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民夜校課程安排表3篇
為了響應國家農村振興戰略,提升農牧民的綜合素質和增收能力,特制定農民夜校教學計劃。計劃以村委會為依托,圍繞黨的政策和鄉村振興目標,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課程內容包括政策宣傳、法律知識、農業技術培訓、生活常識普及以及文體活動等,旨在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夜校由村黨支部負責組織,教師包括鄉黨委成員和農業技術人員,學員主要為貧困戶和全體村民。教學形式多樣化,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確保每位村民都能受益。通過這一計劃,激勵農民自力更生,共同推動鄉村發展,助力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農民夜校教學計劃表 第1篇
為響應國家農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滿足廣大農牧民的學習需求,強化農民教育與引導,提升農牧民的綜合素質,并助力增收創富,依據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本鄉實際,決定依托村委會活動場所,精心開展“農牧民夜校”,特制定本“農牧民夜校”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各級會議精神,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圍繞縣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升農牧民整體素質為主旨,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以“農牧民夜校”為重要陣地,積極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法規,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引導農民牢記黨的教誨,感恩社會,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提供知識支持。
二、工作目標
通過“農牧民夜校”的舉辦,培養明白人和自強者,激勵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貧困落后的局面,激發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讓農民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三、組織架構
1.夜校校長: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第一書記為副校長。
2.夜校教師:由鄉黨委成員、村組責任人、鄉村學校校長及農業技術人員等擔任。
3.后勤保障:由村委會負責。
4.夜校學員:主要面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與全體村民。
四、教學形式
尊重村民的學習意愿,結合農事活動合理安排課程,利用夜間或農閑時段,采用集中授課、分組學習、戶外交流等形式,確保每位學員都能理解授課內容。特別對貧困戶,依據“六個一批”原則進行分類教學,以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為農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礎。
五、教學內容
1.政策宣傳:通過夜校、廣播、電視等多種方式,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到每家每戶,提升農民對政策的知曉率,尤其是關于扶貧等方面的內容,做到深入人心。
2.法律知識:定期請鄉司法所工作人員開展法律知識宣講,增強村民守法意識,提高運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3.農業技術:根據村民的需求,開展實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提高農村致富技能,由駐村農業技術人員提供指導。
4.信息獲取:組織觀看農業信息節目、閱讀相關資料,以此為依托,指導農民掌握電商銷售農產品的技巧,及時獲取市場信息。
5.生活常識:普及安全、衛生、環保等日常知識,培養文明的新風尚,使“潔凈、整齊、規范、有序”成為常態。
6.文體活動:結合道德講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組織豐富的文體活動,讓農民在參與中交流分享,增強凝聚力。
7.民主決策:提高村務透明度,組織村民學習村規民約,讓村民參與到民主決策及村務管理中,增強村民的參與意識。
六、實施機制
1.管理團隊:以村黨支部為核心,與各相關單位對接合作,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2.活動計劃:根據村民建議制定年度活動計劃,及時更新教學課程,讓每位村民都能提前做好準備。
3.活動形式:確保培訓形式多樣化,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定期組織培訓活動,保證每位村民至少每月參加一次學習。
4.過程管理:由第一書記牽頭,明確責任人,規范化管理教學活動,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并定期報送活動總結及學員情況。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村“兩委”要充分重視夜校工作,積極行動,做好夜校的基礎設施建設。
2.合理安排:由第一書記組織具體教學計劃,確保村民能按時參與學習,做到人人受益。
3.強化考核:加強夜校的教學管理,記錄學員考勤情況,確保教學效果,發現教學不到位的情況要及時整改。
農民夜校教學計劃表 第2篇
為進一步推動農牧民夜校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結合我鄉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農民夜校教學計劃表。
一、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以實現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為核心任務,著重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實用技能,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努力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通過組織“學知識、強技能、增收入”等主題活動,開展政策法規、科技實用、文化素養等多方面的培訓和宣傳,激勵廣大農民樹立信心,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二、農牧民夜校課程內容
(一)黨員干部學習內容。系統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最新政策,提高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和為民服務的能力,確保政策精神深入人心。
(二)科技技能培訓。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靈活設置培訓課程,聚焦農業生產、養殖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等方面,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能,推動農業增產增效。
(三)法律法規知識普及。定期組織農民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增強法律意識和守法意識,指導農民合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生活常識普及。開展衛生健康、災害防治、安全用電等生活知識的宣傳,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自我保護能力。
(五)文體活動組織。結合道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活動,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農民在參與中收獲樂趣。
(六)信息服務功能。通過各種渠道向農民及時發布農業政策、市場動態、勞動力信息等,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動態,提高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七)經驗交流平臺。通過培訓、交流會等形式,搭建農民交流和分享經驗的平臺,鼓勵農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攜手致富。
(八)民主決策機制。增強村務透明度,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村務決策中,通過民主討論和投票等形式,使村民的聲音得到充分體現。
三、實施機制
(一)農民夜校由包村干部牽頭,村黨支部全力支持,形成合力;在教學中要與鄉內各相關部門緊密協作,確保課程質量和效果。
(二)夜校活動的內容與時間應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合理安排,制定每年的教學計劃,每月至少開展兩次課程,確保農民能提前做好準備。
(三)活動形式要多樣化,既要有集中授課,也要結合實地考察和互動交流,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提高農民的參與積極性。
農民夜校教學計劃表 第3篇
為提高農牧民的文化素養、技術水平,促進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提升,使農牧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黨的方針政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制定以下農牧民夜校課程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其后各次全會的重要精神,以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為目標,立足于提高農牧民的整體素質,以增強他們的科技實用技能、豐富文化生活為主要內容,全面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支持和能量。
二、教學內容
圍繞國家的政策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文明禮儀、法律法規以及與農業相關的政策等方面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1、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根據農牧民的實際需求,遵循“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現代農業技能。
2、法律法規普及。計劃性地組織農牧民學習相關法律知識,讓他們能夠理解和遵守法律,并學會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3、生活常識普及。教授災害防治、公共衛生、環保知識及電力安全等實用常識,提高農牧民的生活質量和安全意識。
4、文娛活動組織。結合道德講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農牧民的凝聚力和參與感。
5、信息共享。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發布政策、市場和價格等信息,使農牧民能夠獲取最新的動態,幫助他們作出明智的生產和經營決策。
6、經驗交流。通過各類培訓和文體活動,創造農牧民溝通交流的平臺,鼓勵他們分享經驗,共同探索和實踐致富之路。
7、民主決策。增強農民對村務的參與,針對需要集體討論的事務,組織農民代表進行民主討論,確保村務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運行機制
1、夜校的組織管理由村黨支部牽頭,積極與鄉鎮學校、衛生院及農技服務中心等相關部門合作,提高教學質量。
2、教學活動的時間和內容應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情況,制定年度活動計劃,并及時向農民公布課程安排,讓他們提前準備。
3、活動方式要靈活多樣,結合集中授課與實地考察、專家講解與農民親身經歷的分享,使教育形式更生動、有效。
4、強化監督與考核,將夜校的開辦情況納入鄉鎮的績效考核,確保各村積極參與,達到預期效果。
四、教學要求
1. 教學計劃制定后須向鄉黨政辦備案,每所夜校應每月開展2至3次集中學習,每次不少于2小時。
2、每次活動結束后,次日向鄉黨政辦報告活動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主講教師、教學內容、參與人數及活動效果等,并附上現場照片,做好活動總結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