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規劃3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計劃圍繞學生生活和時代特點,設置了八個專題,包括自然奇觀和科技成就等,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以專題為主線,整合內容,強調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增強開放性,鼓勵與生活實際結合。教學目標包括識字、朗讀、書寫、口頭表達等,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教材設計提倡興趣導向,強調實踐活動與文化熏陶,關注不同背景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教學措施包括多樣化教學方式、基礎知識訓練、課外閱讀引導和學習方法指導,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整體語文能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計劃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按照組別進行編排,整冊共劃分為8組,每組包含導語、課例、語文園地三大部分,體現了專題編組的特點。每個專題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富有教育意義和時代感,同時強調了學習語文的獨特性。
本冊的8個專題依次為:自然奇觀、觀察與發現、中外童話、作家筆下的動物、我國的世界遺產、人間真情、成長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組(中外童話)和第七組(成長的故事)特設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使得這些組的學習更加豐富多彩。
二、教材的主要特點
四年級上冊教材繼承了前一、二、三年級的特點。接觸過前冊教材的老師,應該對這套教材的主要特點有所了解。以下是四個方面的簡要概述。
1、明確教學目標,全面落實語文教學要求
課程標準強調“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依據此,提出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并分別設定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
2、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繼續以專題為主線進行編寫,專題思路得到了更廣泛的擴展,除了思想內容外,“中外童話”從文體角度出發,而“作家筆下的動物”則注重體驗文章的表達方式。
在編寫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提出的“簡化頭緒、加強整合”思想,教材在按專題編寫時注重整合,確保每組課文圍繞專題選擇,導語與語文園地的設置也緊密貼合專題,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學習體系,使整組教材及整冊教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3、增強導學功能,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本冊教材的編寫既考慮到了教師的授課需求,也關注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求教材既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學本”。這種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呈現:在課文的前后或中間以引導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其次在精讀練習里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問題;接著,每組課文后設有“詞語盤點”,供學生自查;“語文園地”中設有“我的發現”、“展示臺”、“寬帶網”等欄目,鼓勵自主學習。
4、強化開放性,緊密結合生活實際
語文學習應當超越課本,避免局限于課堂,因此教材的編寫增強了開放性,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具體體現在:
一是鼓勵學生運用生活實例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二是從生活實際需求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
三是結合課文學習推薦課外閱讀,如《格林童話》和《愛的教育》,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
四是通過綜合性學習,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種編排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的綜合,課內外學習的緊密鏈接,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使學生在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到、用到語文。
三、學期教學目標
1、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識字達到201個,能辨認常見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認讀學習過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的幾種方式,能在字典中選擇合適的詞義,學會獨立識字。
2、熟悉260多個詞語,理解其含義,并能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運用。
3、初步掌握鋼筆字的書寫,做到正確、端正、整潔;學習用毛筆臨摹,練習基本筆畫的運筆技巧,注意字形結構,養成認真臨摹的習慣。
4、培養認真傾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準確轉述對方的話,初步學會完整敘述一件事情,條理清晰,語句連貫;能夠聽寫指定內容。
5、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在默讀時帶著問題思考并理解主要內容;學會運用自然段歸并法和事件順序分段;能理解適合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科普文章。
6、初步學會有條理有重點地觀察圖畫及周邊事物,清晰記敘一件事情,確保語句通順;能夠寫留言條,掌握普通書信和信封的格式。
四、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1、本冊教材明確了每個單元及課文的教學目標,教師需熟悉這些目標,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課時目標,確保目標明確、可操作且可檢測。
2、深化語言訓練,特別是分段訓練,但仍需重視字、詞、句的基本功。朗讀與默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在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并設計有效的方法,確保每位學生積極參與訓練。
3、落實單元訓練的重點,教學應圍繞各單元的閱讀、習作、聽說訓練要求進行,確保訓練的有效性與實用性,避免走形式化的過程。
4、協調發展聽說讀寫能力,確保各個方面相互聯系。閱讀教學要讓學生注意表達方式,從閱讀中學習寫作;在聽說訓練中,與閱讀教學相結合,促進說與寫的結合。
五、教學措施
1、精心備課、及時批改作業,熟悉教材。
2、創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
3、教授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自覺性與主動性。
4、增加新知識點的訓練量。
5、主動與各科教師及家長溝通,爭取配合與支持。
6、持續關注差生的轉化工作,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從而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教學進度安排:
本學期共計20周,實際授課17周,講讀與略讀課每周5節,共計85節;作文教學32節,總計117節。
四年級語文教學計劃 第2篇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課堂共有學生4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8人。學生在經過四年的學習后,大多數在識字、寫作和口語表達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學習習慣也有所改善,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整體表現令人滿意。但仍有部分學生對學習不夠投入,存在貪玩現象,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習慣需要進一步強化,成績提升空間較大。
二、教學目標
1、認讀300個漢字,能夠書寫250個,并養成自覺識字的習慣。
2、能夠用標準普通話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初步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感受文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4、在交流中能夠認真傾聽,培養向他人請教和共同探討的習慣。能夠重點把握對方所傳達的主要信息,并能簡要復述,清晰表達個人見解和感受。
5、關注周圍的事物,積極進行書面表達。能夠將內容寫得較為清晰和具體,具備書寫簡短便條的能力,并能有效修改習作中明顯錯誤的詞句。
三、教學措施
1、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深入研究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靈活應用所學,并將識字和寫作訓練放在重點。
3、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積累語言知識,學會觀察日常生活,收集寫作素材,以提升寫作能力。全面覆蓋全體學生,扎實推進語言能力的訓練。
4、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在閱讀時邊思考邊想象,鼓勵他們敢于發現學習中的難點,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安排課文30篇,分為七個單元:第1~5課為“自然與生命”篇,旨在讓學生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美好。第6~10課為“探索與思考”篇,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通過提問來獲取新知識。第11~15課為“觀察與體驗”篇,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讓他們體驗到發現的樂趣。第16~20課為“經典故事”篇,側重于理解經典故事的深意,感受故事中的人性魅力,明白對社會的貢獻。第21~25課為“生活的點滴”篇,學習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清晰地表達經歷,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書寫。第26~30課為“歷史與文化”篇,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故事,感悟先輩為文化發展所做的努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計劃 第3篇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共有學生42人,年齡普遍在10-11歲之間,學生來源較為廣泛,因而他們的認知水平及文化基礎差異較大。部分學生來自城市,閱讀面較廣,能夠接觸到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但也有一些來自農村的孩子,除了課本外,幾乎沒有額外的閱讀習慣。由于家長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家庭教育和輔導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教材分析
(一)四年級下冊教材繼續保留一至三年級的特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突出母語教育的特征,融合現代教育理念,體現民族文化與現代性的結合,努力構建一個“綜合識字、早期閱讀、自主實踐、和諧發展的”教材體系。
(二)本冊教材的特點
1、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2、強調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培養。
3、重視文化的熏陶,兼顧民族性與現代性的統一。
4、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改進“語文百花園”的形式,豐富其內容。
(三)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與內容
本冊教材繼承前七冊的設計理念,通過專題組織單元,共設有8個專題,分別為:成長的足跡、自然風光、科學與環境保護、愛國情懷、人與情感、故事的啟示、和諧共生與文化交流。每個專題貼近學生的生活,體現時代特色,蘊含豐富的教育意義,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熏陶高尚情操與美感,發展個性,豐富精神面貌;激勵學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學,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四)各單元教材特點
每單元教材前方都設有導語情境圖、課文及語文百花園三部分組成。1—7單元各由3篇精讀及1篇略讀課文構成,第8單元由2篇精讀和2篇略讀課文組成。
(五)教材的重難點
本冊教材繼續指導學生學會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的表達情感的作用,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感受文章傳達的思想感情。
(六)學習本冊教材的基礎及學習目標
經過三年的語文學習,學生已掌握識字的基本方法,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尤其是培養了查閱字典及廣泛閱讀的習慣,并能寫出簡短的記敘文。完成本冊教材后,學生應能夠認識190個字,寫作200個字;能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能體會關鍵詞句的情感表達;能夠獨立閱讀書籍,收集并分享圖書資料;留意周邊事物,展開想象,樂于表達,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結合語文學習,觀察自然與社會,通過書面和口頭表達自己的觀察與想法。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90個字,會寫200個字。
2、會查閱字典,學習獨立識字,運用上下文和字典理解詞句的含義;能書寫規范、整潔的正楷字,進行毛筆字臨摹。
3、能用普通話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繼續進行默讀訓練,要求具備一定的速度,并能對課文中的難點提出疑問。
5、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精彩句子,背誦指定的段落,并進行復述。
6、繼續培養閱讀的習慣,每學期課外閱讀總量不低于10萬字。
7、能用普通話交流,講述故事,努力做到具體生動,打動他人;講述見聞時做到清晰明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在交流中認真傾聽,能把握主要內容,并簡要轉述。
9、能主動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收集資料并共同討論。結合語文學習,觀察自然和社會,書面與口頭表達相結合。
10、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激發對生活的熱愛,通過生動的故事獲得啟發,學習做人的道理,認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啟發學生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進度
周 次 單 元 周 次 單 元
1—2 一 3—4 二
5—6 三 7—8 四
9 期中考試
10—11 五 12—13 六
14—15 七 16—17 八
18—19 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