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音樂課程教學安排(精選3篇)
七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技能和愛國情感。課程安排包括歌唱、發聲、欣賞和器樂教學,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審美能力,掌握基礎樂理和識譜技能。教學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課堂趣味性和實踐操作,結合民族和世界音樂,拓寬學生視野。特別關注青春期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克服演唱表現力不足和自信心缺乏的問題,同時融合思想教育,培養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計劃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漸進性,確保在審美、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之間實現和諧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七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 1篇
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的教育工作安排,結合本學期的教學時間,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政策,努力實現本學期的各項工作目標。重視教育目標,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獨特優勢,密切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確保教學內容在審美、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之間達到和諧統一,同時關注學生情感智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工作任務:
1、七年級(1234班)的音樂課堂教學,每周安排一節課。
2、參與學校組織的音樂相關文藝活動。
三、教學目標:
1、強調音樂學科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及中國共產黨的熱愛,踐行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審美能力,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3、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使其掌握基本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獨立視唱簡單樂譜的能力。
4、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提升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拓展其視野,增強音樂鑒賞的能力。
四、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正處于變聲期,面對唱歌的挑戰。
2、學生普遍素質偏低,缺乏自信和表演能力。
3、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認知存在誤區。
五、教學措施:
1、在七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優化“教”與“學”的環節,以興趣為導向,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
2、整合教材各部分內容,打破單一和枯燥的講授方式。
3、重視課堂導入部分的設計,通過“引趣”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六、教學計劃安排:
教學內容課時周次
第一單元嶺南春早44
(1)嶺南春早
(2)春天的故事
(3)東方之珠
(4)七子之歌
第二單元吹豎笛25—6
1、演奏音符5、6、7
2、演奏音符1、2
第三單元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之一)47—11
1、弦樂四重奏
2、鄉情
3、親情、友情
4、別情
第四單元西洋管弦樂隊212—13
1、管弦樂曲《彼得與狼》
2、管弦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
第五單元膾炙人口的歌(之二)314—17
1、南屏晚鐘、小城故事
2、康定情歌、南泥灣
3、老漁翁、繡荷包、太陽出來喜洋洋
第六單元世界音樂之窗(之一)218—19
1、南亞的音樂、東南亞的音樂
2、東北亞的音樂、中亞的音樂、西亞的音樂
七、復習
原則上按照上述計劃進行,但若遇特殊情況,將作適當調整。
七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 2篇
七年級下冊的音樂教學計劃需依據學校的整體工作安排進行制定,結合本學期的具體工作時間,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新課程標準,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與技能,尤其強調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識譜與認譜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以圓滿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本學期我任教七年級音樂課,為了讓教學工作有明確的方向與目標,以便更好地推進音樂教學,特制定以下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1、強化音樂學科的特色,將對祖國、人民、勞動、科學和社會主義的熱愛融入音樂教育之中,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新人,尤其關注農村學生在音樂知識上的短板,予以特別關注。
2、通過音樂教育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音樂在學生身上的健康成長。
3、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具備識讀簡單樂譜和五線譜的能力。
4、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增強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初步培養學生對樂譜分析的能力及綜合與歸納的能力。
6、接觸外國優秀音樂作品,拓寬視野,使學生能初步感受與表現音樂。
二、任務目標
(一)歌唱部分
1、緊緊圍繞教材大綱,教授書本中的歌曲。
2、遵循每節課前先講解15分鐘的樂理知識,再進行歌曲的教學。
3、教學過程中,先播放錄音示范,再由教師講解樂譜,教授歌詞,后續由教師伴奏并指導學生自學,直至學生能夠熟練演唱為止。
4、每學完一首歌曲,下一節課進行演唱檢查,挑選學生上臺演唱,若發現問題,教師當場給予指正,直至學生掌握。
5、學習有記錄,考試有安排,讓學生真實體會音樂學習的意義。
(二)發聲訓練部分:
在氣息控制的基礎上,逐漸訓練高音的擴展;運用多樣的力度、速度及音色來表達;在保持音中,確保聲音的飽滿;進行二聲部合唱訓練,注重音量的均衡與音色的協調。
(三)欣賞部分:
在音樂作品欣賞的過程中,了解旋律的基本知識(如旋律進行的方式、特點及其表現意義),進一步提升情感體驗能力。
三、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教學的前期準備及復習工作,確保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備課時充分結合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
2、因材施教,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促使每位學生的最大可能發展。
3、設計合理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4、課堂形式多樣化,兼具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和表演性,最大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掌握。同時在課堂上適當設計團隊合作與創新的環節。
5、積極與其他學科進行溝通,探索學科整合的可能性,響應新課程的要求。
6、多觀摩其他學校的音樂教學,借鑒優秀經驗,拓寬學生視野。這是我本學期音樂教學的計劃。
七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 3篇
在七年級下冊的音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基本技能,更要將愛國情懷、熱愛勞動、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滲透到課堂中,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成長為有責任感的新時代接班人,特別是要關注農村學生在音樂知識與技能方面的不足。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在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上普遍面臨挑戰。很多學生在課前準備上不夠充分,課堂參與度有待提高。部分學生仍未能按時攜帶上課工具,像豎笛等樂器;在演唱時表現力不足,缺乏用正確技巧演唱的意識;對音樂作品的識別與理解能力較弱,個別學生甚至無法演奏豎笛。這些問題在本學期都需要通過系統的教學加以改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歌曲選編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同時兼顧多樣化風格。
2、欣賞內容豐富,涵蓋多種音樂體裁,樂理知識的講解力求簡單易懂,避免晦澀難懂的表達。
3、教材中的思考與練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措施
1、歌唱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與表現能力的重要手段。唱歌時要通過藝術形象感染學生,同時注重思想教育,提升情操;教師也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學會利用氣息支持歌唱。
2、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力與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課堂應注重聽賞,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引導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和方法,教師的講解要簡練、明確,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3、器樂教學是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合理安排唱歌、欣賞與識譜等內容的組合。
4、識譜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避免枯燥的機械訓練,使課堂內容循序漸進,同時也要注重體系的完整性。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2課時
第二單元2課時
第三單元2課時
第四單元2課時
期中復習1課時
第五單元2課時
第六單元3課時
期末復習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