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選修課程研究分析報告(通用2篇)
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對選修課的出勤率和滿意度普遍不高,約10.5%的學生出勤率低于50%。許多學生對公選課內容感到乏味,認為其教學質量不高,缺乏實踐性,導致逃課現象普遍。調查還指出,學生選擇選修課多為“賺學分”,部分教師對逃課現象放任自流。選修課數量不足、課程安排不合理、教材購置壓力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改善現狀,提出了增加課程種類、提升教師水平、活躍課堂氛圍等建議。學生也被鼓勵端正學習態度,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整體來看,大學選修課亟需改革,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大學生選修課調研報告 第1篇
(一)數據與現狀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有約10.5%的大學生反饋選修課的出勤率低于50%,而有15%的學生認為公選課的整體水平一般,甚至不及格。令人驚訝的是,近46%的受訪者認為翹公選課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在調查中了解到,福建師范大學的本科生通常需要完成4~5門選修課,而農林大學和福建工程學院的學生則需要修6~8門(每門課程1.5或2學分)。福建師范大學有18% 的學生感到選修課數量較多,而農林大學的這一比例為26%,福建工程學院更高,達到32%。顯然,這三所學校的學生普遍感受到選修課負擔的壓力。
各高校在選修課的開設時間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學校從大一下學期開始,而有的則是在大二。假設大學期間(普遍為五個學期)每個學期修兩門選修課,那么在整個大學中修10門課程似乎并不算多。然而,現實中卻出現了翹選修課人數眾多、出勤情況堪憂的狀況,這反映出同學們對公選課的態度較為消極且趨向逃避。
那么,學生們為什么會選擇翹公選課呢?
(二)大學生翹公選課的原因
①公選課內容乏味。“上了也沒有收獲,沒什么實際意義。”調查中,許多同學對公選課的評價就是這樣。他們覺得課程沒有想象中有趣和實用。一些課程因為過于理論化而缺乏實踐性,讓人覺得空洞無物。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老師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甚至出現上課時老師態度不端正的情況。有同學曾吐槽:有些老師講完課后讓人一頭霧水,盡管有的教師幽默風趣,能夠分享一些實用的時事新聞,但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很多人更愿意選擇在網上輕輕一點就能獲取到相關內容。這種情況也折射出教師的教學質量亟待提升,真正需要在教學方面下功夫的是教師,而不是僅僅在學生成績下降上尋找責任。
②選修課被視為“賺學分”。在調查中,有28%的同學表明,選擇某些選修課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課容易通過。一些學生無奈地表示,選修課與學分緊密相連,選擇課程的過程往往是被迫的。他們對所選課程的興趣淡薄,翹課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③老師對于逃課現象放任自流。如今,許多學生心照不宣,翹課時“打探情況”:若課堂人多就不去,若人少才考慮去上。盡管某些老師在開課前告知出勤將納入成績考核,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人嚴格執行這項規定。老師們似乎只要課堂上有人到場,就滿足了他們的面子。即便是點名,學生們也并不恐慌,大家常常采用不同的聲音來回應。偶爾因為沒有溝通好,某些同學被老師點名時回應的聲音各異,場面一度變得搞笑。
④選修課的要求過低。“反正過了就行,去不去都無所謂。”幾乎所有同學都認同,選修課臨近考試時,老師往往會劃重點,考試前幾天復習一下就能輕松通過。對于開卷考試的同學,幾乎沒有人擔心不及格的問題。但是也有同學對此感到憤恨:經常逃課的同學和我(上課的同學)的結果大同小異,那逃課和不逃究竟有什么區別呢?把時間花在選修課上似乎并不明智,難道這樣的情況是值得反復上演的嗎?
⑤對強制購書的反感。為選修課購書似乎已然成為常態,然而調查顯示約60%的同學認為這一要求不合理。一方面,“必修課的書都沒時間看,哪還有精力去看選修的?”另一方面,多數同學認為選修課書籍往往太貴,而學習價值不大,課程結束后這些書籍又變成了無用的物品。更有甚者,不少同學發現某些老師推薦的書籍恰好是自己的作品。為了提升成績,很多同學不得不購買這些書籍,盡管他們了解通過借書或圖書館的方式同樣可以通過授課,最終還是被迫買下這些書籍。常常引發學生們的竊竊私語:“難道老師只是想趁機賺錢嗎?”
⑥公選課選擇種類單一,內容覆蓋不全。學生們反映,自己希望的課程并沒有開設,令人失望。在討論希望開設的選修課程時,答案五花八門:韓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鋼琴、古箏、薩克斯、舞蹈、瑜伽、攝影等。許多同學希望能夠增加語言類和藝術類的選修課程,以便能豐富學習經歷,滿足個人興趣。
⑦突發狀況及其他原因。大學生們常常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唯有選擇翹課。而為了避免請假手續繁雜,很多同學寧愿不去上課,甚至感到應該有權利決定是否上課,以便能自由支配時間。
上述種種原因綜合在一起,造成了學生對選修課的消極態度。
(三)學校與教師的困境
1. 基礎設施滯后。伴隨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許多學校的設施尚未跟上。高校人數的增加使得公共設施面臨擁擠狀況,例如多媒體教室、體育設施、公共綠地等的不足。在福州大學城的建設中,這一問題尤為突出。以福建師范大學為例,許多實驗室和教學樓仍在建設中,這無疑給理科生的實驗帶來諸多不便。
2. 學生管理有待加強。本應三四十人一個班的選修課,現在卻變成了六七十人的大班,這使得教師的管理負擔加重,不利于對學生的管理。許多教師還需兼任專業課的授課,這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3. 尊師重教的氛圍尚待營造。在公選課課堂上,可以看到有學生在打電話,有的人隨意走動,課堂氛圍混亂。有許多學生遇見老師時,選擇漠視,尊師重教的傳統尚未深入人心,難免讓教師感到無奈。
(四)重拾傳統
中國自古以來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教育的根本在于尊師重教。“教者傳道授業解惑”,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盡管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已有所提高,但與古代屈膝以聽教的尊重相比,仍顯得微不足道。歷史上,日本人更為尊重老師,而我們卻逐漸淡化了這一傳統。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贊美,然而,今日的現實卻讓人心寒。回顧歷史,我們確實應當重拾這份對師長的尊重。
(五)筆者的期望
通過以上關于選修課現狀和問題的探討,筆者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學生出于對課程的熱愛而去上選修課,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學分。期待學校能夠增加選修課的種類,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也希望教師能夠以更生動的方式傳授知識。當然,大學生自身也應加強自我管理,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大學生選修課調研報告 第2篇
如今,許多高校都采用網絡平臺來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在完成必修課的基礎上,選修課的靈活選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個人特長。這種自由選擇的方式也深化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公共選修課涵蓋了廣泛的主題,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領域,還涉及人文、地理等其他方面。可以說,選修課是一片知識的海洋。
為了了解本校學生對網上選課及公共選修課的態度,我們開展了一項調查。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的形式,參與對象為大一和大二的在校生。問卷內容包含11道選擇題和1道主觀題。根據我們分析的調查結果,顯示出本校學生對于網上選課和選修課的學習情況整體不盡如人意。
調查結果顯示,不論是大一還是大二的學生,約有60%的學生對現有的選課情況表示不滿,約30%的學生認為比較滿意,而僅有約10%的學生表示滿意。有趣的是,約40%的學生選擇課程的原因僅僅是為了滿足學分要求或遵循學校的教學管理,而約60%的學生則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或追求個人興趣等。值得欣慰的是,約90%的學生會按時上課,未出現缺課的現象。在課堂上,大約70%的學生認真聽講,約20%的學生在忙自己的事情,約10%的學生則在聊天。在考試方式的選擇上,平時成績和開卷考試各占20%,約40%的學生傾向于通過提交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而僅有10%的學生希望采用閉卷考試。當問及選課限制時,約8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選課限制不合理,約15%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只有約5%的學生認為限制合理。關于選修課的有效性,約80%的學生認為選修課學習是有幫助的,只有5%的學生認為沒有任何作用,剩余的15%認為選修課非常有用。
那么,為什么本校學生對網上選課和選修課的態度如此不滿意呢?通過調查結果和分析,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一)學校的學生數量龐大,但開設的課程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這導致了學生在選課時常出現“搶課”的現象,從而無法選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二)部分學生在上課時不專注,聊天、打盹及調換課程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授課內容和方式乏味,無法引起興趣。而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只顧自己講,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像是“對牛彈琴”。
(三)許多學生認為選修課學習是資源浪費,他們認為這些課程對未來就業沒有實質幫助,只是被動地去完成學校的學分要求。教材每年大同小異,課程內容幾乎沒有變化,導致學生覺得沒有必要再購買新書。
(四)學校安排的選課時間不夠合理。由于選課是全校統一進行,雖然學校提供了多媒體教室供學生使用,但由于學生數量龐大,計算機和網絡資源嚴重不足,導致一些沒有電腦的學生無法順利選課。
(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因為選擇的課程并非他們所喜歡的,或者授課內容過于乏味,久而久之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對上課產生抵觸情緒。
(六)授課內容常常不切實際,部分選修課的內容與專業關系不大,教師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往往缺乏深度,主觀成分過重,導致學生覺得缺乏實用性。
(七)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夠合理。例如,本科生必須修滿藝術類課程的要求,這就造成了很多即將大三的學生未能獲得相關學分。而且課程有時安排在午休時間,影響師生的休息與學習效率,部分學生一天課程排得滿滿,更是加重了負擔,影響健康和學習狀態。
盡管學校的選課系統及選修課教學存在問題,但只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相信一切都可以得到改善。針對以上情況,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學校的建議
(1)增加選修課的開設數量,尤其是藝術類課程,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讓他們能夠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
(2)提升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教師應結合理論與實踐,減少純理論授課,更多注重實踐課程。
(3)活躍課堂氛圍,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加強溝通,避免單方面授課,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等。
(4)教材的購買應以自愿為主,既能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也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5)選修課程應更加注重實用性,貼近生活,形式多樣,且重視學生的情感和技能培養。
(6)合理安排上課時間,避免沖突午休時間段,關注課程質量而非數量。
(7)考慮選課人數限額,可以分批次進行選課,以免系統由于人數過多而崩潰,也可解決部分學生無法選課的問題。
(二)對學生的建議
(1)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對待選修課,盡量避免只“選而不學”的情況發生。
(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與教師積極溝通,不理解的地方及時提問,并多利用多媒體和圖書館等資源。
(3)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堂上獲取的理論知識,需在課后進行實踐運用。
(4)培養“既來之,則學之”的心態,既然無法改變選課結果,就應盡力完善學習過程。
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議,雖然仍有不足之處,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改進,未來必將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