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工作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孩子們心靈和思維的啟迪。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工作計劃,我們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個計劃不僅僅是任務的堆砌,而是將家校合作、實踐探索與情感教育緊密結合,通過真實的體驗讓孩子們在參與中發現自我、理解他人、服務社會,從而為他們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素質教育理論,全面落實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遵循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相關要求,結合學校的科技特色以及地方與校本特色;以綜合性的理念為特點,以實踐為核心,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圍繞“學校文化”的建設為主線,以探究“校本綜合實踐活動特色”為目標,進一步推行新課程理念。我們通過讓學生們積極參與、親自實踐、組織多樣的研究性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形成學校獨特的辦學風格,特制定三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并激發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
2、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及研究性學習的一些基本知識。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交際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運用知識和創新能力。
4、過程目標: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學會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以及研究探索和實驗驗證的方法。
5、人格目標:通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的經歷,塑造良好的人格,逐步形成合作、分享和積極向上的品質,培養對自然和社會、自己的責任感。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緊密聯系學生與生活,深化他們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與體驗,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主要工作任務:
1、構建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結合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活動形式,形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模式。
2、在校內和社區建立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開發活動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活動平臺。
3、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班級需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鼓勵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記錄“成長記錄袋”,重視資料積累,期末整理后上交教導處。
4、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應虛心向各學科教師請教,教導處通過有效方式整合教師智慧,共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
5、結合校本資源、社區資源與地方特色資源,聯動學校課題研究,形成學校的獨特特色。
四、具體工作安排:
1、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
(1)開發學校資源:一是進一步豐富學校圖書室的藏書,并提升現有圖書的使用率,推動圖書走進班級,建設班級圖書角;二是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教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網上資料搜索;三是完善以科技及藝術、體育教育為特色的各類專用教室,同時繼承學校的傳統活動,舉辦藝術節、體育節,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完善心理咨詢室。
(2)開發社區資源:一是探索新壩的自然環境,定期帶領學生參觀考察社區,如農業觀光區、野生苦瓜茶廠;二是與社區企業建立聯系,了解社區經濟狀況,組織學生進行采訪和調查;三是積極參與社區的社會活動;四是繼承和弘揚社區文化特色,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建立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五是聘請關心學校教育的社會各界人士及家長擔任校外輔導員,定期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2、合理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在實踐中,以綜合主題或項目的形式將四大領域相結合,形成有機聯系。
3、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并制定實施計劃。
在長短線活動安排上,每學期擬定一個長線活動和一個短線活動,其余時間用于非指定領域的團隊活動及學校傳統活動的教學。長短線活動應以“研究性學習”為導向,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結合身邊的小問題展開。各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并制定可行的活動計劃,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結合學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及社區文化特色,我們提供如下備選課題,供各班參考制定相應的活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