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年度教學安排方案(精選10篇)
核心目標是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與思維能力。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探索數字的奧妙,掌握基本的運算技巧和邏輯思維。此階段的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經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并能直觀地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授關于長度計量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
米和厘米是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就能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之間的轉換。例如,學生如果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概念,就不會產生“1米=10厘米”的誤解,能夠進行簡單的估算,如判斷窗戶的寬和高約是幾米。在實際測量中,學生也能進一步鞏固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線段的概念與直線密切相關,但直線的概念較為抽象,教學時難以借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本教材在此不教授直線,而是采用直接描述線段的方式來說明其含義。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功能。
2.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5.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測量和繪制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三、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教學重難點:
1、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2、用刻度尺測量和繪制線段的長度。
突破措施:
1.重視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認知。
3.精準掌握線段的教學要求。
四、課時安排
本部分內容可安排4課時教學。
“長度單位厘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及練習一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物體需使用相同的工具。
2.認識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能用厘米比較短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4.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放在盒子里,想知道是什么嗎?請打開盒子,拿出來看看,并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學生打開盒子,觀察并進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感知量物體可以用相同的工具來量
1.用學具量同樣長的邊。
教師請學生挑出一件自己喜歡的物體,比較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物體的長。(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測量結果,通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師:難道你們的數學書的短邊不一樣長嗎?請動手比一比。
(學生相互比數學課本,并回答“一樣長”)
師:一樣長的邊為什么測量結果卻不同呢?
生:因為量書時用的物體有的長,有的短。
師:如果都用同樣的物體來測量,結果會如何呢?請小組再用正方體擺一擺,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小正方體的長呢?
(學生動手操作并分小組匯報,使學生明白,用相同工具量書的短邊,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
2.用學具量不同長度的邊。
(電腦展示數學課本和文具盒的圖,并演示用曲別針測量書的短邊,使用小刀測量文具盒的長邊。)
測量后教師詢問發現了什么(小刀比曲別針長,文具盒的邊比書的邊長)。
師:如果用曲別針來代替小刀,看看會出現什么情況。
(多媒體演示用曲別針測量文具盒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文具盒的長度比書的短邊多用了6個曲別針。)
小結:我們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得出量物體需使用相同工具的結論。
3.實踐活動。
(1)處理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
(2)處理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2題。
(學生用新鉛筆量自己想量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獨立操作,也可小組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匯報測量結果。)
(3)處理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3題。
(多媒體顯示題目,講解題意,讓學生估算,電腦進行驗證。)
(二)知道測量長度也可以用尺子來量
1.認識尺子。
師: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物體時,重復多次多麻煩啊。用什么量比較方便呢?(尺子)
教師請學生拿出尺子觀察,有什么發現(數字、刻度線、cm),教師介紹刻度線和“cm”;并向學生說明“厘米”是長度單位的一種。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1)認識1厘米的長度。
(電腦演示從0到1的長度是1厘米)
師:你還認為哪個數字到哪個數字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請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展示給同桌看。(小組活動)
(2)感知厘米的長度。
①測量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的長。
②感知1厘米的長度(教師引導學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小正方體,右手慢慢拿開,讓學生明白拇指與食指的間距大約是1厘米,并讓他們記住這個感覺)。
③閉眼想象1厘米的長度。
④睜眼后比畫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尋找日常生活中的“1厘米”。
①舉例(電腦展示圖釘,請學生仔細觀察,并演示它的長度是1厘米)。
②學生自主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動,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測)
③匯報交流。
3.用厘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黃色紙條,試著量量它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動手測量后,讓學生在展臺演示,并說出測量的方法。同時教師提醒,在測量時,要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師:請大家再用這個方法量一遍黃色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鞏固用尺子測量物體的方法。處理課本練習一(第6頁)第1題。
2.通過學生用長度單位(厘米)測量物體的實踐活動,體驗用厘米來量物體的過程。處理課本練習一(第6頁)第2~3題。
(學生獨立量測,隨后同桌互查,小組交流)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什么?
(讓學生先最后教師進行歸納)
(1)要知道物體的長,可以用相同的物體來量。
(2)要知道物體的長,可以用尺子來量。
(3)用尺子量物體時,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對著的數字,就是它的厘米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