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安排
山西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計劃針對七、八、九年級的課程安排進行了總結與分析。七年級計劃22節課,實際完成14節,涵蓋信息技術基礎和操作系統;八年級同樣22節課,實際最多15節,重點為網絡基礎和Excel數據處理;九年級原定36節課,因活動和假期最多完成30節,主要進行中考復習。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較高,但因授課頻率低,遺忘現象嚴重。各年級學生學習態度逐步改善,但仍需提高自主復習意識。教材使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的《信息技術》,內容涵蓋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基礎模塊。教學目標為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明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三個維度的培養。通過課堂教學、自學、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強調任務驅動和實踐操作,以增強教學效果。
一、上一學期信息技術教學
七年級信息技術課程共計設置22節課,實際教學中因學校活動和假期問題,僅完成了最多14節課的教學,順利進行了第一單元: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以及第二單元:操作系統模塊的教學。
八年級信息技術課程同樣設置22節課,實際授課因學校活動和假期問題,最多為15節課,順利完成了第一單元:網絡基礎及應用模塊和第二單元:Excel數據處理模塊的教學任務。
九年級信息技術課程原計劃36節課,但由于學校活動和假期,實際授課最多為30節。我們完成了第一輪復習,重點是為即將到來的信息技術中考進行綜合復習,回顧了七年級知識。
二、學生基本情況
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式有了初步了解,并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因課程安排有限,學生每周僅有一節課,導致遺忘現象嚴重,掌握情況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家中或父母單位有電腦,上機時間相對較多,操作相對熟練,但大量學生僅在課堂上接觸知識,課后缺乏鞏固練習,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記憶顯著減弱。學生普遍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較高,但有時對學習的熱情僅限于玩游戲和聊天,因此他們對計算機的全面認知仍需提升,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八年級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緊迫感,學習態度和習慣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學生仍缺乏主動復習的意識,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因家庭的壓力,使用電腦的機會受到限制,使得教學效果不盡理想。
九年級學生經歷了中考備戰的考驗,許多學生感受到復習的緊迫性,因此學習效率顯著提高,相較于七、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出更為認真和刻苦的態度。
三、教材分析
在第二學期,使用的教材依然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
七年級的教材將涵蓋Word基礎模塊和Flash基礎模塊的學習,Word基礎模塊為重點,而Flash基礎模塊則為難點。
主要知識點包括:Word模塊涵蓋“編輯Word文檔、字符與段落格式設置、其他格式設置、圖文混排、表格設置與美化、頁眉頁腳設置、頁面設置與打印”等;Flash基礎模塊的知識點則包括“動畫概念及Flash、Flash繪圖、逐幀動畫、形狀補間動畫、補間動畫、沿特定路徑運動的動畫、遮罩動畫”等。
八年級教材將安排學習PowerPoint基礎模塊、多媒體信息處理基礎模塊(Photoshop與Goldwave)和網頁制作模塊。重點是PowerPoint基礎模塊,難點在于Photoshop基礎模塊。
主要知識點包括:PowerPoint基礎模塊有“創建和編輯演示文稿、插入多媒體內容、設置幻燈片背景與內容格式、動畫效果設置、頁眉頁腳及打印設置、超鏈接與動作按鈕的使用、母版運用”等;多媒體信息處理基礎模塊涵蓋“Photoshop基礎、Goldwave基礎、會聲會影軟件基礎”等;網頁制作模塊包括“建站與編輯網頁、文字格式設置、超鏈接設置、圖片插入、網頁布局規劃”等。
九年級的復習內容將專注于多媒體信息處理基礎模塊(Photoshop與Goldwave)和網頁制作模塊,關鍵是PowerPoint模塊的復習,難點依舊為Photoshop基礎模塊的教學。復習還包括九個模塊的操作題型練習,第三輪復習內容則為中考模擬題演練。
四、指導思想:
依據《山西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指導意見(試行)》及學校工作計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使其了解或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獲取、傳輸、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
五、教學目標:
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讓學生了解信息的特征和概念,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2。 掌握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知識,了解計算機系統的工作原理,熟練進行基本操作。
3。 能根據實際需求,運用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獲取、處理、管理和表達信息。
(二) 過程與方法
4。 能從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識別需要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并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5。 能運用信息技術合理處理信息,以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使用適當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表達觀點,并進行合作交流。
7。 經歷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積極參與對信息活動過程及結果的評價,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8。 激發并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參與信息技術學習和活動的態度。
9。 能正確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學進步、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影響,養成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和改善生活的意識。
10。 形成良好的信息活動行為習慣,遵守與信息技術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倫理道德規范,安全、健康、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這三個維度的目標相互交織、形成有機聯系,共同構成了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信息素養的全面培養和協調發展,避免人為割裂三者之間的聯系。
六、教學措施
本學期將采取課堂教學、學生自學和動手操作三種方式進行學習,同時適當實施小型競賽和課堂評價,以增強教學效果,其中以學生自學和動手實踐為主。
1、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2、通過演示計算機應用軟件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
3、在知識傳授上強調“新”、“趣”、“活”、“學”的原則為學生服務;教學過程中側重挖掘“難”點,確保學生掌握關鍵知識點,引導他們進行思維訓練和認知能力提升;鞏固知識時注重實際操作,強化基礎訓練,促進學生學以致用與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