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一年級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計劃(實用5篇)

462個月前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旨在通過高效課堂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探究能力。教材內容涵蓋20以內的數字、基礎加減法、幾何形體、簡單統計及認鐘表,重點在于數的認識與運算,培養學生的基本數學技能與思維能力。教學目標包括識別和書寫數字、理解加減法概念、掌握簡單的分類與統計方法,以及認識鐘表等。教學策略強調生活情境的結合、實踐活動的運用和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需進行針對性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1

一、指導思想:

深入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課題,倡導高效課堂教學,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與數學課程標準的精髓,強化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培養師生探究的主動性。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并樹立“數學無處不在”的觀念。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涵蓋的內容包括20以內的數和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統計和認鐘表等教學內容。

本教材圍繞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布置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字之前,首先安排數的辨識、比較、分類和位置認知等內容的教學; 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之前,先進行合與分的教學。通過數的辨識,學生能初步理解數與物體個數的關系; 通過比較長短、高矮、大小和輕重,學生能初步掌握簡單的比較技能; 通過分類,學生開始接觸簡單的分類,并感受同一類物體的相似特性; 通過位置認知,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了解物體位置的相對性; 通過合與分的教學,為加減法概念的建立和口算的掌握打下基礎。教材中所體現的比較、分類和合分的思想方法,將為后續的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及統計等知識的學習提供重要支撐。教材設置的小單元內容多元交叉,貼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有利于知識的相互聯系,促進合理的認知結構構建。

三、班級狀況簡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普遍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對數學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部分學生的潛力較低,容易分心,但他們通常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和耐心地進行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順利完成本學期的學習目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夠識別20以內的數字并學會正確的讀寫; 初步理解20以內數字的組成,了解符號《、=、》的含義,并能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的加減法估算。通過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 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及其對應減法的口算過程,能夠熟練進行一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及相關減法; 初步掌握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了解鐘面及其整時和大約幾時的概念。結合具體情境,認識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備方位的理解。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了解這些形體的相應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其特征,能夠正確識別這些形體,并比較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與簡單統計表,經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分類,經歷和體驗數據收集與統計的過程,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利用統計數據回答簡單問題,能夠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

初步學習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例如計算物體的個數、事物的多少,以及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比較。在數字概念的構成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例如在認識20以內數字時,通過比較和排列來發現數字之間的關系; 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認鐘表”時進行比較、綜合與決策等。

3、解決問題方面:

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實際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 能夠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基本分類,并聯系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 在教師的引導下,收集有效信息并進行分類、整理,通過簡單的統計方法表達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能夠識別并讀寫20以內的數字。

2、熟練掌握10以內各數字的組成,能夠熟練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3、理解20以內數字的組成,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的概念。

4、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

六、教學進度:

1、準備課1—5的認識0。

2、比較5以內數字的加法。

3、復習5以內數字的減法。

4、認識6~10,進行6,7的加減法。

5、五一假期。

6、進行8,9的加減法及10的加減法。

7、進行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練習。

8、整理與復習實踐活動。

9、分類與物體的認識。

10、實踐活動。

11、認識11~20的數字及其不進位加法與不退位減法。

12、整理與復習。

13、9加幾及8加幾。

14、7,6加幾。

15、整理與復習。

16、11減幾及12、13減幾。

17、14,15減幾及16,17,18減幾。

18、整理與復習。

19、總復習。

20、期末復習。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2

一、班級狀況分析:

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班級的學生普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能夠自覺遵守課堂規則,積極發言,認真回答問題。然而,仍有個別學生在學習自控方面表現稍顯不足,仍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進一步關注和支持。

二、教學資料:

本學期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退位減法、圖形的拼組、100以內的數的認知、人民幣的基本知識、100以內的加減法(第一部分)、時間的認識、規律的探尋、統計以及數學實踐活動。

三、本冊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 數與代數:

(1)通過實際情境,學生能認識100以內的數,初步理解計數單位“一”、“十”和“百”,以及數位和數位順序的概念,理解100以內數的組成,并掌握數序,能夠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2)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及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3)在真實情境下,認識元、角、分,并了解它們的相互關系。

2. 空間與圖形:

(1)通過觀察常見平面圖形,能夠直觀地認識和正確識別這些圖形。

(2)在釘子板上圍出及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

3. 統計與概率:

(1)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能夠對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進行簡單分類,并學會用簡單符號記錄和整理數據,將統計結果填入簡單的統計表中。

(2)能夠理解簡單的統計表,并初步分析、推理表中的數據。

4. 情感與態度:

(1)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下,產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積極參與觀察和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2)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逐步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3)初步認識到數和形可以描述生活現象,體會到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4)體驗通過思考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以及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認識100以內的數、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三)教學難點:

1. 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2. 能夠準確讀寫時間。

3. 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4. 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5. 發展空間觀念。

四、教學措施:

1. 在設計活動和學習素材時,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營造熟悉的情境,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感和理解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 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到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3. 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實質。

4. 數與計算的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展示多樣化的算法,進行扎實的基本訓練,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的練習機會。

5. 提供豐富的關于空間關系的素材,幫助學生發展空間觀念。

6. 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7. 將動手操作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8. 采取開放性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

9. 培養認真、細致的計算習慣,及時進行自檢,特別關注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

10. 教師應以身作則,保持高昂的授課熱情,認真備課,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具和活動增強課堂效果,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效率。

五、教學進度安排:

228--38位置及20以內的退位減法(P1-P12)

311--322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整理和復習(P13-P26)

325--45圖形的拼組及100以內數的認識(P27-P40)

48--419 100以內數的認識和人民幣的基礎知識

期中考試(P41-P55)

422--430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P56-P66)

57--520xx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P67-P80)

523--66認識時間及規律的探尋(P81-P92)

610--615統計基礎(P93-P97)

619--待定總復習及期末考試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3

一、學生狀況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小學,對學校生活和學習環境感到陌生。然而,他們天真活潑,充滿好奇心,渴望探索新知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這一學期,我們將重心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上。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涵蓋以下內容:準備課,位置,比較,數字1-5的認識與加減法,圖形的認識,數字6-10的認識與加減法,數字11-20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總復習。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識別20以內物體的數量,理解“幾個”和“第幾個”的概念,掌握數字的順序及其大小,能夠讀寫1至20的數字。

2、初步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概念,了解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明白加法與減法之間的關系,能夠熟練進行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能夠根據加法與減法的概念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了解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5、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有初步的直觀認識。

6、初步了解位置與方向,懂得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7、能認識鐘表,識別整點時間。

8、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培養認真完成作業和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學生學習數字及其運算的起步階段。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確保學生掌握一位數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至關重要,這是他們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與技能。

五、教材變動

1. 增加了準備性(主要體現在第一個和第二個單元)

(1) 實驗教材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單元合并為第一個單元“準備課”。該單元包括數一數和比多少兩部分的內容。數一數是最初的單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數數能力,而比多少則來源于過去的第二單元“比一比”內容。原來的“比高矮”和“比長短”與數學學習關系不大,已被刪減。

(2) 將“位置”從一年級下冊提前至一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后、左右。這個內容是從下冊移過來的,而原單元中關于“左右的相對性”和“物體的位置”則已刪去。

2. 降低了難度

(1) 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認識分開編排。

原教材將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認識整合在一起,教師反映學生一次性接觸的圖形過多,掌握難度較大。本冊先學習立體圖形,下冊再學習平面圖形。

(2) 僅識別整點時間。

鐘表的內容原先包括整時與半時,但教師反映半時較難掌握,故將其移至二年級上冊,本冊只集中于整時。

六、方法與措施:

1. 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提升教學理念,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數學知識融入課堂中。

2. 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加強演示、觀察和操作,讓學生體驗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 在學習方式上提倡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5.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設置有助于學生理解的問題,關注他們的思維水平,照顧中等生及思維較慢的學生。

6. 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7. 每月舉行一次作業評比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競爭。

8. 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全面發展。

七、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教學內容課時

1. 數一數(1課時)

2. 比一比(2課時)

3. 位置(2課時)

4. 數字1—5的認識(3課時)

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數字0的認識及相關加減法(2課時)

5. 認識圖形(1課時)

6. 數字6、7的認識及加減法(5課時)

7. 數字8、9的認識及加減法(5課時)

8. 數字10的認識及相關加減法(4課時)

加法、減法及混合加減法的整理復習(2課時)

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9. 數字11—20的認識,讀數、寫數(2課時)

數字10加幾的加法及相應減法(2課時)

10. 認識鐘表(1課時)

11. 再次認識鐘表(1課時)

12. 數字9加幾(3課時)

8、7、6加幾(4課時)

5、4、3、2加幾(3課時)

13. 總復習(2課時)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4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涵蓋了以下主要內容:生活中的數、觀察與測量、10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趣味圖形。

本冊教材的編寫特點如下:

(一)在數與代數的學習中,強調與生活情境的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中,注重通過操作活動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通過調查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四)在整理與復習階段,強化學生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本年級的學生狀況,本班共有學生56名。在經歷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后,學生在基本知識和技能方面有了較為穩固的基礎,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尤其對動手操作與合作學習的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在面對較復雜的思考題時,部分學生仍顯得有些畏懼。雖然在期末測試中,整體成績良好,但這并無法全面反映他們的學習狀況。我們需要更關注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步引導他們,培養數學思維,以便在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二、班級情況分析

我班有學生54名。作為一年級新生,學生活潑好動,思維靈活,大部分同學對學習數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個別同學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我會提供有層次、耐心的輔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順利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與要求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通過數數鉛筆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到抽象數的過程,能夠熟練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字,并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字的相對大小,學會運用數字進行表達與交流,從而感受數字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2、第三單元《加法與減法(一)》。第五單元《加法與減法(二)》,第七單元《加法與減法(三)》結合生活情境,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提煉加減法算式的過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內的加減法,初步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第六單元《購物》。通過購物活動,結合生活經驗,認識單位元、角、分及其關系,理解不同面額的人民幣,并解決實際中簡單的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觀察與測量》。學生將通過觀察周圍的物體,初步理解從不同角度觀測物體會獲得不同形狀,從而發展空間觀念。在實際測量和交流中,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重要性,理解厘米與米的關系。

2、第四單元《趣味圖形》。學生將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轉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通過動手制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積累數學實踐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并能夠創造趣味圖案。

(三)統計與概率

第八單元《統計》。通過簡單的調查活動,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認識條形統計圖,并能夠根據圖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問題,進行交流。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設計了三個主要實踐活動,如“我和小樹一同成長”、“小小運動員”,以及“今天我當家”,意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安排的動手做、小調查等活動,旨在讓學生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熟悉100以內數字的順序和比較大小,掌握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并能夠解決相關應用題。

2、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

(二)教學難點:

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基礎,提供熟悉的情境幫助理解數學概念。

2、增加與實際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以及其緊密聯系。

3、選擇富有兒童樂趣的學習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互動中學習。

5、明確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的成長,通過適當的評價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

6、布置一些輕松有趣的作業,少些單調的練習。

7、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動,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六、教改思路

1、改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擺脫呆板的教學形象,運用兒童化語言,尋找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方法,讓他們愛上我的課。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2、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使數學學習事半功倍。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快速口算、準確使用工具和細心思考的習慣。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合理利用時間,在課堂上實現知識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步提升。通過他人的鼓勵與幫助,學生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收獲成功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4、開展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有計劃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保持活動形式的活潑與趣味,鞏固學到的知識,逐步提升數學能力。

七、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游戲式的教學來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增設有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非單純難題。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兼顧中等生和思維較慢的學生。

3、布置有趣的作業,鼓勵動手實踐,減少單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的溝通,給予家長正確的方法來指導孩子的學習。

八、教學進度安排

一、位置(4課時)

二、20以內的退位減法(10課時)

三、圖形拼組(2課時)

四、100以內數的認識(8課時)

五、人民幣的認識(5課時)

六、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12課時)

七、認識時間(4課時)

八、找規律(3課時)

九、統計(3課時)

十、總復習(5課時)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5

一、全冊教材分析

依據班級情況,大部分學生能夠數出10以內的數字,并且能夠認和寫這些數字;少數學生已經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然而,還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得比較困難,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注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愛教師和數學,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實際意義。

二、全冊教學目標

1、熟練數出20以內物體的數量,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字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數字的組成,能夠讀寫0-20的各個數字。

2、初步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加法與減法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掌握根據加法和減法的意義與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認識符號“=”“>”“<”,并能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和圓的形狀。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表,能夠識別整時和半時。

8、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系。

三、各單元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數數、比一比、10以內數字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的數字識別、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應用數學的實踐活動。

教學重點:本冊的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10以內數字的加減法和數概念的建立。

四、完成教學任務具體措施

(一)共同措施

1、結合兒童實際情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將認數與計算相結合,逐步幫助學生形成數的概念,以提高計算能力。

3、計算教學體現方法多樣性,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培養學生的初步應用意識,增強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各班措施

1、一(1)、一(2)班重視基礎的口算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A、學會看圖數數。

B、加強基礎訓練,確保計算能力的提升。

C、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2、一(3)、一(4)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A、能夠數出1-20的數字,并實現口、手同步。

B、重視口算能力的提升,靈活運用數字的組成和分解進行計算。

C、關注作業質量,確保書寫規范。

3、一(5)班

A、加強基礎訓練。

B、充分激勵學生的自信心,適當表揚,避免過多批評。

C、設計多種形式的聯系。

4、一(6)班

A、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完整表達能力。

B、尊重學生,鼓勵他們自主探索,不要一味代替講解,給予更多交流和練習的時間。

C、適當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內在的聯系。

D、注重德育滲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一年級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計劃(實用5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宣化县| 博湖县| 常州市| 来宾市| 梨树县| 什邡市| 武宁县| 建德市| 百色市| 浮山县| 宝清县| 兴隆县| 军事| 日照市| 梓潼县| 山丹县| 舟山市| 东乡县| 甘德县| 吐鲁番市| 名山县| 平罗县| 图们市| 马尔康县| 疏勒县| 满洲里市| 芦溪县| 龙陵县| 白玉县| 铜鼓县| 大名县| 德保县| 永靖县| 临安市| 桐城市| 安徽省| 阜城县| 伊春市| 克山县|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