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程教學安排(通用5篇)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教師將通過強化字詞基礎、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推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多種措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材分析顯示,學生基礎普遍較弱,需加強文言文教學和寫作指導。教學策略上,教師將采用模塊化教學、精心設計“教讀課”與“自讀課”,并加強課外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定期測驗、總結與反思,教師力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力求在教學中形成獨特風格,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第1篇
一、學生狀況
從高一學生的整體情況來看,班級語文成績有了顯著提升,上一學期在全校中排名從第六躍升至第四。學生們普遍在課堂上專注,學習態度也較為認真。尤其是部分學生表現出濃厚的文學興趣和扎實的基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重視并加以引導的優勢。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亟待改善的問題。首先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薄弱,常出現錯別字和語句不暢;語法知識的掌握十分欠缺,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足,詩歌鑒賞幾乎沒有實際的積累;在寫作方面,許多學生不善于審題,導致作文質量不高。課堂上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習慣,面對老師的問題常常處于被動等待的狀態,課后復習也不夠及時,學習方法有待進一步指導。學生們的文學積累較為匱乏,眾多基本的文學知識仍需補充。針對這些問題,我決定采取以下措施來改進學生的學習現狀。
二、具體措施
1、利用早讀時間,強化學生的字詞基礎和詩歌背誦,注重打好語言基礎以及豐富文學知識。
2、在假期期間為學生安排系列的語法補習課程,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語法知識框架。
3、培養學生的作文審題能力,通過平時的寫作訓練進行提升。在作文課堂上,進行集體討論,厘清不同的寫作思路和角度。作文訓練不僅需要老師的指導,還要積極進行逐篇修改,甚至安排同一主題多次寫作,以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會通過特定的習題鼓勵學生展開自己的寫作視角,制定作文提綱,提升他們的審題意識。要求學生每天進行一篇鋼筆字練習和一篇隨筆的寫作,并互相傳閱、互評,從中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學習。
4、激發學生的研究和合作意識,增強課堂氛圍。我計劃把班級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選出組長,設計好課堂問題并分為必答和搶答環節,讓小組之間形成競爭,營造討論和思考的氣氛,激勵每位學生積極參與。
5、優化課堂結構,提出具有層次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以提升學生討論的熱情。注重課后爭取每節課結束時讓學生總結本節的重點,以提高學習效果。
6、重視測評,完成每個單元后都要進行小測驗,通過考核來促進練習。
三、個人發展規劃
我將持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增強自身的語文教學能力。在先進理念的引導下,努力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使人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我也會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爭取在德育工作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力求在學校的課程開發與實施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到20xx年,我要成為一名具有深厚專業知識的實踐者,能夠靈活掌握新教材,深入理解其內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放飛學生的思維,搭建廣闊的溝通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全面的對話。追求教學內容的“熟練、透徹、新穎”,掌握有效的現代教學技術,并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程設計與實施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
到20xx年,我希望能對自己在這一階段的教學進行力爭取得顯著的成就,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的銜接教育方面有新的見解和收獲。
四、具體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真誠。我會始終保持對學生的熱愛,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與身心發展。
2、博覽群書。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尤其在教育理論方面,我將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
3、互助學習。我會積極向優秀教師學習,走進同伴的課堂,虛心請教,不恥下問,主動參與教研活動,及時反思教學經驗,把握每一次交流與學習的機會,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
4、持續改革。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我將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參與新課程的實踐,勤于思考和記錄,整合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并積極參與各類教科研活動,及時總結與反思,撰寫高質量的教學設計與論文。
5、反思促進。反思是自我提升的途徑,能夠保持積極探索的心態。我會定期觀察自己的教學,深入理解自己的行為與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芭ξ幢爻晒?,但不努力絕對無法成功!”我將時刻與目標對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確保在未來的三年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第2篇
一、教學任務:
完成高一語文必修課程的全面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通過講解與練習相結合,夯實基礎,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屆高一學生的入學成績普遍偏低,整體學習基礎相對薄弱,閱讀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理解能力令人擔憂,且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缺乏重視。在強化對學生的全面督促的如何抓住基礎知識的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是本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學目標:
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準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幫助學生不斷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重視語言的積累、感悟和熏陶,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化文言文的教學,靈活運用語言,提升寫作指導,增強口語交流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精神,促進語文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四、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必修2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以及“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將作為課內學習的重點,而“名著導讀”則安排在課外自主學習中。
(一)必修1
本冊教科書“閱讀鑒賞”部分包含了描寫自然、抒情的經典散文與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實用文章。分為四個單元:情感與意象(現代詩歌),提要鉤玄(古代敘事散文),品人與品文(記敘散文),博觀約取(新聞、報告文學)。而“表達交流”的寫作部分則注重記敘文寫作的訓練,具體寫作專題為:《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寫事要有波瀾》。口語交際專題為《朗誦》。在“梳理探究”部分則有《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名著導讀部分介紹了《論語》和《大衛科波菲爾》。
(二)必修2
本冊教科書“閱讀鑒賞”部分由四個單元組成:情趣與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華(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對話與交流(演講辭)。而“表達交流”的寫作部分則從寫作技巧的角度進行記敘文的訓練,寫作專題包括:直面挫折學習描述,美的發現學習抒情,園丁贊歌學習選取敘述的角度,想象世界學習虛構。口語交際專題為演講。梳理探究部分的專題有:成語的魅力,中華文化縮影;修辭的應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懊鴮ёx”部分介紹了《家》和《巴黎圣母院》兩部小說。
五、主要措施:
1、深入學習。熟悉新教材與新課程標準,明確高一年級教學的要求;認真鉆研新教材,認真備課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科學安排課堂時間,注重教學效果。
2、提升備課質量。對每個單元的每篇課文進行詳盡分析,明確重點、難點和疑點,并設計合理的課堂練習,靈活運用教材內容。3、作文教學將遵循教材的編寫思路,完成教本上的“表達交流”訓練,但也要適當拓展內容。鼓勵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的有效性,重視獨立寫作,指導學生多加練筆,教師認真批閱。教師也會適時提供“下水作文”,期望在評價學生作品時能夠主動親切、切中要害。本期計劃完成大小作文8~10次,課外練筆若干。
4、充分利用《語文讀本》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開展周末閱讀活動,每周精選一些思想性強、篇幅短小的現代美文和文言短文供學生閱讀,努力通過學生的自主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各方面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5、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制定有計劃的自學引導,讓學生自主鉆研課文,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突出研究性學習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切磋與討論。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第3篇
一、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
高一下學期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階段,教材難度顯著提高。閱讀方面,學生需要從基礎的理解提升到深層的分析與鑒賞,新增了詩詞和小說的閱讀單元,以豐富文學體驗。
在寫作方面,學生需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以及應對各類話題作文的能力,以提升綜合素養。
2、學生分析:
進入高一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較為被動,學習興趣不高,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課外閱讀和寫作能力仍需增強,整體表現有提升空間。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期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理解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強調積累與感悟,培養語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研究習慣。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模式,重視文言文的閱讀,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強化寫作指導,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注重美感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推動個性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激勵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精神與創新意識,推進適應時代的新語文課程改革。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深入研究新教學大綱與教材,探索新型教學方法,確保知識與技能的雙重提升,發揮教師的個性和特長,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
2、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落實常規工作,定期進行總結與調整。
3、圍繞閱讀與寫作教學,促進其他學科的協調發展。
4、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警句、文學常識、文化背景及成語等。
5、采用多種途徑提升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能力,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
四、具體措施:
1、采用模塊化教學,結合閱讀和寫作實踐,創新常規教學思路。
新編語文教材通過模塊劃分,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強調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的綜合提高。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關注模塊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避免教學的單一和重復,強化閱讀與寫作、口語的交替教學。
2、精心講解“教讀課”,指導“自讀課”,形成探索性學習的課程模式。
每個模塊中,教師需重點講解“教讀課”,通過具體例子進行歸納,強調能力的全面培養,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改變。在“自讀課”中,以學生自學為核心,明確自學課型的特性,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避免將兩者混為一談。
3、加強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內容豐富,但本學期應聚焦文言知識的積累與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系統安排文言文模塊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適時補充相關知識。
4、充分利用《語文讀本》,擴展學生的閱讀量,持續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讀本》作為高中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合理安排課時進行指導,提出明確的閱讀建議,確保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避免形式化的教學。在教學中,結合點評、自讀、檢測和講座等方式,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實現《讀本》的有效教學。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第4篇
一、指導思想:
1. 深入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樹立科學、民主、開放的語文教育觀,持續探索適應學生發展和實際需求的新教學方法。
2. 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增強創新意識、合作能力,形成包含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的多元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為高二升高三以及未來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礎。
3. 關注新問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研究性閱讀深入推進,完善與新課程標準配套的“自學——探究——反思”的新課型。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327班和334班的語文教學,共327班66名和334班55名學生,均來自全縣各地及周邊縣市。從入學摸底考試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基礎普遍較為薄弱。閱讀能力、分析與鑒賞能力以及整體感知能力令人擔憂,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重視。在全面強化學生學習的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針對性地改進講授與練習的方法,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點。
三、教材分析:
1. 新教材的體系構建,在試驗修訂的基礎上進行了“四大改革”:
(1) 建立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并行的編寫體系;
(2) 取消了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階段模式,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而是結合能力培養目標與課文的實際來組織單元;
(3) 編寫了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供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4) 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
2. 新教材的教學重點
在高一階段,閱讀教材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寫作教材第一冊根據寫作心理要求展開,強調發展學生的個體主體能力;口語訓練則側重培養單向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與回應。探究性學習關注對文學作品主題的多重解讀和書法文化的深入思考。
四、教學策略及實施:
1. 策略:
(1) 觀念的轉變,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對新課程標準的重視,重視知識的更新;
(2) 重視思維訓練,注重能力培養,增強素質教育意識,扎實掌握課本內容;
(3) 注重作文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
(4) 加強語文第二課堂的組織,充分發揮其輔助作用。
2. 實施:
必修課
1. 教本
(1) 進度安排
必修1、2的閱讀教材,著重培養理解與欣賞作品的能力,以及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前半期完成第1、2和5單元,后半期完成第6、3和4單元。
(2) 教學要求
本期教材文體多樣,包括詩歌、散文,以及演講詞、序言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在教學中應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并進行模仿與創作。每個單元教學須精心組織,單元內部課文應突顯特征,同時與單元整體要求相符。每個單元結束后,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小結,明確重點和難點。
2. 讀本
依據教本與讀本的結合原則,確保學生能在課內外同時受益。
3. 個性研討:
著手進行國學普及,從晨讀經典名句著手,帶領學生共同研讀。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第5篇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
二、教材分析:
新編教材以達成不同能力層次的目標為導向,劃分單元,側重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強調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使用教材時,應關注教學單元的整體性、綜合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特別是要強調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的交替教學。
三、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的精神,“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加強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逐步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文言文的閱讀,夯實基礎,強化寫作指導,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素養,促進個性發展,構建健全的人格。
四、方法與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學習。
2、加強探究性閱讀教學和創新性的寫作教學,努力研究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的變革,強化教學理論研究并落實到課堂實踐中。
3、以精讀課文為范本,形成點面結合,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4、注重誦讀,培養語感,理解詞句時應著重把握其精髓。
5、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及用法的相關知識及運用方法。
6、作業做到一課一練,及時反饋。
7、加強對優生的培優和對差生的輔導。
8、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升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探究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緊密結合社會生活,注重開發現實生活中的作文資源。
9、安排二三次語文實踐活動,鍛煉學生采集、處理信息、綜合分析、表達交流和探究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教學設想與教材處理:
新編語文教材與傳統教材不同之處在于它以實現不同能力層次的目標為導向進行單元劃分,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的綜合編排,旨在整體提升語文素養。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教學單元的整體性、綜合性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同時注意“閱讀”部分與“寫作、口語”部分的交替式教學,避免單一的線性重復教學。在對必修一與必修二的教材處理時要注意:
(1) “閱讀鑒賞”單元與“表達交流”單元教學及作文教學相輔相成。每個“閱讀鑒賞”單元預計用兩周完成,每完成一個單元后,按教材的順序講解“表達交流”的一個知識點。作文教學將依據“表達交流”的知識點排序進行。本期大作文計劃寫六篇,每兩周一次大作文,并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
每兩周依據“閱讀交流”的知識點,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邁向社會與自然。還要繼續組織學生進行“3分鐘演講”,并在期內舉行背書、朗誦、辯論等比賽,增強學生在演講與朗讀方面的能力,實現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
(2) “閱讀鑒賞”單元教學與“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單元教學交替進行。為避免教學的單一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完成一個閱讀單元后,即進行“梳理探究”或“名著導讀”單元的教學,讓學生借助教材不斷擴充知識,提高能力。
(3) “梳理探究”與“名著導讀”采取課內外結合的方式,以點帶面的形式展開。“梳理探究”與“名著導讀”均以課內為核心,課外拓展,使教學內容豐富,提升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語文能力。
例如,在“梳理探究”環節,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編寫資料,依據教材對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和探究,并進行總結歸納,形成文字材料并印刷,讓學生在課外閱讀與背誦。
在名著導讀部分,如《論語》《巴黎圣母院》等文學名著,主要利用晚自習時間統一安排學生觀看影視資料,并寫出影評,基本上不影響課堂時間。
(4) 精講“教讀課”,指導“自讀課”,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的課程結構。
每個單元選取一到兩篇進行精講的“教讀課”,以例帶面,強調能力的全面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努力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達到“教,為了不教”的目的。“自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整體自學課型的特點及學習方法指導,不能簡單將“自讀”與“教讀”兩種課程模式等同處理。
(5) 通過單元小測驗來檢驗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新課改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考學生,仍需通過檢測題對所學知識進行了解,書本知識掌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的能力。每個單元結束后進行一次測驗,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6) 推薦課外閱讀書籍,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持續提升語文積累和素養。
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必須安排必要的課時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提出具體的閱讀建議,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避免形式化,不走過場??梢酝ㄟ^點評、自讀、檢測、講座、串講等方式,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將課外閱讀教學落實到實處。本期推薦課外閱讀書籍包括《高老頭》《威尼斯商人》《水滸傳》《談美》等中外名著及美學論著。
六、教學進度安排:
1—2周:必修一第一單元寫人事漢字簡介。
3—4周:必修一第二單元寫景《論語》導讀。
5—6周: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對聯簡介。
7—8周:必修一第四單元寫事新詞語與流行文化簡介。
9周:朗讀比賽《大衛科波菲爾導讀》。
10周:期中復習知識梳理及期中考試。
11—12周:必修二第一單元描述成語簡介。
13—14周:必修二第二單元抒情修辭簡介。
15—16周:必修二第三單元選取記敘角度《家》導讀。
17—18周:必修二第四單元虛構姓氏簡介。
19周:演講《巴黎圣母院》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