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案范例
本教學計劃旨在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初一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課程依據國家教育方針,結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發育特點,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自我認識、情緒調節、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班級面臨多種挑戰,如適應性差、缺乏心理關懷及家庭因素影響等。目標是幫助學生應對心理問題,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挖掘潛能,以適應社會的要求。課程內容包括自我認識、溝通技巧、挫折應對、學習自信及情緒管理等。教學方法強調互動體驗,注重實際應用,減少傳統講授。計劃每周一次,共16課時,內容涵蓋從心理健康基礎到推理能力訓練等,旨在通過豐富的活動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保健意識。
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相關要求,以新修訂的心理健康教材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育特點,運用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助力學生素質提升,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班級情況
本學期,我負責七年級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面臨多種挑戰。
1、學生主要來自八個管理區的小學,少部分是從外省轉來的,初中學習適應性較差。
2、班級中有些被視為“差生”的學生,他們在小學時缺乏老師的關心和支持。
3、部分同學因家庭因素(如離異或單親家庭)影響,心理上存在障礙,與人交往缺乏熱情和協調性。
4、由于年齡和教育背景的影響,學生在心理健康知識方面極為匱乏,對自我認識和調控能力不足。
5、小學階段未能接受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6、初一學生的身體開始發生變化,尚未對自己的身體有科學的理解。
三、目標和任務
1、目標:增強所有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幫助他們應對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挖掘個體潛能,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助力其全面健康發展,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2、任務:結合學生身心特點,針對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和咨詢活動,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適應能力,預防和減輕心理問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
四、主要內容
1、促進自我認識與關注,客觀地評價自己。
2、鼓勵與同學、老師及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
3、逐步適應生活與社會變化,培養對挫折的應對能力,關注健康、學業與道德發展。
4、關注他人,樂于助人,妥善處理個人與他人及集體的關系,學習與成年人交往,防范孤僻與偏執。
5、提升學習自信心,挖掘學習潛力,努力實現進步,預防學業下滑。
6、在學習中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掌握初步的辯證思考方法,增強獨立性與批判性,勇于質疑探索。
7、學習主動調節情緒,處理煩惱與焦慮,掌握面對挫折的技巧,保持健康情緒,預防各類“學校病”和情感障礙。
8、參與適當的勞動活動,珍惜公共財物,反對浪費。
9、預防“早戀”,科學對待同性與異性朋友。
10、學會應對青春期的困擾,逐步調節與控制情緒。
五、途徑和方法
1、開展心理輔導課程。
2、強化課堂教育作為主要渠道,班主任應在每個月的班會時間進行1到2次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強學生心理素質。
3、組織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根據不同年級與層次的特點,每學期舉辦1至2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講座。
4、提供個別心理輔導
與學生一對一溝通,幫助他們解開心中困擾,對心理行為進行評估與矯正,必要時轉介專業機構。
5、在日常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其融入課堂活動,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班級活動中也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六、教學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保健意識。應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心理學原理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心理困擾,做到學以致用:
1、避免過多依賴傳統講授,采用多元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
2、減少對心理學名詞、概念與原理的關注,應著重于實際應用。
3、采用團體活動、討論反思等互動體驗形式。
4、通過場景模擬、角色扮演與案例討論提升心理素養。
七、課時計劃
七年級:本課程每周進行一次教學,本學期共計教學周:16周,總課時數為:16課時。
八、課程安排
第 一 學 期
周次節數教學內容備注
111、我與心理健康(上)
212、我與心理健康(下)
313、難忘小學
515、正確認識自己
616、真誠悅納自我
71聯考
817、情緒調節
918、克服害羞心理
1019、思維的眼睛——學會觀察(上)
11110、思維的眼睛——學會觀察(下)
12111、推理能力訓練(上)
13112、推理能力訓練(下)
14113、靈活的思維
151聯考2
16114、人人是記憶專家
17115、注意力與學習
181期末復習
191期末復習
201期末復習
211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