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教學方案
八年級下冊(人教版)地理教材旨在通過深入學習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教材結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國地理區域差異,奠定知識基礎;第二部分通過案例分析具體展示區域差異,強調省級區域及其內部獨特性;第三部分從全球視角探討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材設計活潑生動,注重圖文結合,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與空間思維。通過反習慣順序的編排方式,強調從省級區域到跨省區域的理解,促進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發展。這種教學方法旨在使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識,增強學習興趣,最終實現“學會地理”的目標。
一、指導思想
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努力使每位學生通過對地理的學習,能夠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未來學習的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更有效的發展;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升。通過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地理知識,傳播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自信地“學會地理”。
二、教材分析:
(一) 本冊教科書的結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地理區域差異的總體概述。簡要的介紹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等相關內容。這一章節為中國地理的整體介紹奠定基礎,上篇連接中國地理總論,下篇開啟區域地理的深入探討。
其具有兩方面的作用:1、幫助學生從宏觀視角理解區域差異,為后續對各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2、掌握整體概念后,避免在后續的具體區域分析中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
第二部分通過案例分析,具體展現中國的區域差異。這部分內容按照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的結構進行組織。省級行政區作為我國傳統且重要的行政區劃,不僅是行政管理單位,還是經濟與文化的區域,對于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教材中選取了較多個省區的案例(共5個)。各省區內部在自然、人文或經濟發展等方面形成的獨特地理單元,教材中也選取如珠江三角洲和西雙版納作為省內區域的案例;由于自然或人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區域跨越了省界,教材通過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的案例來探討這些跨省區域。
第三部分作為整本書的也是整個地理知識體系的收官之作。此部分從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講起,接著從全球的視角分析當今世界的形勢與挑戰,使學生增強責任意識。這種設計思路不僅與七年級的世界地理部分相呼應,也始終強調中國與世界的緊密聯系,從而使教材具備較高的立意。
(二) 教材圖文并茂,注重培養形象思維與空間思維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在版式設計上活潑生動,文字簡潔而富有趣味,結合了多彩的插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與空間思維的培養。例如,在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部分,文字簡單明了,然而配圖卻多達五幅。首先呈現的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從而建立起形象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仔細閱讀課本中的圖5.5、圖5.6、圖5.7、圖5.8,進行深入分析,很快就能掌握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 反習慣順序,培養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打破傳統區域地理的編排方式,不再采用常規的地理要素展開式(如位置、地形、氣候、物產等),這種以前常見的展示方式雖然條理分明,景點清晰,但往往容易使內容千篇一律,無法突出各地區的獨特性。新教材采用反習慣的順序,以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的結構進行編排。將“省(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作為學生理解我國區域地理的基本單位,從這里入手,再深入探討省區內部在自然、人文或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獨特地理單元,最終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一些跨越省界的區域(如黃土高原)的特點。這樣的編排不僅促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整理大量信息,有助于集中思維的強化,也促進了多角度思維的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