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機構推出“衣有年輪”低碳穿搭調研成果
《“衣年輪”低碳著裝調研報告》由環保組織發布,旨在提高公眾對服裝碳排放問題的關注。報告基于2294名公眾的調查,揭示了衣物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對環境的影響。數據顯示,滌綸褲在其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自身重量的117倍,而天然纖維如棉和麻具有更低的碳排放。頻繁購買新衣物帶來的隱患未被廣泛認識,因此報告提出“低碳著裝”的建議,包括減少購衣、選擇環保材料(如大麻、竹纖維)、手洗衣物以減少碳排放等。通過這些措施,公眾可有效降低個人及整體的碳足跡,推動環保意識的提升。
近期,環保組織發布了《“衣年輪”低碳著裝調研報告》,旨在引起公眾對服裝碳排放問題的重視。該報告依據對全國多個城市的調查,涵蓋了2294名公眾的穿著習慣,強調了衣物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所產生的環境影響。
近日,氣溫驟降,上海市民仿佛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夏秋冬三個季節的變遷。許多女性在商場和網店間奔走,急于為自己的衣櫥添置新裝。然而,許多人卻未曾意識到,從材料生產到衣物制作、運輸再到穿著及最終廢棄,整個過程都在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給環境帶來影響。據統計,一條普通的滌綸褲子在其生命周期內將產生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當于其自身重量的117倍。環保組織通過發布《“衣年輪”低碳著裝調研報告》,呼吁大家關注并降低服裝的碳排放。
頻繁更新衣櫥并非環保之舉
白領女性洪小姐一向追求“樂活”生活方式,日常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環保購物袋,購置家電時也注重能效等級。然而,她也承認自己是個愛購物的女孩。每當商場推出打折活動,她總會和朋友們一同前往“掃貨”。現如今,網絡購物異常方便,幾乎每隔一到兩周,洪小姐就會增添一兩件新衣,這讓她的衣柜顯得越發緊張。
盡管洪小姐對環保有一定的意識,但她并未察覺到頻繁購買新衣的隱患。每一件衣物從生產到銷售,再到使用,實際上都在增加碳排放。環保組織在《“衣年輪”低碳著裝調研報告》中提出了“衣年輪”的概念,以量化每件衣物在使用年限內的碳排放總量及年均排放量。
天然面料的環保優勢
通過環境資源管理公司的計算,如果一條400克的滌綸褲子在中國臺灣產原料,印度尼西亞制作,最后運送至英國,在其兩年的使用中,假設其在50℃溫水中洗滌92次,并使用烘干機和熨斗,則整件褲子在生命周期中大約消耗200千瓦時的能量,最終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相比之下,棉和麻等天然纖維的面料要環保得多。這些材料并非由石油等化學原料合成,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能耗和污染相對較少。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大約會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僅為其自身重量的28倍,這個數據還不包括其對環境的其他影響。
“低碳著裝”的幾點建議
研究顯示,平均每減少一件衣物的購買,便可以節約相當于約7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選購布料時,優先考慮大麻纖維制作的面料,其生態影響比棉布少50%;竹纖維和亞麻也在生產過程中更節省水資源和農藥。
在選購衣物時,盡量避免抗皺、免燙及防水功能,這些功能多是通過化學處理實現的,同時也應選擇顏色較為簡單的服裝,如白色或淺色的衣物,這些常常使用較少的化學添加劑,更加環保且對人體健康無害。
在日常使用中,減少洗滌次數,多選擇手洗,從而降低洗衣機的使用頻率。研究表明,每一次手洗都能減少0.26千克的碳排放;如果全國的洗衣機每月少用一次,全年可減排55萬噸的碳排。使用低溫洗滌、選擇自然晾干而非烘干、減少熨燙等方式,都是更為環保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