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音樂課程教學安排
本教學計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主動學習,旨在促進學生的音樂能力和審美觀念。音樂教育要結合文化背景,強調音樂與社會、民族的關系,幫助學生在豐富的文化環境中學習。教材編寫圍繞審美、文化和學科,以實踐與創造為核心,力圖通過具體的音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安排中,設置了多首音樂欣賞和歌曲學習,涵蓋不同的音樂作品,鼓勵學生參與演唱、演奏和創作,增強他們的實踐體驗與情感表達,致力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
一、教育理念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過去的教材往往關注教師的講授,教材的內容構建和教學方法的制定幾乎都圍繞教師展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體驗卻常常被忽視。這種以教師為主的“教學中心論”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現代教育理念則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注重學生的發展,教材編寫團隊認識到應從持續發展和終身教育的角度進行思考,因此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音樂教育需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每位學生由于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條件,音樂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學生的音樂興趣、潛能以及音樂參與方式都各不相同。音樂的非語言特性和其藝術的自由、多樣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允許學生對音樂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三、教材編寫思路:圍繞審美、文化和學科,以實踐與創造為核心,注重綜合和滲透,始終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1、審美為中心在音樂教學中,需通過音樂的美感觸動學生,以情感豐富的音樂陶冶學生,幫助他們逐漸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必備的音樂審美能力。
2、以文化為主線以往的音樂教材多從單一音樂角度出發,缺乏文化思考。國際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音樂與文化的結合。經過學習,我們明白,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需廣泛普及藝術教育,將音樂教育與文化結合,強調音樂與人、社會、民族及自然之間的關系,將音樂置于豐富的文化背景之下,以文化主題為組織線索。
3、以學科為基點作為一門學科,音樂必然有其自身的體系。教材將從基本的音樂要素感性體驗入手,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內容涵蓋音符時值、拍子、音色、舞步等,并通過具體實踐讓學生在操作中掌握所需的音樂知識。
4、加強實踐與創造音樂課的實踐性極強,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等活動都涉及各類實踐。學生在參加演唱、演奏、創作和鑒賞等活動時,才能獲得直觀經驗,進而深入感受、理解和鑒賞音樂。音樂教學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參與感與實踐體驗,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表達。
5、加強綜合與滲透音樂的綜合性體現在不同教學領域的融合,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以及音樂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融。這種綜合旨在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其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但這種綜合必須以音樂為主線,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而不是偶發性的局部結合。
6、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與音樂之間最重要的橋梁,是人們感受和享受音樂的動力。在音樂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至關重要。在教學活動中,要深入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特質與情感內涵,設計生動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課程安排
〈一〉欣賞《春雨沙沙》 2課時
歌曲《綠色的希望》
〈二〉欣賞《春江花月夜》 3課時
歌曲《小竹橋》
〈三〉欣賞《西班牙斗牛士》 2課時
歌曲《雪絨花》
〈四〉欣賞《牧歌》 3課時
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
〈五〉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 4課時
歌曲《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
〈六〉欣賞《春節序曲》 4課時
歌曲《山林的歌》
〈七〉欣賞《彼得和狼》 4課時
歌曲《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