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研究與發展計劃
最新幼兒園教研工作計劃強調了教師在環境創設、教研活動及課程改革中的積極參與和合作。教師們通過互助合作提升了對主題環境創設的理解,并在網絡論壇中自由表達觀點,克服了傳統教研的局限性。在“迎新系列活動”中,教師們展示了責任感和創造力,得到了家長的認可。然而,仍需進一步研究主題環境的教育價值,并關注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問題,如教具擺放和即時反饋。未來的教研目標包括提升教師反思能力、營造積極互動氛圍及促進家園教育的一致性。重點將放在多樣化的理論學習、教學觀摩及評課策略的提升上,通過定期教研活動和專題講座,確保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優勢:
1、在過去的一學期,所有教師積極參與環境創設工作,為即將到來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做了充分準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們展現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大家在實踐中對主題環境的創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進了人際關系的和諧。
2、通過網絡論壇的開展,教師們開拓了教研的新思路,成功擺脫了傳統教研活動中“面對面、難以發言”的困境,使學習變得更加輕松自由。教師們能夠毫不拘束地表達個人觀點,這也使教研組更好地理解教師在實踐中的真實想法,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
3、教師的工作質量穩步提升,尤其在“迎新系列活動”中,教師們展現了強烈的責任感,通過創造整體環境、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以及編排多樣化的幼兒節目,來展示我們的教育成果,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可與贊賞。
4、教師們逐漸將對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轉化為個人的教育實踐,他們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具備了整合意識,注重活動前的各種準備工作(如幼兒的認知經驗、生活經驗、多媒體課件及環境創設等)。
不足:
1、對“主題環境的創設”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便環境能夠更好地突出其在主題活動中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互動中獲得更多能力的提升。
2、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們往往忽視了“教具的擺放位置”和“幼兒觀看電視的座位安排”等細節問題,缺乏全面關注幼兒素質培養的意識;同時在幼兒的即時反饋與指導方面也過于強調預設內容。
3、通過“聽課-說課-評課-議課”的活動形式,雖然促進了教師自我反思,但在評課時,教師們更多的是列舉現象或問題,對具體情況的分析尚顯不足。
教研目標:
1、以理論學習為抓手,全面提升教師的吸納和反思能力。
2、以教學案例為載體,營造積極互動的探討氛圍。
3、通過家長工作的紐帶,推動家園教育的和諧一致。
教研重點:
1、提供多種形式的專業理論學習,如外出觀摩、網上信息交流及互動論壇研究等,提升教師在“活動設計”和“教學反思”方面的能力。
2、骨干教師如余泓、郭虹將設計每兩周一次的教學觀摩活動,確保上課教師能全面理解教學意圖及內涵。
3、組織學習相關“評課”的專題文章,結合具體教學案例討論教師提問設計和即時反饋策略的研究,提高評課質量。
4、認真記錄教研活動,及時總結討論內容,以確保每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高質量進行。
5、為具備美術特長的教師搭建“主題環境創設”的專題交流平臺,以互動提升教師的觀察、思考與借鑒能力。
6、增強家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多種形式的“家園互動”實踐活動(每班至少開展1-2種形式)。
教研活動安排:
1、(1)布置本學期的教研重點。(2)各班反饋開學一周的工作情況。(3)各班需于2月24日提交“三八”節活動計劃。(要求形式上有所創新,體現過程,讓家長真實感受到)。
2、邀請教研室的肖老師開展關于“如何評課”的專題講座。注意:3月20日將舉行園小青蛙故事比賽。
3、每位教師需收集一個具體的“評課”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師提問設計和回應”環節。
4、(1)結合“三八”婦女節活動,各班反饋家園互動的情況。(2)討論家園互動的優勢及家長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心發言:郭靜)
5、針對上學期形成的“評課基本要點”,開展活動觀摩后的評析,圍繞教學中的“教師提問和即時回應”問題展開討論。(中心點評:朱景弘)
6、開展自我評估活動——教師選擇一個教學活動,分析某個環節中“教師的提問和即時回應”的情況。
7、(1)收集“迎‘六一’活動”的形式與內容。(要求:家長參與,共同策劃)(2)舉辦關于“環境創設”的專題講座。(主講:葉英)
8、集體討論:“如何創設與主題相適應的互動環境”。(中心發言:魏佳)
9、針對已有的“評課基本要點”,開展觀摩活動后進行評析,討論過程中“教師提問和即時回應”的問題。(中心點評:茅水菊)
10、總結學期教研工作,鼓勵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并討論下學期的教研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