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課程教學安排方案(通用3篇)
我們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使者,更是學生思維的引導者。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我們旨在激發學生的歷史意識,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歷史不僅是過去的回顧,更是理解世界、塑造未來的重要工具。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課本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策略,將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我,明晰自己在時代洪流中的位置與責任。
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第1篇
一、指導思想
依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及相關考試說明,全面掌握高三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考試動態,制定切實可行的歷史教學計劃,以期在20xx年高考中實現理想的成績。
二、具體實施方法
1、以“三綱二題”為基礎,確保復習的針對性。
第一、“三綱”是指課程標準、20xx年考試大綱以及20xx年考試說明。
第二、“二題”包括20xx年全國高考歷史卷和各地的相關試卷。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教學效果。
第一、建立規范的集體備課機制,制定明確的時間和地點安排,確保備課有序進行(每周四、六上午)。
第二、優化備課方式。集體備課應從單純的教案編寫轉向學案的設計,注重教學實施過程的探討。
第三、改善備課內容。要關注考試動態、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素材的合理運用。
3、實施“五步式學案導學模式”進行課時復習,以提升課堂效率。
第一步為“復習舊課”,通過提問和檢查來進行。
第二步為“依案掌握要點”。需先解讀課標以明確學習要點,再結合教材理解和掌握學案中的“知識概括梳理”。隨后利用教師提問、學生演示、相互評議等形式進行交流。
第三步為“問題質疑討論”。學生可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利用合作學習或教師指導來解決問題。
第四步為“知能拓展提高”。通過學案中的“知新整合”環節實現知識的深化。
第五步為“鞏固反思感悟”。通過“達標測評”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在練習中鞏固成果,提升認識。
4、優化訓練過程及講評模式,增強學生解題能力。
第一、精心選擇訓練題目,依據“三綱二題”為基本標準,并以新穎的題型為主。
第二、進行仿真訓練。訓練需限時進行,采取閉卷形式,使用答題卡和答題紙的標準。
第三、認真批改,確保每次限時訓練都進行批改,并記錄下學生的表現。
第四、設計高效的講評課,通常的流程為“自我檢測——重點解析——自我提升——典型題目記錄”。
5、加強規范化訓練,確保不因失誤失分。
第一,規范審題過程。選擇題需明確主題、題干及選項;非選擇題則要仔細研讀限制語與求答項。
第二,規范答題程序。Ⅰ卷完成后需及時涂卡,而非選擇題應嚴格按照題號和序號進行書寫。
第三,保持答題紙使用的規范,書寫時應注意不超出答題區域,確保答案與題號相對應。
第四,注意書寫的條理清晰,要做到要點明確、段落分明、序號使用規范,確保整潔與術語的準確性。
根據我校高三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特制定以下歷史教學計劃:
附一輪復習計劃:
復習進度:按照浠水歷史教研室的意見安排,必要時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保持備課組一致。
復習方法:
1.充分利用一輪復習資料《創新方案》,完成相關的填空及練習,以掌握基礎知識;
2.備課組編寫知識點復習講義,幫助學生清晰整理基礎知識;
3.每周自習課進行一次限時訓練,確保及時反饋,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4.課前檢查,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
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第2篇
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探究性是貫穿始終的:每一節課設計1-2個探討性問題,這些問題應創設真實情境;需關注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助力學生整理歸納,鍛煉思維能力;問題要有始有終(除開放式問題外,需提供明確答案)。
備課與授課:
需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教學環節應為:基礎知識→問題探討→思想提升;對知識點的取舍要謹慎,適當深入挖掘;不斷進行知識點的聯系;提醒學生在課堂中記筆記、寫作、查看資料;每節課至少讓學生展現一次微笑,珍惜每一個課堂時光,努力提升每節課的質量。
在歷史人物的評述中,精神道德方面(思想提升)更可能在考試中考到(如愛國主義、求真務實、積極進取、勤于探索、創新精神等人生觀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民主法治觀念和正確的國際視野等)。
教學方式與注意事項:
依據江蘇省的課程標準與08年考試大綱,
所有考綱中涉及的“認識”類知識點應盡量整理為問答題;
重點關注跳遠題目,跳高題目相對較少;
學生曾經做過的經典問答題需整理在專門的歷史主觀題積累本上,并有計劃地進行默寫檢查;
實行滾動式默寫,若默寫未通過需進行說明,且默寫需制定周、月及學期計劃;
鼓勵學生完成江蘇各地5月的模擬試卷,掌握相關答案;
在課間、之前的三餐時間、午休前和夜晚入睡前,指導學生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對學生要有耐心,盡量減少斥責,多用言語鼓勵與引導,
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讓他們喜愛課堂。
堅決執行市教研員的教學思路:
強化專題教學的力度;教學進度不宜過快;第一輪復習階段務必打好基礎。按照歷史學科特點進行教學(確保重點知識的全面覆蓋,強化歷史背景的理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等方面,學生需要認真記錄);
對待基礎薄弱的學生,
目標集中在高三6班約15人、高三3班5到8人;多進行一對一交流,時常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作業需量身定制。
課程安排
20xx年1月1日前完成第一輪復習;
20xx年3月10日前(首次模擬考試)完成第二輪復習;
20xx年3月15日(首次模擬考試)到5月15日間,進行20xx屆廣東、山東兩省的地級市試卷及江蘇各地08屆高三的期末、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模擬試卷(約30套)的練習;
20xx年5月底,集中復習江蘇5月的試卷內容。
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第3篇
(一)高三歷史教學計劃:明確目標,優化課堂形式。
1、轉變單純講解為互動學習。
調動學生積極性,重視他們的思維訓練,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和掌握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邊講授邊練習,以確保學生能夠得到及時、充分的訓練。
2、注重材料教學,提升學生能力。
高考離不開材料題,如果課堂教學不涉及材料的分析與處理,學生就難以提升自己的材料處理能力。
3、強調高考考點解讀,明確要求。
每節課都應包含對高考考點的解析、考題回顧、考情預測以及模擬訓練。教師應以高考的標準和要求來指導教學,否則將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也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思維活躍。
(因為高考的很多知識點并非老師能完整覆蓋,學生必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實踐訓練來實現)
(二)落實教學常規
1、精心備課。
要認真編寫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和整合,確保既有詳細的知識點,還要與高考內容和材料教學緊密結合,合理安排教學方法和流程。
2、實行分層教學。
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思維發展是分層遞進的,因此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提升。
3、作業布置和檢查。
每天應布置適量的作業,并進行及時的批改和反饋,關鍵在于督促學生課后學習,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這是教與學有效結合的重要環節。
4、定期進行測評。
除了課堂教學和作業之外,還需通過周考、月考來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和思維提升。要強調的是,周考可以調整為周練,練習雖重要,但考試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性培養效果更顯著。不論是練習還是測評,都必須進行講評,幫助學生明確錯誤,提升思維能力。
5、課后輔導。
晚自習時間是學生鞏固歷史學習的重要環節,但教師需要在晚自習期間提供輔導,以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提升學習興趣,并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形成一定的監督和壓力,這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記憶。