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安排【通用15篇】

993個月前

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和豐富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探索中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公民意識。這一階段的教學旨在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既收獲智慧,也懂得關懷,成為未來社會的積極參與者。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現狀分析:

目前我校四年級的學生共有兩個班級,這個階段正是他們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期。學生們對于自己、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認識逐漸加深,但仍然保持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團隊合作和樂于助人的精神。在此階段,他們開始渴望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各異,有的顯得較為內向和退縮,而有的則顯得過于放縱和具攻擊性,這種溝通能力的不足常導致沖突的發生,顯然顯示出他們的社會化能力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

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但由于現代家庭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成長,自主性和獨立性發展不足。在學習生活中,自我為中心的情況愈發明顯,某些不良傾向不僅妨礙了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還可能影響其性格和道德的發展。他們開始關注和反思自身的學習能力,試圖從周圍變化中探求原因。

二、指導思想:

本教材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與自身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環境、活動及關系的互動,培養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體驗與感悟的基礎上,逐步豐富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及對社會的理解,逐漸形成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必需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合作意識,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掌握交流和溝通的技巧,能夠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2、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提升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培養毅力與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通過了解家鄉,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高他們獲取和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4、引導他們感受到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進步,認識家鄉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樹立家鄉主人意識,增強對家鄉的熱愛。

5、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6、將兒童的生活作為課程基礎,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反映他們的真實需求。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四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為《集體生活》,第二單元為《學習提升》,第三單元為《家鄉》,第四單元為《家鄉的變化》。該教材圍繞四年級孩子們不斷擴展的社會生活展開,以關注每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旨在發展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

五、教學措施:

1、全面理解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取豐盈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內心體驗中形成契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注重創造學習情境,靈活運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切感。

5、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及校內的各種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

6、小組合作探索學習,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協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包含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珍惜生命”,第二單元“安全生活”,第三單元“金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他人,愛護自己”。

此教材向學生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涵蓋家庭、民俗、農業、工業、交通、通信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教材引導學生理解社會現象,探索人際關系,旨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際交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年級上冊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探討社會事實的過程中融合了道德教育,社會事實的探究是教材的“明線”,而道德教育則作為“暗線”貫穿其中。例如,第一單元《珍惜生命》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生命的來源與有限性。第四單元“關心他人,愛護自己”通過親情故事引發學生對互相幫助的理解與實踐,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關心與理解。這種編寫方式讓學生的品德教育自然融入實際的社會事實中,達到了道德教育“無痕”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為他們認識、參與和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掌握安全常識、理解金錢使用的智慧,以及倡導互助的精神,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社會現象中事物之間的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促進對社會的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來源于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四年級上冊教材特別注重將社會內容與兒童日常生活相聯系,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視角觀察和體驗社會,感受社會的多樣性。

3、整合相關知識,體現綜合課程的特征。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知識領域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時,有效地將各種知識有機結合,涉及人文學科、情感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強調認知和情感的統一,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征。

4、將信息獲取與問題探究的方法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

5、通過設計活動和留白,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積極參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社會的理解和認知。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教學目標。

2、品德教育要緊扣生活,突出課程的體驗性。

3、注重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確保教學質量。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本教材旨在以四年級學生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為核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致力于培養兒童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反映現代教育的育人價值觀。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及社會關系,讓兒童積極參與現代社會,形成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參與能力;在感悟與體驗的基礎上,深化對自我、他人及社會的理解,逐步樹立起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應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圍繞兒童的社會生活,在四年級上冊設立了“團結合作”、“快樂成長”、“價值選擇”三個單元,共包含12課。各課內容和難度各有不同,建議的課時安排也隨之變化。一般建議每課安排3~4課時,一冊書約需37課時,同時預留部分課時供學校和教師開展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

三、教材的特色

1、關注人與物的關聯

兒童在與身邊各種事物的互動中成長。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生活中接觸的事物日益增多,例如各類工業品、農產品及交通工具等。教材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事物的“事理”和“物理”,例如食品的來源和不同交通工具的特性,從而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識,適應社會生活。這些事物背后也有人在創造和運作,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使兒童在接觸事物時能同時看到人的智慧、情感和努力。如在《糧食的來源》一課中提到的袁隆平,不僅強調他的科學貢獻,更突出其人文特點,以增進學生的道德認知。

2、生活事實中的價值辨析

教材展示了兒童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現實,如家鄉的變化和交通的發展,旨在引導兒童揭示這些現象的意義與價值。要培養兒童的價值分析能力,讓他們明白并非所有存在的事實都是合理和正義的,從而學會進行價值辨析和選擇。例如在《塑料與生活》一課中提到的“白色垃圾”,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感。

3、當代生活與歷史文化的結合

教材努力將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相結合。例如在討論紙張時提到西漢的紙張發明,或在講述通信時提到古代的郵遞系統,幫助學生理解無形文化的影響。教材提供的歷史文化知識應為“點狀”而非系統全面,旨在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興趣與思考。

四、教學建議

1、更新觀念,樹立新理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活動應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教師應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材,關注教材的核心思路,引導學生學習與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課程強調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教師需重視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學習過程而非結果,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視角看待世界,探索不同的認知。

2、遵循課程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為人處世。教師需關注學生的成長,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社會參與能力,促進學生成為具有良好品質的人。

(2)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教材內容和形式應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觀察和研究社會,這樣的教學才能更具現實意義。

3、追求教育的有效性

兒童的品德與社會發展需從他們的實際出發,教師應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應遵循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的自我體驗和能力培養。

5、重視學生評價

評價的目的應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生發展,重在激勵與支持,而非單純的比較與分等。應從每位學生的起點出發,尊重其個性,以鼓勵性評價為主。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學內容備注

2

9.4~9.8

1、《我們的小組合作》

2、《真正的友誼》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為你高興,與我分享》

6

10.1~10.7

國慶假期

7

10.8~10.13

3、《為你高興,與我分享》

4、《勇敢面對欺負》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的夢想》

6、《抄襲到底傷害誰》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與誠信同行》

8、《警惕虛假信息》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場》

10、《食物的來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的影響》

12、《從水資源談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9

復習考查

22

1.22~1.26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0人。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持積極態度,但也有個別學生缺乏自信,容易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本學期將通過心理輔導和團體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品德的重要性,認識到每個人都應在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2、掌握公民意識的基本概念,明白守法和尊重他人是社會生活的重要規則。

3、學習和掌握與人相處的基本禮儀,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

4、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幫助,培養團結互助的精神。

5、認識集體活動中的參與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情感目標:

1、激勵學生樹立正直、誠實的人生觀,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2、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驗團結和友愛的樂趣。

3、通過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歸屬感。

4、鼓勵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溝通能力。

三、教材分析

1、《一起向未來》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未來的無限可能,激勵他們勇敢追夢。

2、《心中的道德燈塔》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明白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

3、《團隊的力量》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學會包容與信任。

4、《友誼的橋梁》通過對友誼的探討,幫助學生理解人際關系的建設與維護。

四、教學進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學第一單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學第二單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學第三單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學第四單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總復習

五、教學措施

1、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自主積累品德與社會的相關知識。

2、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情景模擬幫助學生理解道德原則。

3、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探索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4、策劃主題活動,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實踐和應用。

5、進行角色扮演,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同理心。

6、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調整自我認知和情緒狀態。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在我所教授的四年級三個班中,孩子們正處于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重要階段。此時,他們的大腦發展正迅速,而且在功能和結構上都在不斷完善。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習能力與情感能力的關鍵環節。四年級的學生學習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轉向間接動機,他們會為了獲得老師、同學、家長等的認可而努力學習,即使沒有直接的獎勵。

二、課程目標任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使學生珍視生命,熱愛生活,培養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態度,懂得科學的價值和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2.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及責任心等品質。

3. 初步樹立民主法制觀念和規矩意識。

(二)能力

1. 學生能夠初步認識自我,調節情緒和行為,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 學生能夠清晰表達個人感受和觀點,傾聽他人意見,平等交流與合作,學習在集體生活中民主參與。

3. 培養從不同角度觀察、理解和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嘗試以合理和創造性的方式進行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4. 學會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使用簡單的學習工具解決問題。

(三)知識

1. 初步認識兒童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理解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和規則,認識規則和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2. 初步理解生產與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聯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影響。

3. 了解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環境的相互關系,簡單認識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包括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涵蓋了家鄉的民風民俗及工業、農業、交通、通信和生活常識等多個社會生活方面,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并學習解決人際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本教材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社會事實引導學生探究,同時將道德教育巧妙地融合其中。例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而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通過爺爺奶奶的故事,讓學生明白關心他人和理解鄰里的重要性。這種編寫方式,使得品德教育自然融入社會事實之中,實現了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四、完成教學實施的辦法

1. 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 品德教育要結合生活場景,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4. 豐富教學內容,推動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 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五、教改專題

如何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開始對自我、他人、家庭與社會有了初步認知,逐漸養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品德的培養變得愈發重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共包含五個單元,具體為:第一單元誠信為先;第二單元攜手共進;第三單元環保小衛士;第四單元安全出行;第五單元我的祖國,共計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和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他們的思維過程與體驗,使他們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積極參與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2、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促進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與人格的獨立,從而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多角度(包括地理、歷史、社會和文化)分析和探討社會事物與現象,全面展現社會生活,幫助他們了解、適應并參與社會,這一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整合,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 元周 次課 題課時

第一單元 我愛誠信第一周1.誠信的重要性

第二周2.與誠信同行

第三周3.誠信的故事

第二單元 手拉手,共成長第四周4.我們的團隊

第五周5.助人為樂

第六周6.一起分享快樂

第三單元 愛護環境第七周7.綠色家園

第八周8.少用一次性產品

第九周9.垃圾分類小能手

第四單元 安全就在身邊第十周10.交通安全常識

第十一周11.消防安全知識

第十二周12.避免危險的技巧

第十三周13.與陌生人交往的注意事項

第十四周14.守護身邊的安全

第五單元 我心中的祖國第十五周15.祖國的美麗風景

第十六周16.我為祖國驕傲

第十七周17.祖國的未來我是參與者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備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效果。

2、加強課堂教學的研究,優化教學流程,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3、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他們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4、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

5、豐富教學內容,將教科書以外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感與親近感。

6、拓展教學場域,不限于學校與課堂,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獲得真實的教育。

7、重視與家長的交流,尋求家庭的支持,確保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進行。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準備每一次的培優和補差教案,結合趣味與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2.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優生(如李華、張明等)與潛能生(如王莉、小剛等)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3.堅持進行輔導,每兩周一次,確保學生的持續進步。

4.采用優生帶動差生的一對一幫扶策略,促進共同發展。

5.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優生的思維和方法影響差生。

6.建立激勵機制,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尤其是差生,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并通過優生樹立榜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文明禮貌、誠實守信、互助友愛、平等公正、團結合作和責任感等良好品質。

(2)幫助學生參與社會交流,能有效地表達個人感受與觀點,并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促進平等的互動和合作。

(3)鼓勵學生積極地探討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對道德問題作出符合社會標準的判斷與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認識個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理解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社會組織和規則,懂得規則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意識到不同群體、民族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的必要性,感知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公共秩序的意識,明白同情和幫助弱勢群體是一種高尚品德,養成關愛他人的習慣;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參與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并積極承擔責任;了解家鄉的環境問題,參與環境保護活動,認識民風民俗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與迷信,感受家鄉的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理解交通發展的重要性,感受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新聞報紙的基本運作,掌握小報的合作制作,了解現代通信的各種方式,學會常用通信手段。

4、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遵守公共秩序與社會公德;通過援助活動和志愿服務,培養學生的關愛精神;開展實地調查,了解環境問題的成因與影響,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和建設家鄉的情感;通過小記者活動和編輯體驗,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和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形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社會和品德的培養變得愈發重要。該課程的開放性、參與性和實踐性能夠激發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內外的學習活動。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根據四年級兒童日益擴展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每個兒童的成長為重點,旨在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獨立人格,強調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活動和人際關系,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逐步豐富對于自我、他人及社會的理解與認識,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挖掘學校特色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與家庭、社會相結合,確保課程的開放性和實踐性。

2、利用藝術形式提升教學效果,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性。

3、精心策劃和指導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內外活動,將教育寓于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影像資料、課件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健康的閑暇生活能力和道德觀念,并讓學生參與小記者、編輯等合作活動,享受團隊的樂趣。

2、組織學生成立課外研究小組,探索環境問題的成因與后果,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比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方式與親友進行實際的聯系,提升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衛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衛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的變化

14 5、20~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系 端午節放假

18 6、17~6、21 期終復習、期終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8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價值觀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孩子們開始對自我、他人及社會形成初步的理解,逐漸構建起自己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展,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和道德觀念的完善變得尤為重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遵守規則的重要性》;第二單元為《積極向上的心態》;第三單元為《培養自尊和自愛》;第四單元為《智能購物者的素養》。該教材圍繞四年級學生日益擴大的社會生活,以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為宗旨,旨在豐富學生內心世界,塑造其獨立人格,并體現現代教育理念中的育人核心價值。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多樣的體驗、分析和感悟,鼓勵學生自我評判情感態度、價值觀及道德行為,從而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2、讓學生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如何保持樂觀、培養自尊與自愛,以及購物時應注意的事項。

3、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積累必要的社會實踐經驗。

 四、教學措施: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相應的教育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多樣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的廣度與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9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孩子們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他們開始對自我、他人、家庭和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進一步理解社會和品德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課程以其開放性、活動性和實踐性,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熱愛,他們樂于參與到課程的各類學習活動中。

本教材圍繞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展開,著眼于每個孩子的成長,致力于培養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立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觀。通過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環境、活動和關系的互動,引導學生積極看待現代社會生活,培養他們參與的能力。通過感受和體驗,逐步加深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認識,形成合格社會主義公民所必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分為三個單元:《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和《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日益擴展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旨在培養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通過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和活動,引導學生獲得積極的社會生活態度和參與能力;并在體驗基礎上不斷深化對自我、他人及社會的理解,最終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所需品德和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樹立熱愛勞動、節約的觀念,培養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及責任感的品質。

(2)熱愛祖國,珍視民族文化和傳統節日。

(3)激發學生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他們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進行正確判斷與選擇的能力。

2、能力與行為目標:

(1)使學生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理解個體與團體之間的互動關系,認識社會機構和規則,并明白規則和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意識到社會中不同群體、民族和國家和睦相處的重要性,理解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的重要性,培養關心集體、參與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的理念,了解環境問題并參與環境保護。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熱愛,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和傳媒在生活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溝通技能。

四、教學措施:

1、更新觀念,樹立新理念

(1)調整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不僅是教書,更是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

(2)轉變教學觀。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習的過程而非僅僅結果,鼓勵學生探索與表達自我。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學習處事的道理和技巧。

(2)以兒童的生活為根基,選擇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內容進行教育,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視角理解和感受社會。

3、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教師應從兒童的發展現實出發,采用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

4、調整教學方式

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結合活動型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與感悟,培養技能和習慣。

5、重視學業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應注重發展性,不是單純比較成績,而是為教師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生成長提供反饋。

五、學困生幫扶措施:

教育是一項充滿愛的事業,教師的人格與行為能夠深刻影響學生。對待學困生要以寬容和鼓勵為主,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幫助他們找到自信,在困難中成長。

1、尊重個體。

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理解他們的需求,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支持,創造一個溫暖的學習氛圍。

2、培養自信,鍛煉性格。

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優點,并通過實踐活動鍛煉、磨練意志。

3、欣賞與鼓勵。

通過積極的贊賞與鼓勵,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他們感受到自身價值和成就感。

六、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組織一次超市購物體驗活動。

2、舉行“我家喜事”分享會。

3、收集交通安全實例,開展“交通安全從我做起”的主題班會活動。

七、教學進度安排。

每課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0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習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參與各種活動,樂于動手動腦,且樂于與同學們合作。

在《品德與生活》轉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在知識積累、社會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上仍需進一步提升。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聽講,敢于發言,愿意參與討論,學習態度認真,學習積極性高,樂于與同學進行交流與合作。學生們對這門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能夠較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展現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學校和班級中,許多學生能夠主動幫助父母、老師和同學,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他們形成樂觀、積極進取的態度,為日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培養他們對自然、生命、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二、全冊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安排及特點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采用的是山東美術出版社的教材,內容分為五個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會學習》《各行各業與生活》《多彩的節日》和實踐活動《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單元包括四課,《找找我們的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發展中的家鄉》《他們是家鄉的驕傲》。第二單元同樣包含四課,《多問為什么》《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的老師多》《同樣是學習》。第三單元有三課,《小小一粒米》《我家的電器》《走進商場》。第四單元有三課,《貼春聯》《藏歷年與潑水節》《圣誕節與狂歡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具備較強的時效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聚焦于學生的生活,從家鄉的了解、學習方法、各行各業與生活的聯系到節日習俗等方面展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調查、參觀、討論等探究方式,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對家鄉的熱愛;尊重各行業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尊重民族風俗及向往和平的情感。

教材的難點在于如何將理解轉化為實際行動并形成習慣,解決策略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促進品德的形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身邊的典型事例給學生以啟發,爭取家長的支持,讓學生在家庭中參與決策,鍛煉其自理能力,發掘生活中的道德觀念,逐步將其內化為自覺行動。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中高年級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

1、知識能力方面: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學習,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努力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道德。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結合,將教材內容融入學校管理和教育中,幫助學生掌握與人交往、獨立生活、關心家人及幫助同學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教師需成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引導者。課程設計緊密貼合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將學習內容與德育活動、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讓學生意識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無處不在,養成良好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教材貼近學生生活,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滿足學生的交往需求,實踐活動能夠提高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促進智力發展和情感陶冶。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構想和具體措施

(一)合作學習課程強調互助性學習,通過明確責任分工,提高團隊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首先建立穩定的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確保每個學生都有不同角色的參與機會,以增強參與感和成就感,逐步提升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相互尊重的態度,為順利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在提出問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待思考成熟后再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中,確保每位成員積極參與發言,共同探討,通過小組長組織全組的討論,并記錄總結結果,向其他小組進行交流。

(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評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

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和家長,且評價內容覆蓋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采用回顧、解答、談話、操作等方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針對不同的主題活動,采用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靈活運用,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第一、二單元的學習中,可通過“班級之最”評選活動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強調學習和行為的過程,注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展現,讓每位學生經歷成功的喜悅。

(三)關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我將采取以下方法:

1.在課前布置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尋找答案,培養調查能力;

2.在課堂上表揚完成調查的優秀學生,樹立榜樣;

3.在每節課中滲透更深層次的問題,鼓勵學生不斷思考,并引導他們進行調查,逐步養成良好的調查習慣;

4.在小組活動中合理分配任務,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5.定期組織跨學科的研究活動,讓學生逐步嘗試獨立學習。

 五、全冊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

1、《找找我們的家鄉》 1課時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課時

3、《發展中的家鄉》 2課時

4、《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1課時

第二單元《我會學習》

1、《多問為什么》 1課時

2、《遇到困難的時候》 1課時

3、《我的老師多》 1課時

4、《同樣是學習》 1課時

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

1、《小小一粒米》 1課時

2、《我家的電器》 1課時

3、《走進商場》 1課時

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1、《貼春聯》 1課時

2、《藏歷年與潑水節》 1課時

3、《圣誕節與狂歡節》 2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1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和社會有了初步的認知,并逐漸養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生活的范圍不斷擴大,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形成良好品德的需求也愈發迫切。比如,四年級的學生仍然存在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團隊合作和助人的精神。他們處于向他人發展的階段,開始渴望交朋友,但在交往中常常表現出封閉或攻擊性,導致由于溝通不暢而產生沖突,這使得他們的社會化能力受到限制。孩子們的許多優良品質都是在與他人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出來的。正確引導學生建立友誼,幫助他們樹立與人交往的正確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巧,學會溝通至關重要。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但現代家庭的結構變化使得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成長,自主性和自立能力相對薄弱。在學習和生活中日益顯現出自我中心的現象,導致不少煩惱和不良傾向,這不僅影響了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還可能影響其性格和道德發展。四年級的學生開始關注人類的基本生活問題,關注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逐漸產生責任意識,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升生活技能的需求。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三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團結合作》;第二單元為《快樂成長》;第三單元為《 mindful消費》。本教材以四年級學生不斷擴展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位學生的全面成長為前提,旨在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立人格,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觀念。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合作意識,感知合作的益處;逐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與溝通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對待霸凌和威脅,勇于反抗。

2、初步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抵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學習誠實守信,誠信為本;熱愛科學,樹立科學信仰。

3、了解消費的權利和相關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具備辯證看待工業文明和白色污染的能力,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其在內心體驗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注重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與親近感,確保課程內容的充實。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課序起止時間內容課時

118.18—8.23團結合作2

228.25—8.30真正的友誼2

39.1—9.6復習鞏固第1.2課2

439.8—9.1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2

549.15—9.20面對霸凌和威脅2

69.22—9.27復習鞏固第3.4課2

79.29—10.4國慶假期

8510.6—10.11我要攀登2

9610.13—10.18抄襲的危害2

1010.20—10.25復習鞏固第5.6課2

11——12710.27—11.8我們與誠信同行3

13811.10—11.15擦亮眼睛2

1411.17—11.22復習鞏固第7.8課2

15911.24—11.29逛商場2

161012.1—12.6衣食來源2

171112.8—12.13塑料與生活2

181212.15—12.20從一滴水說起2

1912.22—12.27復習鞏固第9.10課2

20——2112.29—20xx.1.10總復習3

含期末統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2

一、學習情況分析(知識、能力、學習習慣等)

四年級是小學生自我認知與價值觀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學生開始對自身、他人以及周圍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本課程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大部分學生對于課程學習充滿熱情,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內外的活動中。

本教材圍繞四年級學生日益擴大的社會生活展開,強調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促進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與主體人格的發展。教材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通過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環境、活動和關系,引導他們形成對現代社會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體驗的基礎上,逐步深化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認識,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緊緊圍繞每位學生的成長,旨在發展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了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材通過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及人際關系的互動,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社會生活態度和參與能力。在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不斷加深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理解,逐步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 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和負責任的品質。

(2)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表達個人感受與見解,傾聽他人意見,與他人進行平等交流與合作。

(3)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合理且富有創意地探究與解決問題,學習對道德問題進行準確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理解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明白社會規則和法律對于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2)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認可不同群體、民族和國家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性,理解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了解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良好品德的表現,養成主動關心弱勢群體的行為;認知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關注集體、參與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了解家鄉環境問題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認識民風民俗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發展和變化,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了解交通發展的現狀,認識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電視、網絡等媒介與生活的關系,掌握基本的報紙制作方法,學習合作制作小報,了解現代通信方式,掌握常用的通信技能。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合理運用教材,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師在備課時應理清教材思路,明確教學主題。課堂上,教師需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鼓勵他們用個人視角看待世界,接受多元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融入社會,學習做人的道理。教師需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發展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意識,注重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社會參與能力,使他們成為充滿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的人。

3、兒童時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需關注兒童發展的實際需求,以生動活潑、適宜兒童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未來人格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4、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客觀社會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鼓勵他們在自主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與感悟,探究與技能訓練,逐漸養成良好習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3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為核心,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為出發點,旨在幫助兒童全面發展內心世界和獨立人格。我們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連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及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積極參與現代社會生活。在經歷和感受的基礎上,不斷加深對自我、他人及社會的理解與認知;逐步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需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結構體系

本教材圍繞兒童社會生活的主題,在四年級上冊中設置了“友誼的力量”、“成長的煩惱”、“生活的智慧”三個單元,共計12課。每課的內容和難易程度各不相同,建議課時安排有所不同,通常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總共安排約37課時,并留有一定課時供學校和教師開展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

三、教材的特色

1、以物見人,透視背后的故事

兒童在與周圍各種事物互動中成長。隨著生活環境的豐富,他們所接觸的事物日益增多,如工業產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教材將引導他們理解這些事物的背景及意義,例如食物的來源和交通工具的特點等,幫助兒童建立基本的生活常識,以便適應社會。在認識事物的教材還將強調這些事物背后的人,以及人的創造、付出與情感,使兒童在學習中體會到“人心”和“人理”。例如在《食物的來源》一課中,我們不僅討論了科學研究的意義,還將科學家袁隆平以生動的故事呈現,強調其人文價值。

2、在生活實際中分析價值

教材展示了學生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如社區變化、交通發展、產品出現等。通過引導兒童理解這些事實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希望使他們逐漸認識到:并非所有存在的事實都是合理或向善的。我們強調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辨析,讓兒童學會正確評估與選擇。如在《塑料的影響》一課中,探討“白色垃圾”的問題,以提高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這是現代人應具備的能力,也是課程設定的重要目標。

3、連接當代生活與歷史

教材努力將現代生活與民族歷史和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例如,討論紙張時引入漢代紙的發明,講述通信時提到古代的驛站。這些內容旨在增強兒童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雖然所涉及的歷史知識是零散的,但其文化意義非常重要。

四、教學建議

1、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理念

(1)轉變教材使用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必須圍繞教材教而非僅僅教教材。教師應在備課時理清教材思路,明確教學主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應把關注點放在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能力上,鼓勵他們的自主探索,而非灌輸現成的結論。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如何做一個好人。教師需關注每位兒童的情感發展和社會參與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心、責任感和良好的品德。

(2)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教育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引導他們用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去理解社會。

3、追求教育的基礎性與有效性

教師應關注兒童的現實發展,采用他們易于接受的活潑教學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為后續的人格發展和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應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活動進行體驗和探究,培養技能和良好習慣。

5、重視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應著眼于為教師改進教學和促進兒童發展提供反饋,而非對學生進行終結性的評定,強調發展性評價,尊重個性差異,以鼓勵為主。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 期

教 學 內 容

備注

1~2

9.1~9

1、《友誼的力量》


3

9.12~16

2、《真正的友誼》

4~5

9.19~30

3、《成長中的煩惱》


6

10.1~10.7


國慶放假

6~7

10.8~14

4、《面對欺凌與威脅》


8~9

10.17~25

5、《追尋夢想》


9~10

10.26~11.4

6、《抄襲的后果》

11~12

11.7~15

7、《誠信與我們》


12~13

11.16~25

8、《明辨是非》


14~15

11.28~12.6

9、《逛商場的智慧》


16

12.7~16

10、《食物的來源》

17~18

12.19~27

11、《塑料的影響》


18~19

12.28~1.6

12、《從一滴水看世界》

20

1.9~16

復習考查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4

 1、指導思想

本教學計劃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為指導,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力求營造和諧、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體現對學生的關懷與支持,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現狀分析

學生分析

我班學生普遍對《品德與社會》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由于部分家長對課程缺乏了解,因此在家庭作業和實踐活動中給予的支持有限,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將致力于減少這種負面影響,提升課堂活動的質量與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三個單元,設計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實,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消費知識,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幫助學生初步獲取有關消費的體驗。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通過節日的背景,探討不同習俗,旨在讓學生感受到節日的快樂,激發他們對生活和祖國的熱愛。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則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保護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鋪平道路。

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并通過點面結合、綜合交叉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教材內容涵蓋家庭、學校和社區,介紹家鄉民族風俗和傳統節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社會,有助于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能力上的全面發展。

 3、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 生活中的消費

第二單元 生活中的習俗

第三單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學工作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良好態度。

樹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合作和責任心的品質。

初步形成對民主與法制的理解。

熱愛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快樂。

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與節日習俗。

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培養開放的國際意識。

樹立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2、能力

能夠與他人平等交流并合作,參與民主探究活動。

學習從多角度觀察與分析社會現象,主動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培養搜集、整理和應用社會信息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進行問題探究。

能夠清晰表達對節日慶典的感受與理解。

3、知識

1、了解生產與消費活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2、初步理解個體與集體之間的互動關系。

3、認識一些社會組織和基本社會規則。

4、理解文明禮貌和守紀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5、保障措施

1、充分發揮美術課程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與能力。

2、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鼓勵他們探索與求知。

3、改進教學方法,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針對不同內容研究教學策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知識與技能,并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智力發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15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師:李xx

本學期我負責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為了順利開展教學,確保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特制定此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圍繞四年級學生不斷拓展的社會生活,以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為基礎,旨在發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與主體人格。以體現現代教育的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活動和人際關系的交互作用,培養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及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逐步豐富和深化對自我、他人及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應具備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對自我、他人以及家庭和社會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生活范圍的擴大,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及品德形成的迫切需求日益明顯。本課程具有開放性、活動性和實踐性,絕大多數學生對這一課程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內外的學習活動。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為“珍愛生命”,第二、三單元為“安全地生活”,第四單元為“花錢的學問”,第五單元為“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展示了從家鄉的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和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內容,教材在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及社會問題的技能。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了解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墩鋹凵穯卧龑W生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與植物和動物和諧相處;《關心你,愛護他》單元則通過爺爺奶奶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關心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這種編排方式,使品德教育自然融入社會事實的探究之中,實現教育的“無痕性”。

四、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良好品德及社會性的發展,為他們認識、參與和適應社會打下堅實基礎。通過感受生命的意義、學習安全常識、理解花錢的智慧、以及學會互助與關愛,讓學生深入認識社會基本事實,鼓勵他們探究社會現象。

2.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和了解。孩子們的品德及社會性源自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因此教材將社會事實與兒童生活緊密聯系,讓他們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感受和研究社會。

3. 整合相關知識,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捌返屡c社會”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四年級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時,有效地結合了人文和情感生活的知識,強調認知與情感的綜合,展現了綜合課程的特性。

4. 將信息獲取與問題探究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認識和研究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和文本中的留白,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動腦動手。

五、教學重難點:

1. 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習慣,培養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和負責任的品質。

2. 鼓勵學生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判斷和選擇道德問題。

3. 初步了解個人基本權利和義務,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社會組織和規則的重要性。

六、教學方法: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講解、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

七、教學措施:

1. 改變傳統觀念,樹立新理念。

(1)轉變對教材的看法,強調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做到“刪減、替換、補充”。在備課時,理清教材思路,把握教學主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2)更新教學觀念,重視每位學生的發展,關注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上的成長,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2. 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感,讓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3. 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結合學生的現實需要,采用適宜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人格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4. 改革教學方式,強調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進行體驗和探究,培養技能和習慣。

5. 重視學業評價,確保評價的目的是獲取反饋,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而非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定,注重發展性評價。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安排【通用15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会昌县| 肥城市| 商洛市| 金坛市| 诸城市| 新郑市| 综艺| 德钦县| 株洲市| 广汉市| 沛县| 昭平县| 西乡县| 将乐县| 马尔康县| 岳池县| 扎鲁特旗| 施甸县| 苗栗市| 永修县| 商水县| 杭州市| 砀山县| 苍南县| 普兰店市| 浑源县| 临潭县| 陆丰市| 宁都县| 井陉县| 稻城县| 襄汾县| 南江县| 洪泽县| 屯昌县| 合水县| 库伦旗| 朔州市| 长丰县|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