被水覆蓋達2/3,但其中97%是不可飲用的海水,真正可用的淡水資源僅占3%,而其中有2%被封存于極地冰川之中。在剩余的1%淡水中,25%用于工業,70%用于農業,只有5%可供人類飲用和日常生活。
當前,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缺水問題,其中有28個國家被列為嚴重缺水地區。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域的總面積已經達到58萬平方公里。在50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座面臨缺水,每年缺水量達到58億立方米。
人類的破壞導致地球水資源日益匱乏,許多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和中國的黃河都已不再如昔日般奔騰,曾經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
3. 土地荒漠化問題日趨嚴重。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可能失去土地。
截至20XX年,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3600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相當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的國土總和。荒漠化現象影響的國家已超過100個,且以每年5萬到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相當于愛爾蘭的國土面積。
對于那些受荒漠化威脅的人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可耕種的土地將不復存在。
生態環境的調查報告 第4篇
生態環境被視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它涵蓋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能源來源、生活空間以及經濟活動的綜合體。
生態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水平。隨著遷安地區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近幾年鐵礦開采的大幅增加,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通過實地調查和多方信息收集,我們發現了一些突出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存在問題
(一)部分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足。由于受到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部分農民對生態保護的認知不強,常見秸稈亂堆、垃圾隨意傾倒、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的現象,個別村莊甚至出現了“垃圾圍村”的情形。少數農民在施用化肥、農藥和進行畜禽養殖時,缺乏標準化意識,隨意操作導致土壤和水體污染;在偏遠地區,由于缺乏秸稈處理能力,一些人選擇燃燒秸稈,不僅污染大氣,還浪費了可利用的資源。這些問題與國家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二)農村工業環境污染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尤為突出。
農村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情況不穩定。某些企業在經歷多年治理后雖能達標排放,但因經濟利益驅動,其治理的主動性不足,環保意識淡薄,偶爾出現偷排情況;
少數小作坊和偏遠民營企業的污染處理設施落后,或干脆沒有,排放的污水、廢氣直接流入農田、河流和水庫。有些排污企業距離居民區極近,其排放的污染物嚴重影響了村民飲用水的安全。
(三)農村水土保持工作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礦產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尤為明顯,北部山區部分礦主在采礦時重視開采而忽視環境治理,常發生尾礦砂隨意堆放、堵塞河道的現象;
另一方面,面臨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依然龐大,亟待處理。
(四)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和飲水困難村較多。
根據統計,許多農村地區存在飲水不安全和困難現象,涉及人口占農村總數的53.7%。飲水不安全主要由含氟超標、苦咸水、未經處理的各種不合格地表水、污染嚴重的地下水等問題引起。
飲水困難的原因包括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源不足、北部山區居住分散導致打井成本過高、個別村落地質條件復雜難以找到水源,村民不得不到遠處取水。
(五)農村新能源利用發展不平衡。一方面,除了沼氣外,其他新能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如太陽能等安全無污染的能源在適用地區的普及程度遠未達到理想水平;
另一方面,沼氣開發的區域發展差異顯著。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沼氣的家庭入戶率較高,但在經濟較為薄弱的地區,沼氣的使用情況明顯不足。在規模化養殖場較為集中的地區,沼氣池的利用也相對較好,而原料短缺的農戶則面臨沼氣池使用率低的問題。
幾點建議
(一)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農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生活條件的積極性。各級政府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科普講座、培訓班等多種途徑,廣泛開展教育,提高農民的生態保護責任意識,激發其參與的主動性。
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文明生態村,發揮其示范作用,引導農民像關心自己家一樣關愛和建設共同的環境。要杜絕陋習,倡導新風,鼓勵他們自發投入和參與。
引導農民將改善生態環境與提高生活質量及建設新農村這一大目標結合起來,共同打造美好的家園。
(二)加大投入,盡快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
飲水安全問題與農民健康息息相關。政府應在現有飲水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務必加快進程,根本改善困難地區農民的生存條件,提高生活水平。
(三)兼顧普及和提高,加快沼氣池的健康發展。沼氣池的建設具有諸多好處,并已得到了廣泛認可。
各級政府應加大力度,促進沼氣池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要提升普及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同時加強本地投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普及的要提升管理與使用的水平,確保沼氣的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并引導沼氣向生產領域拓展,如發電、生產有機肥和無公害農產品等,使沼氣的發展既改善生態環境,又在增收上發揮積極作用。
(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
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強化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確保工業企業的環境治理穩定達標,對新建不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一律拒絕審批。
鼓勵農村工業企業集中入駐工業園區,實施統一的污染治理措施。另一方面,提升環保執法隊伍的建設,增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力量,以覆蓋更廣的環境保護領域。
(五)深入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一方面,嚴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對無證開采、亂挖和污染環境的行為要嚴加查處,遵循“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生態環境修復;
另一方面,對已有水土流失區域的治理應嚴格遵循規劃要求,確保治理質量和效果,鞏固治理成果,使生態環境在多年后得到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的調查報告 第5篇
調查目的: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發展狀況對旅游業的興衰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及豐富文化的多民族國家,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為旅游業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然而,所有這些都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離不開環境保護的支持。只有在良性循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得到妥善保護的情況下,才能激發人們的旅游熱情,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旅游需求。
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當前,全球的能源供應正日漸緊張,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型能源勢在必行。了解能源的發展史對尋找新能源至關重要。然而,僅僅開發新能源并不足夠,若污染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地球可能在能源枯竭前便已不堪重負。
我們在開發新能源的必須注重能源的保護。這也是我們選擇研究此課題的原因。
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面臨嚴峻挑戰。從整體來看,生態破壞的范圍與程度不斷擴大,所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功能正在衰減;土地退化加速,水土流失、沙漠化及土壤鹽漬化問題愈發突出,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劇。
水生態平衡嚴重失調,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水災頻繁發生;生物多樣性銳減,瀕危物種滅絕的速度加速,益蟲和益鳥的數量也在減少。
顯然,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嚴重制約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為此,筆者認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必須呼吁旅游者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和自覺性。
調查方法:網上查詢法。
調查項目:
一、環境污染狀況
1. 大氣
根據數據顯示,20xx年全國廢氣排放量達10.5萬億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其中,煙塵排放量為萬噸,比上年增長7.6%;二氧化硫排放量為685萬噸,同比增長3.9%;而工業粉塵排放量則為576萬噸,較上年下降0.5%。
全國城市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年日均值范圍為90至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均值為4XX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南方城市均值為2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在67個城市統計中,5%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標,尤其是吉林、濟南、太原、蘭州、包頭、延安和西安等城市明顯嚴重。
根據66個城市的統計,降塵年均值在3.8至55.8噸/平方公里·月之間,較上年略有增加,北方城市明顯重于南方城市。在降塵年均值達到30噸/平方公里·月的城市中,三明、鞍山、長春、大同、石家莊、哈爾濱、銀川、吉林、鶴崗、沈陽、蘭州和唐山均在列。
72個城市的數據顯示,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圍為7至1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為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為9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
超過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包括貴陽、重慶、太原、烏魯木齊、宜賓、南充、濟南、石嘴山、青島、天津、長沙和大同。根據72個城市的統計,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圍為1至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長春、濟南和運城污染加重,而蘭州、寶雞和南充有所好轉。
20xx年,酸雨現象仍限于部分地區。根據58個城市的統計,降水pH年均值范圍為3.85至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城市占52%,均為南方城市。贛州、長沙和廈門市酸雨發生頻率高達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懷化、百色、南京、重慶和廣州市頻率在70%以上。
20xx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積極推進國內環境保護工作。中央政府批準了相關報告,提出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十大對策,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是今后較長時期內的工作重點。
環境法制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城市綠化條例》,以及《關于我國中低水平放射性廢物處置環境政策》等相關文件,制定了環境行政處罰及防治污染的相關規定。地方立法也不斷加強,包括山東、湖南、重慶、武漢、大連等地制定的環境執法程序規定。
二、什么是能源
能源一詞過去較少被提及,直到兩次石油危機讓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關于能源的定義,經過多年的研究逐漸形成共識。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小水電資源將全部開發,屆時可形成億千瓦的裝機容量。
太陽能資源:我國的太陽能資源主要用于城鄉居民的熱水供應,目前已有5000多萬平方米的太陽能熱水器,預計到2030年和2040年分別將達到2億平方米和5億平方米,這將替代超過6億噸的傳統能源。農產品加工和畜牧業廢棄物理論上可以產生近800億立方米的沼氣。
三、能源利用導致的環境污染
陜北的石油探明儲量達11億噸,成為中國的重要能源基地,陜西省也因此成為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然而,隨著陜北石油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石油的開采、運輸、加工和銷售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自2000年以來,陜北因輸油管道腐蝕、斷裂等造成的環境污染事故已達50起。
四、污染對人類生活的嚴重影響
在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古河鎮的洋橋村,村民長期受到農藥廠和化工廠的影響,井水無法飲用,自來水也有農藥味。過去三年中,村里已有多人確診為癌癥,且正在接受治療。靠近農藥廠和化工廠的幾個小組,因癌癥去世的人數占到這三年自然死亡人數的70%......
曾經清澈的淮河如今已變得魚蝦絕跡。奎河作為淮河的重要支流,其岸邊的安徽省宿州市楊莊鄉是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今年3月,楊莊鄉衛生防疫站對全鄉5年內因癌癥死亡人口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靠近奎河的幾個村莊中,患各種消化道疾病和癌癥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村,三年來楊莊鄉因癌癥死亡人數達到千分之3......
例如,在朝陽醫院門診樓的大廳里,來自承德興隆縣孤山子鄉的村民神情焦急,27名兒童在他們懷中,有的面色蒼白,有的因肚子疼、頭疼而哭泣。許多小學生在學校突發中毒,重者昏迷、口吐白沫,輕者頭疼,家長懷疑附近的鉛鋅廠是孩子們中毒的主要原因......
五、發現身邊的能源污染現象
在延長縣郭旗鄉王倉村,盡管距離石油泄漏已過數日,田地里依然可以看到被石油浸泡過的痕跡,許多玉米由于受污染而變得灰黑色,村民們正用鐵鍬挖去被污染的土層。村民透露,因5月30日大雨,村里30多畝的農田被混雜著雨水的石油污染,不少農作物死亡,村民們追蹤水印發現原來是附近油礦的泄漏所導致的。至于污染的程度,村民們意見不一,有的認為土地需要一兩年才能恢復,有的則認為污染程度不嚴重。一位村民說,由于選油點的排污設施不完善,雨天總會有油污隨雨水流入田地,而這次泄漏的情況尤其嚴重。
調查結論:
針對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具體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快污染源的治理進程,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增強流域生態保護力度。甘肅省環保部門表示,除了加快重點污染源的治理外,還將加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及其配套管網的建設,確保七里河——安寧、白銀和臨夏三大污水處理廠在今年內建成投運。
還需加大對沿黃城市垃圾集中處理的管理力度,盡快解決蘭州市油污干管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城市安全。年內將國營四七一廠、五○四廠等企業的污水納入西新線排水管道,增強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提高黃河的稀釋自凈能力,完善水質自動監測信息網絡系統,以提升環境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