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規劃
我們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學生思維的培養與情感的共鳴。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的海洋中探索自我,從而實現學科素養和人文關懷的雙重提升。
第一單元:人與自我之一(成長經歷)第二單元:人與自我之二(夢想與追求)
第三單元:人與自然之一(自然奇觀)第四單元:人與自然之二(科技探索)
第五單元:人與社會之一(親情紐帶)第六單元:人與社會之二(幻想世界)
一、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第一,構建全新的教材框架。本書旨在建立語文綜合學習的結構。教材圍繞人與自我(個體、生命、人格、人性、生活等)、人與社會(社區、群體、家庭、民族、國家等)、人與自然(自然環境、生態等)三大主題進行組織,每個主題下分為若干單元,每個單元涵蓋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四大部分。這樣的編排方式強調了實踐性,將語文學習始終放在實際活動中;同時注重內容的多元整合,減少冗雜,突出重點,使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相互結合,培養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與個性發展、人格塑造緊密結合。
第二,促進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的設計兼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旨在提升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準確理解和運用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拓展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教材內容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旨在培養穩固的語文基礎技能與潛能、創新能力的有機結合。
第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內容與設計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意識與進取精神,充分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發展空間。在閱讀環節,選文練習與提示都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引導他們在閱讀中自主發掘和建構文本意義,鼓勵獨特的理解。寫作與口語交際部分則注重引導學生真實表達情感、展現個性,使他們的學習和表達成為健康人生的重要起點。特別是綜合性學習部分,強調自主性,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選擇確定活動內容與方式,突出合作特性,重視探索與研究過程,培養創新意識。
第四,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習過程與語文實踐緊密結合。本教材力求將學習過程轉變為不斷實踐的讀寫聽說交際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與領悟。
第五,力求建立開放、有彈性并充滿活力的教科書體系。教材體現了課內外與校內外的有機結合,致力于將教材拓展至課外。
顯而易見,教材所選文獻兼具文采與質量,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閱讀心態,適合他們的學習需求。
二、教學目標
本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簡單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轉向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學習的一部分,關鍵在于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年級上冊階段所需的生字詞音義,并能靈活運用。
2、完成本冊書的學習任務,掌握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4、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其能夠感情豐富地朗讀課文,為語感的培養奠定基礎。
5、廣泛閱讀符合課程標準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主題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學習中融入情感教育與道德教育。
三、教學措施
關注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目標設計往往忽略過程與情感,而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
重視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語文課堂應從單一走向綜合,鼓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強調教學方式的互動性。推動由單向傳授向師生間的和諧互動轉變,形成學習共同體,實現互教互學。
第四,重視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將教師主導的講解與提問轉化為學生的自主活動,讓他們通過讀、寫、說、畫、唱、演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學習,融會貫通。
第五,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引入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吸引力,促進認知的深化。
第六,靈活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中盡可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重視教學評價的多元性,改變單一的評價機制,實施全面評估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就是從每一個生字、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開始,逐步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語言世界,同時也在塑造他們的人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