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管理實訓經驗總結4篇
在貫徹《勞動合同法》及規范勞動關系的背景下,我單位對外聘人員進行了全面清理,識別出六類共60名外聘人員,并采取了相應的處理措施。針對不同類型人員,制定了分流安置和補償方案,確保合理合法地解除勞動關系。年末統計顯示在冊人員118人,外聘人員55人,清理過程中部分人員提出不合理補償要求,針對這些問題,我單位堅持依法依規,提出通過勞動仲裁或法律訴訟解決的對策。勞動關系管理部門積極開展用工備案工作、薪酬調查及集體合同簽訂,致力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推動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整體來看,勞動關系管理的強化為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雙向權益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勞動關系工作總結 1篇
為更好地落實《勞動合同法》,規范企業的勞動用工關系,結合省、市局關于“規范勞動關系”的相關會議精神,我單位積極推進勞動關系管理,按照市局的要求,對外聘人員進行了全面清理。
一、解除勞動關系人員的類型及數量
根據實際情況,我單位梳理出6類外聘人員共計60人,具體情況如下:
1、未按規定程序入職的外聘技術人員15人;
2、未獲批準而私自調入的員工8人;
3、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外聘技術人員5人;
4、近期新聘的技術人員12人;
5、公司聘用的輔助崗位人員10人;
6、公司聘用的駕駛員及配送人員5人。
二、處理程序及方法
我單位依照市局的相關規定,經過職代會及工會的討論,制定了外聘人員清理方案,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員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對第一、二類人員,按在冊正式員工的待遇進行分流安置,補償標準包括:一次性補償金(在本單位每滿一年工齡支付一個月工資,不滿一年按一年計);行業安置費(每滿一年補助1000元,最高不超過30年);行業一次性獎勵(簽署協議三天內獎勵30000元,七天內獎勵10000元,七天后不再獎勵)。
2、對第三類人員,依據國家法律規定,享受企業內退待遇,不予清理。
3、對第四類人員,提供兩種選擇方案,第一是按照個人在公司工作期間未繳納的社保金進行補償,第二是按正式員工標準進行分流安置。大多數人員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4、對第五至六類人員,按照合理原則,單位依照在本公司每滿一年工齡補助生活費200元,同時核算并支付養老和醫療保險費用。對于在本公司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員,也參照第四類的補償標準。
5、對第六類人員,經過單位批準,均已辦理終止勞動關系協議手續,但不支付生活補償金,企業將繼續聘用其余人員。
經過核算,及時發放經濟補償金,除第三類人員外,所有人員均自愿提交解除勞動關系的申請,并與企業簽署了終止勞動關系的協議。
三、年末實際存在的各類人員情況
1、20xx年度新增人員5名,減少人員3名。截止20xx年12月底,我單位在冊在崗人員總計118人。
2、截至20xx年12月底,保留關系人員總計30人,其中在冊保留關系人員18人,非在冊保留關系12人。
3、截至20xx年12月底,外聘人員總數為55人,其中私進人員10人,零增長5人,外聘技術人員40人。
4、截至20xx年12月底,共離休人員2人,退休人員25人。
四、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
在清理外聘人員的過程中,部分被清理人員試圖爭取更多補償,發生了多次上訪及投訴,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合理范圍。
(二)針對這些問題的對策
在對各類外聘人員的清理工作中,我單位始終堅持依法依規的原則。對于一些無法協商一致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兩個途徑解決:一是通過勞動仲裁或法律訴訟;二是請求這些人員將公司已支付的補償金退回,并聯合地方勞動部門、工會等單位對補償進行重新核算,并根據新的結果進行支付。
勞動關系工作總結 2篇
20xx年,在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勞動關系管理部門積極圍繞局制定的工作目標,以貫徹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為主線,以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維護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雙向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全面推動勞動關系工作。現將20xx年度勞動關系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深化勞動用工備案工作。
在過去三年中,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斷學習并總結經驗。針對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及時進行總結和改進,記錄成功的工作方法,避免走彎路,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能力。這為今后更深入的備案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年,我們通過建立勞動關系信息群,指導企業進行備案,減輕了企業在軟件使用中的困難,得到了廣泛贊譽。全縣新增用工備案企業95戶,實現對用工單位11020xx份勞動合同的動態監管,包括簽訂、履行及解除等情況。
(二)開展勞動用工備案年度審核。
依據《20xx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于做好〈勞動用工備案手冊〉年度審核工作的通知》(滄人社字【20xx】70號)文件的要求,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我們在5月份完成了全縣250家已辦理初次備案企業的《勞動用工備案手冊》年度審核。這項年審工作是用工備案的重要環節,有助于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從而為實現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三)實施企業薪酬調查。
依據市局的要求,我股在6月份對我縣兩家企業進行了薪酬調查。調查涵蓋20xx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數據,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同崗位職工人數不足50人的全部進行調查,而對于50人以上250人以下的,則抽取50人進行調查。
(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勞動合同管理。
我股全力構建勞動合同制度的信息化、規范化、長效化管理模式。通過積極推行勞動用工備案軟件,使我縣規模企業的勞動合同訂立、續訂、變更、解除、終止的情況得到了全方位的實時監控。在軟件推廣過程中,我們多次深入企業提供業務指導,并獲得了企業的好評。
(五)主動服務,及時傳達政策法規。
堅持“主動服務、靠前服務、延伸服務”的原則,我們面向企業,積極提供服務。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規范用工及依法維權意識,努力實現“零距離”服務企業。一方面,我們建立了“勞動用工備案”服務群,以便隨時解決企業在用工備案和法規運用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深入企業發放勞動法律法規宣傳材料,引導勞動者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營造和諧的勞動關系,促進社會的穩定。
(六)加強業務學習。
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和企業用工狀況,我們的經辦人員始終“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斷學習、總結經驗,提高業務水平,為今后更深入推進備案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勞動關系工作總結 3篇
一、推動集體協商及簽訂集體合同
在20xx年,我局不斷加大對工資集體協商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區域性和行業性集體協商的開展,同時引導規模較大的企業開展單獨的集體協商,以此實現以點帶面的區域覆蓋,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與穩定。根據統計,20xx年1月至10月共審查集體合同xx0份,涉及企業2815家次,員工總人數達到56696人次。其中,審查企業集體合同98份,涉及企業98家,員工22882人;審查區域性集體合同22份,涵蓋企業2717家,涉及33814名員工。
二、創建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工程
為全面推進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的創建,積極走訪10個街道勞動關系協調委員會,充分調動街道勞動保障所、總工會及社區工作站等基層資源,組織各方力量共同落實創建工作。依托人力資源部門的法治宣傳和日常勞動監察,積極發動企業的參與,特別強調面對面的指導,詳細解釋勞動管理的十項標準,促使企業科學管理、規范運營。
三、關注外來建設者的需求
我區將關愛外來建設者作為年度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一方面,挖掘就業機會,分行業舉辦羅湖區關愛外來建設者公益招聘會,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和援助服務;另一方面,開展普法教育,通過“法制伴我行”勞動法律服務宣傳周、青工文化節等活動,進行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培訓;以非公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為重點,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和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擴大集體合同的覆蓋范圍,確保集體合同的質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重視對外來建設者的職業技能提升,增強他們的穩定就業能力及向高技能、高收入崗位轉型的能力。
四、20xx年企業薪酬調查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及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的工作要求,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抽樣的242家樣本企業為基礎,開展20xx年我區企業薪酬調查。
勞動關系工作總結 4篇
根據我們在“勞動關系管理實訓”中的實踐經歷,現將有關勞動關系工作的總結如下:
一、加強勞動關系管理的必要性
勞動關系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企業用人政策的梳理與評估,我們發現了許多潛在的勞動糾紛隱患。加強勞動關系的管理不僅有助于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也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和穩定性。
二、勞動關系管理實訓的實施
在實訓過程中,我們通過建立模擬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互動,促進了雙方對勞動合同、工資待遇、工作條件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我們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參與者能從不同角度看到勞動關系中的問題,培養了大家的協調和溝通能力。
三、分享勞動關系管理的經驗
通過與人社局、行業協會的共同交流,我們舉辦了多場關于勞動關系管理的研討會。這些活動不僅讓參與者對勞動法律法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大家處理勞動糾紛的能力,推動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發展。
在整個實訓過程中,參與者積極反饋,提出了許多關于勞動關系管理的建議和看法。我們注重傾聽這些聲音,及時整理和回應,確保信息暢通。這種良好的交流機制,不僅幫助大家解決了疑惑,還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力求實現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雙贏,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實現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