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學期工作安排計劃
我們將重塑課堂教學的理念,強調探索與實踐的重要性。通過靈活運用科學實驗與項目學習,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更要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我們希望在這學期中創造出一個充滿互動與合作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小小科學家都能在實踐中成長,收獲知識的也收獲對科學的熱愛與責任。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年第一學期教研工作的重點依然是:持續貫徹新課程理念,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以覓小為教研中心,聚焦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開展切實有效的教研活動;以科學學科協進會為依托,結合專業指導和群眾性研討,推動面與點齊頭并進。
本學年第一學期小學科學學科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以“做中學”為核心,結合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實驗與實踐,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與工作方式,努力將教學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至學校,推動建設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困難,總結和推廣優秀的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發現并培養一批專業(兼)職教師,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以及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課程實施水平
1、認真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深刻理解和領會《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的學術研討,圍繞研究主題引導教師深入探討,更加全面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時代脈搏。本學期的研究重點是科學課程的“開放性”以及科學學習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理解。
2、以“做中學”課題研究為契機,深入學習相關課題研究的理論,逐步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找到有效的課題研究途徑。
3、通過撰寫教育故事引導全區科學(自然)教師每學期認真閱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并寫好一本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撰寫一篇有質量的教育故事和一篇有價值的教育教學論文。
二、優化教研方式,提升教研質量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教研工作對于創新實施新課程,全面落實課程改革目標,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教師們共同協商、平等對話,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全區各??茖W(自然)學科教研組的作用,提升教研質量。
2、整合全區的教科研資源,由區教研室牽頭,針對課程改革的難點和重點成立協進研究組,開展專項研究。本年度專項研究的主題是結合身邊科學與學生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的途徑和方法等,注重研究的實際效果,及時推廣研究成果。
3、適時召開區級“學習學科課程標準,改進課堂教學”的學術研討會,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改革方向,轉變教學行為,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4、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不同類型的教師提供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經驗與探討自身素質提升的機會。
5、加強各類競賽及論文撰寫工作,積極發現、總結與推廣第一線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果。
6、加快信息技術的學習進程,提升各校科學(自然)教師的信息素養,加強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與能力,推動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1) 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應用基本信息技術提升辦公現代化水平;
(2) 更好地利用常州教育學科教育網站和鐘樓教育網,為我區廣大小學科學(自然)教師提供討論的平臺;
(3) 組織有關人員依據現代教學理論開發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開展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的征集與評比活動,建立學科教學多媒體資源庫,豐富鐘樓教育網科學學科欄目的內容,為廣大科學(自然)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支持。
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做中學”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重點支持青年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的課題研究,成立專題研究協作組,提升研究水平;
2、借助覓渡橋小學的經驗,以覓小作為教研基地,認真推進懷德苑小學和花園小學的“做中學”專題研究,全面提升教師挖掘課程資源的能力及課堂教學實踐創新能力。
3、在“做中學”課題研究中,逐步整合并出臺“做中學”課堂的師生教學常規,并計劃將研究成果向全區其他學校推廣。
四、改革評價方式,完善評價體系,促進校本課程的發展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因此教研室與各校應建立一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且推動課程完善的評價體系。
1、不斷完善小學科學(自然)學科學生的學業評價體系,大膽改革評價內容與形式,逐步建立學生學業(成長)記錄袋,推進質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從而全面了解學生,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個體差異,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
2、引導各校教研組逐步采用“教師成長檔案”等質性評價方式,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同時結合校長、同行、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促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取改進工作的反饋,引導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激發自我審視與反思基礎上的自評,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3、加強對課堂教學效益提升問題的研究,構建符合各校實際、促進教師與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五、組織多元化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在于建立一支數量與質量兼具的教師隊伍。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水平。組織必要的培訓、調研、總結、推廣及競賽活動,將推動教師隊伍的發展。
1、加強新教材的培訓力度。充分發揮各校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及教壇新秀的集體力量,在參與省新教材培訓的基礎上,組織全區科學(自然)教師參加常州市教研室舉辦的教材章節分析、教案設計活動,指導教師理解培訓精神,深入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
2、強化對學校教研組工作的指導,根據“常州市中小學教研組建設章程”,定期檢查全區各校教研組的工作。
3、為各類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平臺。本學期計劃舉辦“鐘樓區科學(自然)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并積極參與“常州市小科學學科教師教學能力選拔賽”,爭取出線參加省教研室組織的科學(自然)教師教學能力大賽。
4、以省級實驗小學為龍頭,積極探索提高小學科學(自然)學科教學質量的途徑與方法,采取有效舉措,改善小學階段的評價制度,穩步提升小學教學水平;
5、與市教研室小學科學(自然)組密切合作,根據相關文件精神,組織全國、省、市、區各類學科競賽。
六、主要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小學《科學》新教材分析與培訓活動;
2、“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組實驗教師學術沙龍;
3、申報《科學》新教材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的執教任務。
九月份:
1、新申報為“做中學”實驗學校的實驗教師和負責領導會議;(常州市實驗小學)
2、做好承接市區《科學》新教材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的準備工作;
3、參加常州市科學(自然)教師教學選拔賽;
4、進行教學常規調研及“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組課堂教學實施調研。
十月份:
1、《科學》新教材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2、調研“做中學”項目研究學校;
3、區科學協進會會議;
4、籌備鐘樓區新課程·新課堂·科學(自然)教師教學能力大賽。
十一月份:
1、鐘樓區新課程·新課堂·科學(自然)教師教學能力大賽;
2、交流學習教育理論及實施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的體會;
3、配合相關部門對有關學校進行教學質量的調查、測試與評估;
4、小學科學課題組研討活動。
十二月:
1、區小學科學(自然)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會會議;
2、《科學》新教材論文征集;
3、交流本學期的主要工作。
一月份:
1、本學期工作總結;
2、參加市年會論文評比;
3、制定下學期的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